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8694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永和高中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文档格式.docx

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

平有器干,颇览书记。

仕周,释褐卫王侍读。

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

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

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

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

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因上书曰:

“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

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然经国之道,宜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上深嘉纳。

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

后数载,转工部尚书。

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

平进谏曰:

“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

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

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

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

”上于是赦绍。

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

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

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

可汗赠平马二百匹。

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岁馀,除汴州刺史。

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

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

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

甚有能名。

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

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

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

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

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麾壮士执弼麾:

部下。

B.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罹:

遭受。

C.自是州里丰衍丰衍:

充足富裕。

D.百姓大戏大戏:

肆意玩乐。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

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

侍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

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

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

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

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闲居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8.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里仁》篇关于见贤与不贤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论语·

述而》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取意类同。

(2)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无期徒刑

(意)迪诺·

布扎蒂

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

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

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

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

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谈,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

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

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

万头攒动中不仅有低下阶层,还有卫道人士、公务人员、专业人士、劳工携家带眷一起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

当我们中的某个倒霉鬼出现在露台上时,等着他的——可想而知——不是尊敬和令人胆怯的静默,而是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

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

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

有一天,轮到我上场了。

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

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张不开,光太强了。

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

我憔悴的脸,惊慌的表情,逗得大家乐不可支。

“喔,绅士出场了!

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

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

你想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

我心里已盘算好了,它说不定是惟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

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

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

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

吵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

不动。

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声音说:

“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

“我为什么要说话?

”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

我有罪。

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

我不想离开这里。

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台下交头接耳。

然后有人喊:

“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

”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

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

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

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看着手中猎物跑掉。

 

“够了,不要再说了!

”有人痛心大喊。

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

”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

好心人!

可怜可怜我吧!

让我留在这里!

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

他们苦恼不已。

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

“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

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

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

“你想得美!

才没那么好的事!

”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掌声。

我搞定了,这些白痴。

我身后的门打了开来。

“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那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我”,通过一次演讲活动而能够获得释放,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

B.“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作者通过设置悬念,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我”的命运会怎样。

C.“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

D.由于听众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而“我”的表现太差了,扫了听众的兴,所以他们便“一脸的迷惘与失望”。

E.文题“无期徒刑”,既说明小说写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的故事,也隐喻着那些听众陷于道德牢狱的无期徒刑之中。

(2)从小说中看,“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

分析。

(3)小说中“我”“脱困的妙计”是分几步实施的?

请概括说明。

(4)在小说中,讲故事和表达主旨是密不可分的,你认为小说这样讲故事对表达主旨有

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

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

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

他清醒地看到:

“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

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

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

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

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

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

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

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

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把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

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

“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

”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

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

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

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

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

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

他说:

“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

”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

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

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

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

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生前自题墓碑:

“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

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

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

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

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

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划,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