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801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8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

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这节课中发现学生的估计、估量能力比较差,出现了一些笑话,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第 

二 

分米的认识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

因此,在此环节教学中我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体验乐趣、体验成功。

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测量,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议一议,使学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三 

千米的认识1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

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

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

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四 

千米的认识2

教材第8页例四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体验1千米有多远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 

1米=( 

1米=(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

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

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全课总结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

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

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五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

(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的图,小精灵说:

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

小精灵:

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

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

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

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

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

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

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

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

哗!

数学王国多美呀!

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

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对于多数同学来说不是很难,但这一基础的切必须掌握的知识还应认真对待。

学生有时候还说一千米等于一百米,还有对于千米与米同时出现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如1千米-200米=800米的问题就较难了。

在解决问题的题中学生的问题更是很多,应加强练习与指导。

六 

吨的认识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

为什么?

(3)汇报;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

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

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

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七 

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

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

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的方法很多,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研究,去探索。

真正去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

学习新课

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

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

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

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

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

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

(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

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

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反应比较灵活。

在计算35+89的计算中学生大致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30+80=110,5+9=14,110+14=124;

第二种是笔算。

或许课堂太顺利了,于是我忽视了对计算方法清晰的演示,只是利用学生的板演进行讲评,算理的归纳也显得简单,而作业则要求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为是了解学生真实的计算水平和状态。

作业批改中发现不够理想,错误情况1:

计算基础性错误;

原因2:

除了做一做的第1题,其它计算全部是看横式直接写得数;

原因3:

有4个孩子方法未掌握。

提高措施:

1、巩固训练孩子20以内进位加法;

2、课堂上老师清楚的演示过程看似重复学生的板演,但这样的重复还是很有必要的。

3、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要有相应的激励手段。

4、个别困难孩子进行及时的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

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

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400)

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300)

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700)

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本课时的教学教师以野生动物的话题切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提出问题,并通过“解决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的问题,自主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在基本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大量丰富的练习熟练计算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练习课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

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

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在自修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板演、手演了一道笔算计算题,清楚完整地再现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过程,算法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效果非常好。

一页的练习作业还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正确率有明显提高,有一半多孩子全对,真的很是安慰。

孩子们作业正确率提高的原因或许还有两个:

一是在书本作业批改中对于全对的作业老师打上了笑脸,并且告诉孩子们得5个笑脸就能评一个“作业优秀”,同时让书本作业得了第一个笑脸的孩子举手示意。

第二个原因或许是通过书本作业的操练,孩子们也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好好努力,这是说给孩子们的,也是说给自己的。

第四课时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