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诗歌鉴赏典型新题速递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冲刺诗歌鉴赏典型新题速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冲刺诗歌鉴赏典型新题速递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①烟萝:
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②沈腰:
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潘鬓:
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8、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园的哪些景象?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9、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上下篇作简要分析。
8、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化用典故(2分)
9、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1分)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1分)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
(答出“哀愁”类或者“亡国之痛”或“离别之苦”类即可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初发夷陵①【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
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
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
②鹘:
一种鹰类的猛禽。
8.此诗颔联和颈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
。
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8.①夸张。
“地辟天开”写峡内峡外的对比后的感觉,既描绘出阔远的江面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
②动静结合。
颔联写“山平水远”的静景,给人以静穆阔大之感,颈联写鹘飞鱼跃的动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态;
③虚实结合。
巧妙地将神话和眼前的现实之景融为一体,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每点2分,共6分。
考生如答成“远近结合”并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9.这首诗的诗眼是“喜”,统一写景和抒情。
(1分)全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此意境是作者结束了八年的川峡生活奉诏离蜀东归时得意和喜悦心情的写照。
(2分)尾联描绘喜从何来,诗人觉得前路好像江上的官船顺风而下,风帆高扬,展现了诗人想报国杀敌,有一番作为喜悦兴奋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①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②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
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②夜榜:
夜里行船。
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9.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
“不怨而怨。
”请简要分析。
8.诗中塑造了一个被贬的(3分)官吏(2分)形象。
9.诗人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诗人用“幸”字说明“不怨”,(3分)但“来往不逢人”的孤独,又显出贬官的抑郁,所以又“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6分)
9.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
8.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
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
②西兴:
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
③乘桴:
乘小筏。
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
④扶桑:
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
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8.“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8.(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
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
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
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
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
【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
意思对即可。
9.(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
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
北固是实,西兴是虚。
②视听结合。
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
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
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
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
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
④以时间为序。
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
(1)~(4)题。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文/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
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
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
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
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
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
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
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
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
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
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
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
”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
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
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
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
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
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
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
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
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
“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
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
“我知道我是对的。
”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
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
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
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
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
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
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
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
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选自《视野》)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B.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C.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到赞扬和尊敬。
D.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E.在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遗传学界的专家们虽然认为麦克林托克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她的研究成果。
(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
(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想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12.
(1)D,3分;
B,2分;
A,1分。
(A项,“自以为是”评价失当。
C项,原因分析不准确,文末麦克林托克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
“这里”指代有误,应是冷泉港实验室的玉米地。
E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是委婉的讽刺。
)
(2)①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学生离开;
②对谈家桢的发现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③在学术研讨会上与同行分享她的发现。
(每点2分)
(3)①从反面衬托麦克林托克的品格与成就;
②突出表现了麦克林托克对科学研究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极强的自信心;
③体现了麦克林托克研究内容的超前与伟大。
(4)麦克林托克的行为表面上看确实有些古怪,甚至疯狂,但这些行为充分地体现了她对事业的专注和执着(敬业精神),(2分)这正是她的超出常人之处,也是她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2分)她忘带钥匙,从窗子里钻进去;
不顾学校禁令晚上11点后留学生在实验室继续工作;
不跟同事解释和争辩等行为都是怕耽误工作时间,这些行为体现了她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心无旁骛)。
她鼓励学生到其他地方发展,终生守在玉米地里从事遗传研究,不顾专家的蔑视坚持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等也表现了她对科学的专一、执着和自信。
(4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
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
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
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
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
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
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
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
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
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
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
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
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
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
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
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
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
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
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
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
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
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
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
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
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
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
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九州出版社,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
B.安徒生的朗读在音质、引导听众发挥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朗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依靠这魅力,让“沙龙”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查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以及他创作的素材来源。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2)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
(3)结合全文,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
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
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12.
(1)答案:
A3分C2分D1分
【解析】B选项直接说安徒生“具备”朗读的“独特魅力”,而原文则表述为“似乎存在着某种……”;
同时,不是“无法”提出意见,是“不得进行辩论或讨论”;
另外,“音质”之说也是无中生有。
选项E说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于文无据,且“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也说的是在成人“沙龙”中根据“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之后进行的。
D选项中“以及创作素材的来源”说得有些牵强,前面的语句都是正确的。
(2)答案:
①更自由,想象力更强烈更丰富;
②与听众的交流多了一些;
③作品会更精彩,更能使他获得作为“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每点2分,共6分)
(3)答案:
①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一切生命力的感知,使他的作品内容广博、深厚;
②创作方式独特,运用沙龙及置身孩子们中间,使其想象力无比丰富和强烈,不断获得艺术灵感;
③独特的个性,执著的追求精神,使他一直保持独特的风格。
(4)答案:
可从以下几点中任选一点或以某一点为主兼及其他作答。
①生活确实“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
②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③忠实于生活与发挥想象力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④童话故事更离不开想象。
(观点要明确,论述完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