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628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给人以迷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觉,引人遐想。

(3)以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反复咏唱,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A.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为霜——未晞——未已),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B.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写出了地点的变化,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道路不仅漫长,而且不断升高,迂回盘曲,含蕴着主人公感人的用心。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

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

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

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

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

”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

壮丽啊!

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

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3)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

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

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主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与知己(杜姓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2.首联“望”字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一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

3.颈联:

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的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

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所陶醉,又见大雁北飞,不由生起思乡之情。

2.颔联:

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

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1)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2)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用“生”和“入”字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此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4.尾联:

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此诗作于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慰劳战胜之军)的途中。

奉使出征,

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

2、颔联:

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

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

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

3、颈联:

(1)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2)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

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

4、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特色:

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但重在写景。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

以景传情,怀念友人。

2.第一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

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啼声凄厉。

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含有飘零之感和离別之痛。

融情入景!

3.第二句叙事。

“过五溪”,可以想见旅途的艰难。

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在内。

4.三四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

5.特色:

想像奇特。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县(不是古夜郎国)之西。

行路难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这是李白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

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饮食器具之精美,酒肴之珍奇,酒、菜之珍贵。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上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吕尚,伊尹之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行路难,行路难!

”发出行路难的感叹。

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首联“岱宗夫如何?

”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

“青未了”写齐鲁大地的青青之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割昏晓”则用拟人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凝望之景。

写出泰山的深邃;

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

一“荡”一“生”,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愿望。

既写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全诗围绕“望”字写望山所见所感,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相关资料: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五言律诗。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

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诗人感触异常。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人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细致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注意想象诗人形象)

第二段:

“忍能对面为盗贼”,

(1)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

(2)写出了“四海贫困”的现实。

“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诗人的无可奈何。

第三段: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

(1)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

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2)为下文屋破漏雨之冷蓄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推己及人,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强烈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衬托惜别之情。

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

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展现在眼前的却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愁”字写出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送别作铺垫。

后八句转写送别。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白雪与红旗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成为全诗出色的结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为了引逗好友走出家门,感受早春气息,告诉人们珍惜早春这美好时光。

1、2句:

写早春之景。

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受到春雨的可贵。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最精彩的一句。

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此写春景,再恰当不过。

3、4句:

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春回的淡远草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曲折地表达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首联:

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弃置身”表达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

颔联:

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颈联:

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

尾联:

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

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

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

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以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这四句:

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

以引出以下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通过妇女和儿童的后勤服务体现“五月人倍忙”。

写作者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得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

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

她为什么不在家中带孩子,不在自家田里忙活,却抱着孩子来到别人田里捡麦穗呢?

一只破旧的筐子已经透露出信息:

都是贫困逼的啊!

通过人物对话回答了一个疑问:

农民辛勤劳动,为什么还这么贫穷?

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造成的啊!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这六句:

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特点:

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选自《白氏长民集》。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这是一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

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3、4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

5、6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为之着迷。

“渐”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

“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

“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唐代诗人。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和夸张,一个“压”字,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夜紫,指紫色的晚霞。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

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战鼓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表现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