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7563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Word格式.docx

(一)学生自主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总结,ppt出示)

(二)重点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1、文章中有哪些句子用了拟人手法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拿起笔,画下这些句子。

(PPT出示出来,让学生对照)

2、读一读这些拟人句,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结合着具体的句子谈一谈。

3、相机重点体会作者对“雨后春笋”的拟人描写,体会拟人的好处,

4、补充其它拟人的句子,现代诗、古诗中的拟人写法,丰富学生的积累。

5、读了这么多拟人句,那谁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写好拟人,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相机板书:

细观察抓特征找联系融情感写新颖

6、实践拟人写法,课堂小练笔。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领略了那一幅幅独特、迷人的田园生活画。

同时,也学习了一种对我们很有帮助的表达方法——拟人。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用上咱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记录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你会发现,生活会因表达而更生动。

课下,推荐大家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故乡的芦苇》《柳笛和榆钱》《亲亲麦子》这三篇文章。

继续去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品味拟人手法的奥妙。

教师分环节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单元导读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不必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之类的教学。

因为有了单元导读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略去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和学习生字词系列任务。

四年级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此处交给的方法是抓关键词,从学生表现看,初步掌握了这样的方法。

把品读内容的要求具体化,便于学生操作。

观察5位学生发现,学生有动笔批注的习惯,都能在书上勾勾画画,4位写出了“这一句采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样的批注,但句子过于完整,影响批注的速度,平时需要指导。

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努力跳出琐碎分析的框子,比较简洁、利索,但是对优美语言的感情朗读少了一些,对语言感受、积累的过程不扎实。

拟人的手法学生已经相当熟悉,也基本会用了。

所以此处很顺畅。

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拟人句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个思路是好的。

但是限于学生的语感能力,这种概念化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

课堂练笔是把一篇写景的例文修改得更美。

在前面指导的授意下,学生努力加入拟人写法,有的不免生硬。

总结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楚,特点比较突出,有了不少大胆的尝试。

1.按照课堂教学简约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课文内容学习简洁,也比较高效。

2.遵循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教学过程看,效果明显。

3.努力体现一课一得,关注表达形式,体现语文的训练意识,同时注意引进课外资源,课堂容量大。

问题:

1.对课文内容减少分析是对的,但是对那些的优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语言,还是要做一点品读的功夫,品出用词、用语的精妙,品出作者的感情,并注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将这种感情进一步体会、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的语言。

2.本课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抓了拟人句的认识和使用,抓得很准,也做足了功夫,设计是很精心的,但是从课堂表现看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拟人句这种表达方法学生早已熟悉,如何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到更高层次,值得推敲。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改进:

一、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总结)

二、重点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1.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拟人手法呢?

2.重点体会作者对“雨后春笋”的拟人描写。

(1)读一读,怎么看出是拟人的写法?

(拿出笔,圈出“探”字)

(2)表演春笋“探”出头,想象看到什么?

什么心情?

——春笋就像顽皮的孩子,多可爱啊!

(3)读出对春笋的喜爱。

4.

(1)读一读文中其它拟人的句子,体会出什么?

(2)拟人的手法古今中外作家都喜欢用。

(补充现代作家和古诗中的拟人语句,读一读,看看是把什么当人来写了。

(3)看生活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广告语,一读而过)

5.教师小结拟人的好处。

6.拓展阅读,默读《故乡的芦苇》《柳笛和榆钱》《亲亲麦子》。

能读几篇读几篇,看看这些文章用了什么写法,画下来。

我读了,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发现文中用了的手法。

小组交流。

个别汇报。

对比、比喻、拟人本课都用的很好。

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

主要通过品读“悟”出来。

补充的内容不一定给学生很多,但要典型,体现层次性,并让学生留下印象。

学生对拟人的认识已经得到一些升华,但真正用好并不容易,当堂练笔学生未必能写出更生动的拟人,反而容易让拟人泛化。

其实,一篇文章之所以为读着喜爱,常常是多种手法的综合巧妙运用。

因此,此处采用拓展阅读加深认识。

根据时间和内容让学生选读。

(三)整合阅读课

整合阅读课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采用整合的形式,一节课指导学生学习二篇以上的课文。

整合阅读课主要适用于略读课文,部分不需要重点处理的精读课文和少量文质兼美的丛书、读本文章也可以采用整合阅读的形式。

整合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形式可有三种:

1.“一拖几”阅读:

即一篇文章为重点,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得出一种学习方法,或发现一种表达特点,或体会出一种感情、思想,然后推及到另外一篇或几篇文章,学生当堂独立阅读,教师检查点拨。

2.“平行”阅读:

即对2篇或2篇以上文章,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或设计出阅读提纲,学生逐篇阅读。

各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3.“递进”阅读:

即2篇或2篇以上的文章,先阅读结构或情节简单、语言浅显的篇目,获得内容上、写法上或情感上的启迪,再阅读内容或情节复杂、语言较为深奥、含蓄的文章,加深认识和体验。

4.“交叉融合”阅读:

即针对2篇或2篇以上的文章,选取其内容或表达或阅读方法相同或相近之处,适当打破文章结构,进行有分有合的交叉阅读,实现融会贯通。

育成小学(原临沂大学附小)承担该课型教学,密浩老师执教。

他们研究采用的是交叉融合阅读的方式,阅读教材《牧场之国》、《麦哨》两篇略读课文。

以下为设计教案:

¡

Ä

Á

³

Ö

®

¹

ú

·

Â

ó

É

Ú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2、感悟文章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教学难点是会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写片段。

《牧场之国》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照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点题:

牧场之国麦哨(板书)

二、自学交流

交流自主学习单

说说《牧场之国》写了什么?

给你留些什么印象?

(学生把印象写在黑板上)

《麦哨》写了什么?

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三、走进《牧场之国》,体会独特风光。

1.投影第二段。

生读。

最喜欢哪句话?

丝绒般的给你什么感觉?

读出不同的感觉。

梳理学法:

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

2.用“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的方法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先自己读好,然后4人小组交流收获和感受。

小组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第三自然段。

教师将这一段改成了一首小诗……

请学生读一读。

第二小组采用一人一句的方式朗读。

交流其他句子。

“真正的荷兰”让你体会到什么?

老师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诗(师读)

交流《麦哨》一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五、推荐阅读《家乡的小河》

语文教师语言一定要干净利索、流畅,不要说半句停半句。

抓住典型语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法对略读课文是比较有效的。

文章有自己的表达形式,诗歌也有自身的表达要求。

不要轻易改变文章叙述方式。

这种泛泛交流,在一个层面上,学生容易陷入空谈,教师不能将学生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到更高的层面。

老师犯了一个青年老师常犯的错误:

课文自身读得不到位,变换形式没有意义。

密浩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可以认为是交叉融合式的整合阅读,选取的整合点是抓印象深刻的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读出感情。

应该说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

1.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表达、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不够,这其实还是教师教学思想还不够解放,不是真正基于学生的学习,重视课堂效果,重视形式的新颖,因此课堂表现不扎实。

2.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到位。

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内容,思路模糊表现出课堂缺少底气,语言缺少了启发性、感染力和准确性,课就显得疲沓。

我尝试做这样的调整,供大家参考:

Ò

»

¢

Ô

Õ

×

÷

Ñ

§

Ï

°

µ

¥

£

¬

¿

Î

Í

ê

ö

È

ñ

º

1.¶

¼

´

Ê

ô

½

Ð

â

å

2.¶

¨

¾

ä

Ó

©

3.¸

Å

À

ª

Ý

þ

Ä

——º

¸

ø

ã

²

Ã

õ

ù

ý

ß

“Ä

”¿

Ë

æ

Ø

ü

ï

¦

Æ

Ü

á

ë

ò

Ç

é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画面是,这幅画中的关键词,我感到

2.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3.汇报,选取牧场之国的一个画面读。

——教师小结: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感情?

4.《麦哨》又是什么画面打动了你?

牧场之国的画面和麦哨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师:

一个静谧的美;

一个活泼的趣。

五、推荐阅读《我爱家乡的小河》,看写了什么画面?

怎样的美?

此环节也可以在单元导读课完成。

结合阅读资料,初步了解荷兰,交流读书感受。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整体印象。

对略读课文一定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个点读明白,有收获。

以感情读代替谈论,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读2、3个画面即可。

一、单元整合教学。

“语文主题学习”其实可以有多种教学形式。

28、29日下午市直小学教研共同体的一次研讨活动,研讨的是单元整合教学。

研讨活动以四年级第六单元为例,四所学校分别承担“单元导读课”“精品指导课”“单元阅读课”“阅读交流课”四种课型。

(一)单元导读课

四年级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生活”,教材安排四篇课文:

《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

沂州实验学校承担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研讨,孙园园老师执教。

以下为简要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1识记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2、2读通本单元课文。

3、3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1、1识记本单元的生字词。

2、2难读的句段读通顺。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明确单元主题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二、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3、利用课前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本单元字词

小组合作认读词语

小组汇报认读情况

老师检查

(2)处理多音字

4、练写本单元生字

(1)利用课前预习单,学生自学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难写的字

(3)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5、积累四字词语

6、资料交流

三、读通句子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

2、小组交流汇报

四、读通句子,分享精彩片段

1、当我们来到了《乡下人家》,你拍到哪幅图?

谁来读一读?

2、走进荷兰,来到《牧场之国》欣赏那里的异国风光。

3、穿过荷兰水乡,牧场之国,我们来到田野,听听那动人的《麦哨》。

4、从古到今,美景都是令人难忘,令人喜欢。

学习《古诗词三首》

五、赏读小诗《天晴了的时候》

单元导读课的目的是在进入对课文的品读领悟之前,组织学生初步学习,为品读扫除障碍、做好准备。

这堂课其实就是把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学习整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确立这三个目标是比较实际的。

从单元导语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已经确立了单元主题学习的基本思路。

教材这个单元导语写得很好,不仅点明主题,而且说明了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比其他单元要丰富多了。

老师对这个课程资源利用得还不够充分。

如果能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到最后一个环节再照应一下就更好了。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教材学习的意识。

——当然,其他单元未必要这样做。

这个学习过程比较扎实,一是学习的内容很具体:

生字、词语的认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检查、巩固课前预习情况。

生字学习后的小组汇报,有些走形式,不灵活。

生字词的处理还可以更扎实一些,比如,生字词可以再多读几遍,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懂的,怎么懂的;

有没有不懂的。

教师让学生画出四字词语,读四字词语。

为让学生理解四字词语,老师采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出示一幅乡村风景画,学生说在画中发现了哪些四字词语。

这样,理解了词语,其实也初步学会了词的使用。

为了让学生初步读懂课文,教师设计2个填空题:

1.我最喜欢的风景,因为

这样,学生就可以练习用一句话读懂课文。

第2个填空题关注片断:

2.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最想拍哪一幅美景留念?

请用曲线画出,并做批注。

考虑到这是一个初读课文的过程,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应该简略,小组交流,读一读就可以了。

课堂观察看,绝大多数孩子们有了批注的意识,批注的方法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做批注不会用符号、词语来概括,而是用完整的句子,所以效率偏低。

这首小诗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学习《乡下人家》时就不读了。

只听老师第一遍显然不够。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对单元导读课有如下认识:

一、三个定位

1.单元导读课和学生的课前单元预习构成一个整体。

课前教师设计一个预习提纲,根据学生预习习惯形成情况,学生对照预习单集体预习或利用晨读、课外自主预习。

课后访谈发现,本班学生预习时间超过一节课的占60%。

所以,预习的要求还要适当降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对内容的关注,把重点放在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上,随着年级升高,减少字词学习要求,增加对内容的自学和资料的查找。

2.单元导读课的目的是为整个单元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一是扫除阅读障碍,认读生字词、初步了解词语意思;

二是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三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是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3.单元导读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的作用在于:

提示学习内容和方法,检查学习效果,点拨引导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把学生自学得到的认识印象更高层次。

二、三个抓手

1.预习单(导学案、自主学习单):

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单,把预习要求转化成具体操作的要求,便于检查、落实,目的是让不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孩子也能达到“保底”的要求,让最不善于引导的老师利用检查预习单的方式也能完成单元导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小组: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组建学习小组,有效利用学习小组,可以保证预习任务的落实,同时训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提取:

单元导读课内容是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的结合,共性内容包括:

生字认读和书写,新词的认读、理解和积累,课文读通、读顺、了解内容。

个性内容需要根据单元导读和课后练习来提取,增强预习、导读的针对性(避免单调、重复),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孙园园设计的针对课文内容的两个填空,就是对本组课文特点的有效提取。

三、注意的三个问题

1.要注意年级特点。

低年级识字量大,采用单元整体识字的方式容易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另外单元集中识字使生字脱离语言环境,不符合学生识字规律。

因此,低年级如何进行单元整合学习,需要慎重实验。

高年级的单元导读课,要侧重内容的整合,培养学生用对比、联系的方法阅读一组课文的习惯。

2.要求要适度。

要扎扎实实落实字词教学和课文阅读,不急于关注内容,更不急于分析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认读生字、读通课文的基本目标。

3.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教师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相信学生。

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形成的阶段,多一些耐心的等待。

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点拨、引导、释疑、解惑——真正实现“以学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