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363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及环境约束Word文件下载.docx

但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

钢表观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

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

2006年中国主要矿产品煤炭、石油、铁、铜、铝的消费量分别为23.7亿吨、3.20亿吨、4.04亿吨(生铁)、361万吨(精炼铜)、865万吨(精炼铝),占世界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38.6%、9.0%、46.6%、21.1%和25.4%。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水资源消耗总量增加,利用效率偏低

中国总供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如图6-2),其中地下水供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地表水供水量与总供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增加的供水量主要为地表水。

从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如图6-3),人均用水量在400-450立方米/人之间,变化幅度较小。

图6-22000-2008年中国供水量变化趋势

《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6-32000-2008年中国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农业生产是中国水资源消耗的大户,约占中国全部水资源消耗62%(如图6-4)。

灌溉方式属粗放型,渠道防渗能力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在西北多数地区仅为0.45左右,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仅0.6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0.85左右;

工业用水量大,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发达国家仅为55立方米;

水的重复利用率多数地区小于0.4,而发达国家达到0.7左右;

城市居民用水较少依靠市场配置,普遍节水意识淡薄;

自来水管网漏失率达21%,而发达国家仅为5%-10%。

图6-42008年中国水资源消耗结构

3、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耗主体,且煤炭资源前景不容乐观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2006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年产量约为23.8亿吨,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消费量约为23.7亿吨。

中国的煤炭消费量连续三年都以每年将近2亿吨的速度增长,产量也基本保持着这一增速。

当前,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的电力还是以火电为主,占总发电量的80%左右,而煤电又在火电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

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现有的煤炭探明储量,仅能维持大约50年的消耗;

根据目前的资本情况,到2015年中国的煤炭消耗可望增加到每年30亿吨,这将进一步缩短现有煤炭资源能够维持的时间[]。

而根据国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煤炭的远景储量高达10000亿吨,经探明后还可采出5000亿吨,然而按2030年后年均90亿吨的煤炭消费量计算,中国的煤炭储量只能支撑55年。

4、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高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量也迅速增长,2009中国石油消耗量已接近4亿吨(如图6-5)。

图6-5中国石油消耗量变化趋势

资源网:

图6-6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

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资源存在限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原油贸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0%(如图6-6)。

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显示,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

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指出,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5、废弃资源回收率低

中国不可再生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每年产生的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废弃物价值3000亿元左右,废弃物量分别为:

废钢铁4300万吨,废橡胶92万吨,废塑料250万吨,废玻璃1040万吨,废旧有色金属12055万吨。

而中国废钢的回收率为42%,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废旧有色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为27.7%。

发达国家回收利用的有色金属产量一般占其总产量的30%-40%,中国仅占15%-20%。

以铝的回收利用为例,2003年回收利用的铝占铝产量的比例:

日本为99.5%、意大利为75.6%、美国为52%、德国为50.7%、英国为37.5%、法国为35.1%,而中国只有20.7%。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伴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增长,固定的自然资源势必日益(相对)稀缺。

最初,在现有技术的调整围,还可以通过更多的资本和劳动来替代日益(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

但是,一旦这种调节达到现有技术下要素替代的极限,则自然资源最终将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使得经济最终停滞于某个平衡增长路径[]。

资源瓶颈正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高速增长下的资源需求激增所引起的,只有从资源禀赋和资源消耗两方面来衡量,才能准确地了解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程度。

要想表明中国的资源瓶颈还需很大的努力,本章采用相对稀缺指数的概念来揭示中国的资源瓶颈。

相对稀缺指数(RRI)的计算公式如下:

RRI=(LR÷

WR)/(LC÷

WC)

其中,LR为地区资源拥有量,WR为世界资源拥有量,LC为地区资源消耗量,WC为全球资源消耗量。

相对稀缺指数类似于区位熵,是指一个给定区域中某种资源的拥有量占全球拥有量份额与该区域该资源的消耗占全球消耗份额的比值。

同样的资源消耗,资源拥有量越少的地区,相对稀缺指数越小,意味着该地区的该资源更加(相对)稀缺。

同理,同样的资源拥有量,资源消耗量越大的地区,相对稀缺指数越小,也意味着该地区资源的相对稀缺。

因此,可以用相对稀缺指数来作为判断各种自然资源是否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的标准之一。

自然资源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耗竭资源(可再生资源)。

耗竭和再生是以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为参照的。

若用“流动性”来代替“可再生性”,用“储存性”来代替“不可再生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储存性资源和流动性资源(如图6-7),其中储存性资源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使用后就消耗掉的不可回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

另一种是可循环使用的可回收资源,如铁铝等金属资源。

而流动性资源则可分为临界性资源和非临界性资源,临界性资源指的是当资源使用超过一个临界点,即资源消耗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就会由流动性资源变为储存性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壤、蓄水层中的水等;

非临界性资源指的是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

图6-7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转换

资料来源:

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M].:

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页,图2.1修改.

(一)储存性资源(可耗竭性资源)

储存性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即消耗多少就损失多少,因此储存性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直接由资源的消耗量与资源的拥有量计算而得。

1、不可回收的储存性资源(能源矿产资源)

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探明储量达148.3亿桶,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11%,人均石油探明储量仅11桶,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1%;

天然气探明储量达2.4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31%,人均天然气探明储量仅为0.18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61%;

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13.86%,人均煤炭探明储量为84.61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

由2000年至2009年石油、煤炭、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消费量来计算历年中国能源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8),可以看出十年来中国三种能源矿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且呈下降趋势,即中国能源资源拥有量份额小于消耗份额,换言之,中国的能源矿产资源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不足的,且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越来越明显。

2009年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分别为0.11,0.30,0.44,三种能源矿产资源中以石油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煤炭次之。

图6-82000-2009年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相对稀缺指数

注:

2001年至2006年煤炭探明储量采用的是2007年的数据

《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铀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相当广泛,存在于各种矿石和海水中。

但铀矿床的分布却很有限,国外铀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非、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我国铀矿资源也较为丰富,但目前勘查程度较低,探明有限,铀矿资源潜在总量较大,前景广阔。

2009年中国开采成本小于260美元/千克的铀矿资源查明储量为17.14万吨,占世界查明储量的2.27%,居世界第11位。

其中,开采成本小于80美元的铀矿资源查明储存量为2.14万吨,占世界查明储量的3.17%,居世界第7位(如图6-9)。

图6-92009年铀矿资源查明储量比较

国际原子能机构《Uranium2009:

Resources,ProductionandDemand》 

由1998至2008年核能消费量和开采成本小于260美元/千克的铀矿资源查明储量计算历年中国核能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0),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核电相对稀缺程度逐年加大,特别在2001年至2003年间稀缺程度明显增大,2003年中国核能相对稀缺指数为1.66,而2008年中国核能相对稀缺指数已降至1.09,失去了之前的资源相对优势,未来核电发展也即将面临严峻而激烈的原料竞争。

图6-101998-2008年中国核能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BP世界能源统计2009,国际原子能机构《Uranium2009:

Resources,ProductionandDemand》

2、可回收的储存性资源(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中,锌和锡储量较高,2007年的储量分别为4250.81万吨和152.25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3.62%和24.96%。

而铝土矿和镍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较低,2007年的储量分别为7.5亿吨和299.16万吨,仅占世界总储量的3%和4.47%(如表6-1)。

表6-1中国基本金属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

矿产

总量

人均占有量

储量(万吨)

占世界比重

人均储量(千克)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2236400

14.91%

16525.40

75.24%

2932.11

5.98%

21.67

30.20%

铝土矿

75072.71

3.00%

554.73

15.15%

1346.32

17.04%

9.95

86.00%

4250.81

23.62%

31.41

119.17%

299.16

4.47%

2.21

22.53%

152.25

24.96%

1.13

125.95%

《中国矿业年鉴2008》、《国际统计数据2008》

从人均资源占有量来看中国锌和锡的人均资源储量要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人均储量分别达到31.41千克和1.13千克。

而其它基本金属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都要小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中国铝土矿人均储量为554.73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15%。

由2004年至2007年基本金属矿产资源的储量和消费量计算得出历年中国基本金属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1),2007年铁、铜、铝土矿、铅、锌、镍和锡的相对稀缺指数分别为0.30、0.24、0.09、0.56、0.79、0.20和0.68,均小于1,即这几种基本金属矿产能源相对稀缺,而铁矿、铜矿、铝土矿和镍矿的相对稀缺指数要小于铅、锡和锌,其中以铝土矿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

图6-112004-2007年中国基本金属矿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铁的消费量为生铁产量

历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中国钢铁统计》

(二)流动性资源(可再生资源)

流动性资源由于其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而消耗的同时,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

计算流动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可以先假设地区人均资源消耗量同世界平均水平相一致,则可将人口总数作为资源的消耗量。

相对稀缺指数(RRI)的计算公式变为:

RRI=(LR÷

WR)/(LC÷

=(LR÷

WR)/(LP÷

WP)

=LRp/WRp

其中,LP为地区人口总数,WP为世界人口总数,LRp为地区人均资源拥有量,WRp为全球人均资源拥有量。

换言之,可由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比值来衡量流动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

1、临界性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

水是人民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构成和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

中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实际可再生水资源总量达2829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

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世界水资源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印度、美国的人均占有量远远小于其它国家。

2007年中国人均实际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为2125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居第122位(如表6-2)。

 

表6-2中国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它国家比较

国家

水资源总量

200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立方千米)

位次

(立方米)

巴西

8233

1

43027.9

24

俄罗斯

4507.3

2

9837.1

62

加拿大

2902

3

88335.6

10

印尼

2838

4

12440.8

56

中国

2829.1

5

2125

122

哥伦比亚

2132

6

45408.1

21

美国

2071

7

2449.3

113

秘鲁

1913

8

52133.4

19

印度

1896.7

9

1670.2

133

刚果

1283

20973

40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衡量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应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是否能满足水的需求量。

由人均淡水资源总量计算得出1998年至2007年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2),2007年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仅为0.32,可见中国水资源较还是相当稀缺的。

图6-121998-2007年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1987-2002年数据为1987年至2002年任一年数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9年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土地的生物生产功能上,衡量中国耕地资源是否稀缺,应该看耕地资源是否能为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

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总量达14063万公顷,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

在耕地资源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最小,仅为1.58亩,还要小于印度,尚不及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一半,居第133位(如表6-3)。

表6-3中国耕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它国家比较

耕地总量

人均耕地占有量

(千公顷)

(亩)

170428

8.28

15

158650

2.04

140630

1.58

121574

12.85

59500

4.69

47

45100

20.53

澳大利亚

44180

31.78

尼日利亚

36500

3.71

63

阿根廷

32500

12.34

乌克兰

32434

10.51

13

由2000年至2007年的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产量计算中国历年耕地资源和粮食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3),中国历年耕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相对稀缺指数都为0.5,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耕地资源是稀缺的。

而2000年至2007年中国粮食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在1左右,相对于稀缺的耕地资源,中国的粮食资源却可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粮食单产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中国粮食单产达到4.67吨/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中国以占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中国的耕地问题。

迫于人口压力,中国长期以来对耕地重用轻养,土地开垦过度,耕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由于中国对耕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耕地质量却持续下降,耕地资源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威胁。

由此可见,若考虑耕地的透支使用,中国现有的耕地资源已经严重短缺,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

图6-132000-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和粮食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历年《国际统计年鉴》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同时也是生态平衡的调节者。

2007年中国森林面积达20540.56万公顷,占世界森林资源总量的5.22%,居世界第五位。

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2.3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140位。

2007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2.0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居世界第129位(如表6-4)。

表6-4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其它国家比较

森林资源总量

人均森林占有量

地均森林资源

总面积(千公顷)

人均面积(亩)

森林覆盖率

808598.6

85.45

49.37%

42

471492.0

37.20

29

55.74%

31

310134.0

141.21

34.10%

87

303407.0

14.74

54

33.12%

93

205405.6

2.31

140

22.02%

129

163291.2

117.45

21.26%

134

132970.7

31.90

58.65%

26

84752.2

5.66

99

46.78%

53

68553.6

36.07

30

53.56%

36

67759.8

0.87

176

22.79%

126

衡量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不仅要考虑森林作为生物资源的价值,还要考虑其生态价值,由2000年至2007年的人均森林面积计算中国历年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如图6-14),2000年以来中国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从2000年的0.21提高到2007年的0.26。

由此可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森林资源仍然较为稀缺。

图6-142000-2007年中国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

草地资源是一定的地域围的草地类型、面积和分布,以及由它们生产出的物质的蕴藏量。

2007年中国永久草甸和牧草地总面积达4亿公顷,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