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469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

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

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一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后一小题要求考生比较词人情感的不同之处。

考生若能结合词的写作背景(注释)来理解,应该可以看出向词侧重于对国家破败的哀伤,柳词侧重于个人的离愁。

(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

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意指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

(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门谣

贺 铸

牛渚天门①险,限南北、七雄豪占。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②。

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①牛渚天门:

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

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

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

②新阿滥:

笛子曲。

《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1)“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天门景色的美丽的?

请简要分析。

(3)该词凭吊前朝兴亡,给人什么启示?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比喻、借代等,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分析出来。

(3)词的上阕,前三句写牛渚天门是限制南北的天险,后两句却说如今这只是人们登临的一个去处而已。

下阕,前两句描写人们游览牛渚天门,后两句写游人细听从金陵传过来的更点的声音。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天险也没有保住这些国家。

究其原因,在于只依靠天险是不能保证国家平安的。

(1)拟人。

“与”,给予的意思,写雾收敛,让人去游览,赋予雾以生命,形象地刻画了云雾消散的景象。

(2)下阕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

“待”表明下文都是虚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声、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

(3)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阻隔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

山水田园

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浚仪公湖亭(其二)

杨 载

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

雨余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

(1)诗歌的一、二两句是如何描写“白鸟飞”的?

表现了白鸟飞翔的什么特点?

(2)“犹向山前拥翠微”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诗歌通过描写飞鸟,表现自己对山水的留恋之情。

回答时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回答第一问要注重思考“拥”表现的事物情态。

回答第二问要注重分析“犹”这个词语表现的事物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第一句用叠词,一方面表现了飞鸟的数量,另一方面刻画了飞鸟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飞翔情态;

第二句用“背人”表现飞鸟的顽皮、可爱,用“斜去”刻画飞鸟轻盈、优美的飞翔姿态。

(2)运用了拟人(比拟)的手法。

这句诗把“浓云”写成了具有灵性的活物,它从湖水上慢慢扩展开去,涌向群山,使山峦显得更加葱茏。

“犹”,“仍然、还”的意思,写出了“浓云”温柔多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①流,驱马历长洲②。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注】①广川:

指洛水。

②长洲:

洛堤。

(1)诗歌第二句中“历”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2)诗歌三、四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列举一点并加以解说。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历”说明诗人在长堤上驱马游历,再结合注释,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三、四句描写了诗人等待上朝的环境,描写了飞翔的喜鹊、黎明前的山月、鸣蝉和秋风等景物。

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之太平,诗人的欢愉之感不言而喻。

(1)“历”,经过的意思,指诗人骑马走过洛堤。

表现出诗人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神态。

(2)寓情于景。

诗歌描写了黎明时分的飞鹊和秋风中的蝉噪,表达出诗人在等待上朝时的悠闲愉悦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

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闻鹊喜 吴山观涛

周 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1)两首诗在描写潮水的过程时有哪些相同点?

请简要解说。

(2)两首诗在结尾处都写了“人”的活动,请简要解说诗歌描写人的活动的作用。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所谓相同点是指诗人在描写潮水的过程中表现了江水的哪些特征,表现潮水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2)两首诗歌的主要目的都是描写潮水的特征,描写人物的目的还是为了表现潮水的情况,所以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等分析潮水的特征。

(1)①都先描写潮水来前的平静场面:

贯诗选取“鱼”“雁”表现水面的平静;

周诗用江水的碧色表现江水的平静。

②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潮水的状态:

贯诗用“鼓声”表现潮水来临时的气势,周诗用“鳌戴雪山龙起蛰”表现潮水的气势。

(2)贯诗通过写闺中女子掀起朱帘看潮水表现人们观看潮水的热闹场景;

周诗通过描写隔岸笛声表现潮水过后江水安静的情况。

思乡怀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

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

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先分析词语的意义以及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思想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思考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3)注意分析题目提供的思考角度:

诗歌是通过描写诗人的活动和景物抒发诗人情感的。

(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

“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2)①以动衬静。

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

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

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③寓情于景。

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

乌鸦。

②愔愔:

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

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

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这首诗是细节描写的典范,两道题都围绕细节出题。

(1)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

(2)题是炼字,炼字要考虑到诗歌的内容、逻辑性和诗人的情感。

“不寐”就是不睡觉,“假寐”是坐着打盹儿,想睡又不睡的状态。

诗人在外奔波,夜宿旅馆,一定如“疲马”般疲惫,要睡是肯定的,但又心绪不宁,不能入睡;

“坐”“卧”也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层次。

(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

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何况人呢?

“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

“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

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

(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1)回答本题时需扣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

“木落”“雁”“寒”等都是深秋的典型景象,也是诗人表达“早寒”的典型意象。

(2)回答本题时需从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入手:

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

这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1)①树叶飘落,大雁南飞,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突出“早寒”;

②用“北风”呼啸渲染“早寒”。

(2)①用“遥隔”两字表明了作者离家遥远,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

②用游子泪“尽”他乡这一典型细节,反映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强烈。

③假托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也在向往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地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送别悼亡

1.(2010·

南昌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 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

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

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般说来,写景的句子,可以从“情与景”“动与静”“虚与实”几个角度去思考。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启程。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别薛华

(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1)有人说“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这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你怎么理解的?

(2)试对“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句做简要的分析。

(1)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顺着题目的意思去理解一下“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怎样表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的,可以抓住两个词:

“送送”和“遑遑”。

“送送”表明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遑遑”即是“惶惶”,因友人要离去了,所以心中惶惶不安,这就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2)这里可作要点式鉴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完成即可。

内容可从写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感情来考虑,形式则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1)写出作者想象中将友人在沿途问路时一种不安的心情,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难舍之情,突出两人的深厚友谊。

(2)①对仗工整。

后句的“共”照应前句的“同”,既写出两人心情的凄苦,也写出了两人情义之深厚。

②以实写虚。

将无形的心情写成了漂泊之物,使人在天涯的沦落之情更加形象、生动。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沉醉东风

(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①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 

①阁:

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开头两句是怎样表现送别时的气氛和心情的?

(2)送行女子是怎样一个形象?

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1)离不开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天南地北”从空间上来说,“月缺花飞”从时间上来说,是虚写之景,突出了送别者的悲痛。

(2)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言行的分析。

要抓住“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1)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

眼下近在咫尺,即刻便要天南地北各在一方;

分手只是“霎时间”的事,以此表现分手瞬间的强烈痛苦。

“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情,是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

(或“虚实结合”)

(2)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形象。

短短的嘱咐几番被哽咽之声打断。

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爱情怨女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程 垓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

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

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词中“雁”“蛩声”“月”这三个意象,作具体分析。

【解析】要想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就应先把握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意象,注意联系这些意象的传统意义,如“雁”,信使;

“不见西飞雁”则无音信到来。

再如“月”,团圆、思念;

“月上时”“柔肠断”,则月圆人未圆。

“蛩声”的凄凉进一步衬托了主人公的凄怨之情。

【参考答案】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由盼望到失望、由失望到凄怨、由凄怨到断肠的变化过程。

“雁”这一意象取鸿雁传书之意,主人公长时间登楼远望,却没有盼到远方的音讯,“雁”字传递出了主人公的失望之情。

“蛩声”如泣如诉,更显庭院寂寂,从而衬托出了主人公寂寞和凄怨的情怀。

“月”这一意象,代表着思念、相会之意,而主人公在月上之时却形影相吊,由苦苦思念而产生的悲怨之情更令她柔肠寸断。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爇①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②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①爇(ruò

):

烧,点燃。

②回文机:

织璇玑图的布机。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锦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婉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回答问题时要结合诗意。

张诗中的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听到鸿声想到要寄征衣。

但不知该寄到哪里,因为居延城那里在移军;

施诗里的思妇因丈夫出征在外,一年没有音信,又是北雁南飞时节,所以倍添思念,但不知丈夫何日归来,“问消息”问的即是丈夫何日归家。

(2)解题时要注意推断卖卜人告诉思妇的消息内容,从诗中领会占卜的结果。

卖卜人告诉思妇的好消息却不得成为现实。

所以,夫不归时,不能恨夫,只能恨卖卜人。

问卜,已见盼夫之切;

而恨卖卜人,则更反衬出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卖卜人,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

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反衬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宫 怨

李 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①。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②一夜长。

①昭阳:

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②长门:

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1)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要字眼,如“晴”“香”“明”等,渲染出了昭阳宫美好热闹的氛围。

虽然都是写景,但能使读者感到景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

这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另外,要根据“夜长”来推想长门宫的景象,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

反差如此之大,则不难得出答案。

(2)“似将海水添宫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

要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回答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还要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感。

(1)前两句境界极为热闹美好。

宫花娇媚浓艳,露珠晶莹,暗香满殿。

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

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长门宫凄冷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有了期,强调失宠宫人愁苦的深切。

边塞争征戍

1. 

(2010·

武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①飞挽:

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

②郭汾阳:

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对比。

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的肃杀景象。

②双关。

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故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1)“冲”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

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

“缺”字属于使动用法,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2)“金带连环”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

“马头冲雪”传达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

“卷旗”,避免惊动敌人,写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智谋。

“乱斫胡兵缺宝刀”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写出了血战的激烈场面。

(1)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第四句“缺”字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

首句表现战士英姿潇洒,次句表现斗志昂扬(一往无前),第三句表现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第四句表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