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53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积极性管制:

突出政策条文的正激励原则,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刺激某些行为。

(如计划生育政策中的独生子女补贴。

)极性管制:

突出政策条文的负激励原则,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惩罚抑制某些行为。

(如交通法规中的违章罚款。

3.调控功能;

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有明显的倾斜性。

(如区域经济政策。

4.分配功能;

所有公共政策均涉及“把利益分给谁”的问题,及“公共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合法性)2、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3、动态性4、规范性5、目的性6、多样性

3、快速分析的基本步骤:

确认政策问题;

建立评估标准;

提出备选方案;

评估备选方案;

展示备选方案;

监督政策执行。

4、思想库的作用:

思想库的作用主要是三方面:

生产思想:

即通过政策分析与研究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并力图使这些主张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

教育公众(普通百姓及精英):

途径:

出版书刊;

在主流媒体上接受采访,发表评论;

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培训班;

出席国会听证会,参与政策咨询。

汇集人才:

培养未来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

网罗社会精英;

为前政府官员提供容身之地,为新政府输送官员。

5、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环境决定、制约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则改造、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首先:

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

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如果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严重对立,公共政策必然走向失败。

“中国特色”就是中国政府借鉴西方的经验时对环境的适应。

再次:

政策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

政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公共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对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

公共政策也并非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正确认识和发挥这种能动作用,既是公共政策的目标,也是研究政策环境的原因。

6、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有哪些?

1、政治原则的偏离:

政策诉求应与本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致;

2、价值体系的排斥:

政策诉求应与社会价值体系符合;

3、政府体系的封闭:

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沟通渠道出现问题;

4、承受能力的超重:

不能超出决策者的承受能力。

否则易被排斥或回避;

5、表达方式失当:

选取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7、简述政策终结的障碍。

(1)心理方面的障碍:

来自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的阻力。

如公车治理。

(2)组织方面的障碍:

组织的生存、扩张的需求与行为惯性。

如过路费的取消。

(3)社会方面的障碍:

社会上反对势力的压力。

如“清退”代课教师中媒体和很多民众的舆论。

(4)法律方面的障碍:

法律程序很复杂。

(5)资源方面的障碍:

包括沉没成本和政策终结行为本身的成本消耗。

如“清退”代课教师

8、什么是政策议程?

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到政策议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系统性议程)与政府议程(制度性议程),也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它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在公众议程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就很难加入政府议程。

条件:

1私人诉求;

许多公共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

可以通过公共媒体或非正式关系进入政策议程。

2团体推动;

社会中团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团体必会做出反应,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

3领袖因素;

极重要的因素,作为决策系统的核心,其政策建议几乎可以自动提上政府议程。

但个人色彩浓厚。

4体制功能;

政策议程能否建立,很多时候取决于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它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

5传媒作用;

非常关键。

6问题本身

9、简述政策主体的构成。

答:

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10、评价模型有效性的一般准则:

(1)排列并简化现实。

过于复杂或空泛都不行。

(2)认定重要层面。

好的模型能抓住主要矛盾。

(3)符合社会现实。

与现实有联系,有明确的指涉对象。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模型借助概念抽象。

其使用的概念需要有实质性含义并有较一致的看法。

(5)指导调查与研究。

(6)有可操作性,对政策进行实证分析。

(7)提出一定的解释。

解释性模型比描述性模型更具有研究和运用价值。

11.做好政策规划需遵循的原则:

(1)信息原则;

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

其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和及时。

(2)系统原则;

政策规划工作者需要树立系统观念。

考虑问题从大局着眼,去分析、研究和处理局部问题。

政府决策应统筹考虑。

(3)预测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预测是保证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4)客观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克服政策规划的主观随意性.(5)智囊原则;

即借助外脑、发挥智库的作用.(6)择优原则;

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的目标注意“霍布森选择”,探索多种出路。

(7)效益原则政策规划的目的是提高效益。

政策制定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8)可行原则政策规划要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各种制约因素。

(9)兼听原则一条重要的政策规划思想:

“意见一致时不轻易做出决策”。

决策者应注意:

“兼听则明”(10)时效原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2、听证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作用:

(1)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

听证制度的引入,为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程序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化途径。

(2)有利于促进私权利的保护。

听证程序制度的设立,将行政主体纳入相对人监督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行政主体公权力的滥用(3)有利于扩大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建立听证制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赋予公民的参与权。

(4)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听证程序通过提前支付较少的交易成本,置换更大的因违法行政而耗费的交易成本。

13、目前听证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听证中存在的问题:

(1)适用范围存在漏洞,我国目前的听证程序主要还只限于行政处罚等几项行政行为,范围极小。

(2)、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不强(3)、听证代表机制尚需完善,听证相对人的信息不对称(4)、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不清(5)、听证缺乏完备的救济与保障制度

我国的听证制度的完善方法

(1)、明确规定行政听证范围及标准

(2)、建立合理、科学的代表选任机制,平衡听证相对人的听证地位。

(3)、重塑听证主持人制度。

(4)、坚持“案卷排他性”原则,确保笔录的法律效力(5)、建立对听证相对人,特别是听证代表的救济和保障制度。

14、简述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对政策执行的理解:

行动学派认为:

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解释即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指令。

组织是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实施就是有执行机构提供例行的服务和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

组织理论学派认为:

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做依托,没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做保证,任何政策目标仅能停留在构想阶段。

该学派认为:

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看能否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拥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15、简述政策执行的功能:

答:

(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实际就是政策执行修正政策缺陷和弥补政策漏洞的过程,如果政策执行不具有修正和弥补功能,则一定是有缺陷的政策。

(2)检验政策成效(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政策执行的反馈功能)

16、简述政策抗拒的起因:

(1)合法性危机。

当前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典型是统治者认为非法的,在民众看来是合法的。

二者的冲突动摇了合法性的基础。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缺乏信任加大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成为公共制度建立的障碍。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政策变革不能超过公众的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的形成因素有:

理解能力、应激能力、耐压能力、平衡能力。

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偏离政策本意,导致政策对象的抗拒。

(4)政策本身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是政策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5)政策评估存在问题。

17、简述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由五方面构成:

指标---评估的先决条件。

包括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信息---评估的基础。

测定---对执行效果的评价。

分析---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建议---提出下一步行动方案。

18.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19、评述政策模型中的精英模型。

(1)它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

(2)精英决策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

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

政策分析的意义:

(a)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b)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c)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

(d)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2.分析有哪些政策局限性

(1)政府权力的限制;

政府受到许多社会力量的制约,如家庭、婚姻关系、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

(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

如果在价值判断上缺少共识,政策分析就无法对政策制定做出太大的贡献。

(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

受控制的实验很难进行.(4)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复杂性;

霍桑实验(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科学知识的有限性。

注意:

政治家更注重选举人而非政策分析人员的意见。

但当二者冲突时需要正确的意见。

2.试述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

答:

(1)定义问题;

问题是指期望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

定义问题最重要的步骤是做症状分析,以确定是不是真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问题能否处理,从而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评估其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其主要方法有:

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2)收集证据;

目的是为了证明问题的存在,开拓分析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

工具有:

网络;

收集关于目标问题的数据资料、专家观点、理论剖析和案例分析。

调查;

例如将调查内容放在局域网上(校园网)利用调查数据支持政策分析。

但注意调查对象的规模、太小不行。

以及其他方法:

如图书馆、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私人组织甚至市场的方法。

(3)分析原因;

即依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包括主次原因、远因与近因、主观与客观原因、表层与深层原因、直接与间接原因。

分析方式有纵向与横向分析。

常用的因果分析可以帮助确认问题的三种原因:

可能的原因、合理的原因以及可行的原因。

(4)评估政策;

即对现行政策进行利弊分析。

利弊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现行政策需要持续、加强的部分以及需要补充、改进的部分。

政策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执行中的问题(没有很好执行)政策自身的问题(政策目标手段有缺陷)。

(5)开发方案;

为了有效开发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较多的方案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开发方案不同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大而抽象,行动方案很具体、很细。

开发方案一般涉及轮廓设想和细部设计两个步骤:

一是,轮廓设想尽可能多样化并具有整体上的完备性,各个方案之间要有排斥性。

二是,细部设计更具体,淘汰那些不可行的方案,使方案具有可行性。

(6)结果预测;

就是立足过去和现在,预料和推测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为是事先预计,只能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

基本步骤:

收集资料;

确定方法;

计算分析;

评估结果。

(7)择优选择;

从多个方案中选出较好的方案。

择优标准:

可行性与有效性。

尽可能使两个标准都在较高的水平上。

可行性是政策落实的可能性。

受多种因素影响:

社会文化的接受程度;

利益比较中的期望值。

有效性是政策在减少或减轻社会问题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性,达到政策预期目标。

方法是在定义问题时使问题尽可能窄化,具体,使问题呈现。

经常会出现两难境地:

可行性比有效性更重要(原则)。

4、试述霍莱特和拉梅什对政策工具的分类

霍莱特和拉梅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在自愿性一强制性光谱上对各政策工具进行定位,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

自愿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a】自愿性工具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

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因此,它在许多社会中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

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b】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

政府可以选择管制、公共企业或直接提供等手段来实现其政策目标。

这些是高度强制的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

【c】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

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5、试述小组意识模型及其预防措施

小组意识模型是美国学者詹尼斯在《小组意识》中提出的。

说明了一种关于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

詹尼斯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发现群体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

面对面讨论问题时表现的更为明显。

小组成员趋向于如何达成一致的意见,从而忽略了如何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詹尼斯称这种行为趋向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

小组意识的特征:

1.一致性思维。

决策时易成为坏事。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思考角度单一、认识片面。

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极度乐观或悲观。

4.对群体的过度自信。

加强了群体的封闭性。

忽视外界因素的影响。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

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预防措施:

1.领导鼓励成员提出反对、怀疑意见;

2.领导不要有明显的偏好方案;

3.建立正常评估小组,增强群体开放性;

4.分成若干小组讨论;

5.引入组外成员意见,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

6.政策涉及敌对国家时,换位思考,避免情绪化。

6、试述狭义的政策合法性的含义及判断方法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方法:

第一,决策主体即政府的合法性。

合法政府的存在构成了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前提。

第二,决策程序的合法性。

为规范政策主体的行为,防止政策成为少数人的意志和工具,有必要以程序的约束力来规范决策主体的行为,进而保证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第三,政策内容的合法性。

任何一项政策都应该包含最起码的人类公共价值——正义或公正,都应该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否则,就不可能获得支持而必然失去合法性。

7、联系实际谈谈政策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既定目标;

违背初衷的做法被视为政策执行的大忌。

2.注意政策整合(见汶川震后重建)政策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

做好政策整合即可发挥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

3.克服法律迷信法律绝对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万能的。

4.克服“积事”之弊

5.完善信息沟通6.加强权力制衡7.弥补执行真空8.向“钻空子”的人敬礼.

五、案例分析题

1.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

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就此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

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

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

1999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对此问题,公众已议论了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提纲):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是:

(1)事件或者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2)事件或者问题必须被政府有关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如新闻媒体。

该市在这方面应该吸取的教训:

政府必须提高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能力和预测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觉察机制,以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做出回应。

2、从2003年8月开始,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

2005年2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工。

3月22日,在北京开会的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在圆明园游览时,发现了圆明园的湖底都铺上了防渗膜,张教授认为这项工程会破坏圆明园的生态环境,于是将此事公诸于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

此后越来越多的生态专家和环保人士对工程提出质疑。

在此期间,防渗工程仍在继续,并且已经接近尾声。

由于这项工程在开工前没有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4月1日,环保总局正式通知圆明园停工,依法补办有关审批手续。

当天下午,工程停工。

按照有关规定,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是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建设,环境敏感度高,需要举行听证会。

4月13日上午9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楼多功能厅召开,从11岁的“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小记者,到83岁高龄的著名院士吴良镛,以及众多的环境、园林和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内的73位代表出席。

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这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的公众听证会,持续了近5个小时,中间出现了圆明园主任中途离席,区政府代表一言不发,73人在一个上午全部发言,圆明园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以及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水务局无人出席等现象。

会议全程直播,整个听证会给电视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激烈的辩论。

试从政策规划主体多元化的角度,评析该事件。

单一式政府规划将各方利益主体排除于规划过程之外,这种政策规划明显缺乏民主性,多元式规划主体的参与可以对政府起到制约、补充等作用,既利于克服各方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也利于汇聚各方智慧并反映各方利益需求,以保障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运作,显然忽视了政策规划过程中多方主体的存在使得规划缺乏民主性,所以在工程曝光之后,受到多方关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事实表明,规划主体多元化的参与,对于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是重要的保障。

听证制是实现政策规划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方式,听证制是政府制定过程(尤其是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形式。

听证制的核心要求是政府在做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的召开,使得各方代表能够参与进来,对于圆明园的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能使得规划和抉择能够更加透明化和科学化。

在工程曝光后听证会才举行,以及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作为保障政策规划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的听证制,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规范化有待提高和完善。

3、据报载,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维在介绍其企业由于实行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时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共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

以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也是找主管领导。

1993年根据上年盈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盈利850万元的目标。

可再一细算,4500万元的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待。

当时他们十分紧张,并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