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6164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复习1文档格式.docx

是发达国家对进口原产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和某些初级产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简称普惠制。

关税减免:

通常,各国为保护境内经济并取得财政收入对进出口的货品依法征收关税,但有时由于进口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和根据国际条约、惯例,需要全部或部分免除某些纳税义务人或某些进出口应税货品的纳税义务的一种行政措施。

19、关税配额:

是指对商品进口的一定数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

对超过数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关税。

关税配额多用于农产品的进口。

20、关税名义保护率(NRP):

是指对一商品由于实行关税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战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NRP=(P’-P)/P×

100%。

(名义保护率衡量一国对某一类商品的保护程度,而关税水平则是用来衡量一国整体的关税保护程度)

21、关税有效保护率(ERP):

是指一种加工产品在关税结构作用下带来的增加值的增量与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ERP=(V’—V)/V×

100%。

(有效保护率关注的是产品生产增值过程上,考察关税对被保护行业的生产过程产生的影响;

而名义保护率关注的是被保护产品的市场价格差异)

22、非关税壁垒:

是指各国政府于关税以外用以限制进出口的措施。

产生的原因:

加强竞争的需要;

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

WTO允许正当的非关税壁垒。

23、进口配额制:

又称进口限额制,是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较高的关税后才能进口。

24、“自愿”出口配额制:

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压力或要求下,“自愿”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25、进口许可证制:

是指一国政府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口必须事先申领许可证,才可以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的制度。

26、外汇管制:

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加以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27、进口押金制:

又称进口存款或进口担保金制,是指进口商在进口商品前,必须预先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率和规定的时间,在指定的银行无息存储一笔现金的制度。

28、最低限价制:

是指一国政府规定某种进口商品的最低价格,凡进口商品的价格低于这个标准,就加征进口附加税或禁止进口。

29、政府采购歧视:

是指政府通过立法,把政府采购的对象优先于国内企业,构成对别国厂商的歧视。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关自用或为公共目的而选择购买货物或服务的活动,其所购买的货物或服务不用于商业转售,也不用于供商业销售的生产。

30、技术性贸易壁垒:

指各国为保证其进出口商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而设立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之一)

31、绿色贸易壁垒:

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指各国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对进出口的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采用或实施必要的卫生措施。

(绿色壁垒以其外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隐蔽性成为继关税之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国际贸易壁垒)

32、出口管制:

是指出口国政府通过各种经济和和行政的措施,对本国出口贸易实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

一般都是出于国家安全、外交政策、保障国内供给的考虑,对出口实施限制和管制。

各国的出口管制一般是通过发放出口许可证的方式来实现的。

33、国际商业贿赂:

指向外国政府官员提供金钱、贵重物品等好处、承诺和利益,以换取外国官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谋求商业利益和回报的行为。

它会形成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浪费社会资源、腐蚀政府机制。

1、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两两比较)

(1)自由贸易区:

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2)关税同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3)共同市场: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取消劳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限制。

(4)经济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的目标,还要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

与共同市场一样,经济联盟也包含产品的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及采取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与共同市场不同的是,经济联盟还要求有共同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5)政治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要实现经济联盟的目标,还要实现每个成员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或政策协调。

经济联盟+建立起对成员国所有公民都负责任的强有力的协调机构

2、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一国或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因素主要有:

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和地区特点等。

通常,自然疆域大国的贸易依存度低于小国,国内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国内市场不甚发达的国家,居于国际交通枢纽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内陆国家。

3、对外贸易对国家有何利益

延续社会再生产;

实现社会产品价值;

获得成本降低的效益;

利用与转化生产要素;

接受国际经济“传递”;

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参与经济全球化;

维护和改善国际环境。

4、国际经济“传递”是指,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国经济盛衰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

它是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对产量、就业和整个经济变动的影响进行的,其过程如下:

第一波:

世界市场价格变动→国内经营对外贸易部门的价格变动→与对外贸易相关部门的要素价格变动

第二波:

对外贸易相关部门要素价格变动→相关国内产业部门价格变动→产量与就业变动

第三波:

产量与就业变动→整个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与工资收入变动→社会服务变动→整个社会变动

影响传递的主要因素:

对外开放程度;

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

贸易地位;

双边贸易关系;

经济和贸易政策

5、开拓世界市场的方法

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大约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产品出口阶段、国外生产阶段、跨过经营阶段。

(1)产品出口阶段:

一般是先间接出口(好处是投资少,风险小;

缺点是需要拿出佣金,容易被中间商控制和垄断),待间接出口到一定阶段,取得经验,就转为直接出口,甩开中间商,直接进入市场(优点是直接面向市场,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信息,获得较多利润;

缺点是投资较多,遇到的风险较大)。

(2)国外生产阶段:

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即合资企业、国际分包、按照许可制造。

(3)跨国经营阶段:

通常做法是组建跨国集团。

6、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异同

(1)质上相同:

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

(2)量上不同:

国别价值量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国际商品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

(3)表现形式不同:

国别价值以该国货币表示;

国际价值量由世界货币表示。

7、影响供求变动的主要因素(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决定的因素)

垄断;

经济发展周期;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入与需求;

各国汇率的变化;

各国政府采取的政府政策;

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其他因素。

8、世界市场价格的作用:

(1)它是贸易利益的比较尺度(利用同类产品价格差异,获取他国贸易利润;

利用异类产品价格差异,获取本国贸易利润);

(2)它是国际分工的调节闸;

(3)它是商品生产和营销的促进器;

(4)它是各国制定经贸决策的依据。

9、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

政治和经济安全;

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产品的竞争能力;

与别国经济和投资方面的合作;

国内物价和就业状况;

与他国的政治关系;

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

领导人信奉的经济和贸易理论;

政治和社会因素等。

10、达到倾销目的的条件:

出口厂商在本国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

本国与外国的市场隔离;

出口国需求价格弹性低于进口国;

不受到进口国家反倾销等措施的报复。

外汇倾销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幅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使用外汇倾销的风险:

有利于货物贸易的出口,但会减少服务贸易的收入;

影响国家形象,进而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受到外汇倾销严重伤害的国家会进行报复。

11、关税的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

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措施;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调节进出口贸易结构;

调节生产和市场供求

消极影响:

进口关税设置过高,刺激走私;

关税保护过分,被保护企业产生依赖,影响其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关税结构不合理,对企业保护作用下降,甚至出现负保护。

12、关税的分类

按商品流向分类:

进口关税、出口关税、过境关税(其中进口税是保护关税的主要手段)

按征税目的分类:

财政关税、保护关税、惩罚关税或报复关税

按关税待遇分类:

普通关税、优惠关税(包括最惠国待遇下的关税、特定优惠关税、普遍优惠制下的关税)按常规与临时划分:

法定关税、附加关税(包括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报复)

13、海关估价的通用方法(从价税的完税价格如何确定)

(1)以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确定完税价格;

(2)以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确定完税价格;

(3)以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确定完税价格;

(4)以倒扣价格方法确定完税价格;

(5)以计算价格方法确定完税价格;

(6)以“回顾”方法确定完税价格。

14、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小于对发展中出口国家的影响。

正当技术贸易壁垒:

有利于人类健康和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出口国家商品结构;

提升发展中国家国际标准化;

维护国家基本安全;

减少或杜绝不良的贸易行为。

不正当技术贸易壁垒:

出现不公平贸易竞争;

影响国际贸易正常发展;

加深技术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

伤害发展中国家;

不利于正当技术贸易壁垒的确定。

15、20世纪90年代后绿色贸易壁垒盛行的成因

国际社会保护环境的要求;

消费观念的更新,“绿色需求”的扩大,推动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国际竞争的压力;

应对“恐怖”事件。

16、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1)跨境交付(跨境提供):

从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

在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

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另一成员方境内的商业实体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

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自然人的实体在另一成员方境内的商业现场提供服务。

17、内部化理论P336

代表人物:

巴克利(英)和卡森(英)

基本思想:

(1)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为追求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流动与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2)他们认为,影响中间产品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实现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的因素有四种:

行业特定因素、国别特定因素、地区特定因素、企业特定因素。

(3)此外,他们还提出,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技术等知识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二是零部、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18、贸易制裁的含义、原因、后果

(1)贸易制裁:

是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为了维护本身经济贸易利益和规则,对某一国家采取限制或剥夺贸易权益的行为和措施。

(2)原因:

维护经济贸易利益;

追求政治目的和利益;

谋求军事和安全利益;

报复歧视性贸易行为。

贸易制裁的方式:

取消已经达成的贸易合同、中止义务,进行报复、限制、禁止部分或全部贸易往来冻结存款、资产与援助款项等

(3)后果:

对制裁国有利有弊;

出口商受到伤害;

实现或部分达到预期目标;

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单边制裁难以奏效;

多边制裁效果不一;

容易造成人道主义灾害。

(4)影响制裁效应的因素:

贸易依存度;

制裁的时期性;

制裁的群体性。

一、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1)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

(3)分工产生的原因:

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天性;

(4)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

交换能力的大小、产业领域发展的影响、商品经济和交换媒体的发展;

(5)国家之间的分工:

应按地域、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1、基本思想:

国家间应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前者应专门生产相对来说更为有利的产品,后者应专门生产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

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并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

资本和劳动在国家之间不如在国内那样容易转移和流动

三、奥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1、主要结论:

(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故一国应出口的是它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2、贡献:

(1)深化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从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3)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产业范畴。

四、里昂悌夫之谜

1、内容: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

换句话说,美国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其资本并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

2、对“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熟练说——用劳动效率和劳动技能的差异来解释“谜”;

(2)人力资本说:

里昂惕夫计量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而忽略了人力资本,若将人力资本也加到物质资本当中,则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为美国劳动比别国劳动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

(3)技术差据说:

由于人力资本和技术都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就具有出口科研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这类国家也是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

五、产业内贸易说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六、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国际间政府的协商和调节机制可以确立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而且,建立在国家协调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会有效地配置国家之间的资源,增加贸易利益。

而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禀赋分工的理论不可能完全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还可能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分工的和谐和贸易的稳定发展。

2、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

(1)必须两个(或多数)国家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没有很大差别、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生产;

(2)协议性分工对象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3)无论哪个国家来生产协议性分工对象产品的利益都没有很大差别。

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主要内容:

(1)波特提出一国的兴衰的根本在于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而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2)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四个要素形成钻石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

(3)一国经济地位上升的过程就是其竞争优势加强的过程:

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财富导向阶段。

弥补了其他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不仅对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而且对国家未来贸易地位的变化可提供具有一定的前瞻和预测。

贸易政策P152-172

一、重商主义

金银货币是财富的代表和国家富强的象征。

一国实现富强的途径是保证出口大于进口,这样,顺差就会引起金银的内流。

因此,政府应该“奖出限入”。

2、作用:

该学说提供了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一系列主张,这些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推动了历史进步。

而且,其中的许多主张和政策仍对当今世界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一定影响。

3、不足之处:

它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无法揭示财富的真正来源。

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不科学。

 

二、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

1、理论要点:

(1)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2)自由贸易扩大国民真实收入;

(3)自由贸易可以阻断垄断;

(4)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本积累超保护贸易政策。

促进英国成为经贸强国;

推动社会发展。

三、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

主要内容:

(1)经济发展阶段决定贸易政策:

李斯特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处于农工业阶段的国家,由于本国已有工业发展,但并未发展到能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地步,故必须实施保护关税制度,使它不受外国产品的打击。

(2)国家干预贸易有助于经济快速发展—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实行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政策。

(3)保护贸易对象与保护时间的条件:

农业不需要保护;

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

只有刚开始发展且具有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

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限期。

(4)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

(5)保护必须与工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四、超保护贸易政策

1、含义:

国家借助垄断实行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达到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

2、特点:

(1)保护对象从幼稚产业到成熟产业;

(2)保护范围从国内转向国外市场;

(3)保护目的从防御转为进攻;

(4)保护企业从一般转向大企业;

(5)保护措施从关税到非关税。

3、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1)他认为重商主义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缓和危机。

(2)对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3)提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

一国的进口和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

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

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4、作用:

对外贸易顺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

但如果为了追求贸易顺差,不加节制地实行“奖出罚入”政策,势必导致贸易壁垒的全球盛行,最终引发贸易战。

五、贸易自由化

指国家之间通过多边或双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消减关税壁垒,抑制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促进世界货物和服务的交换与生产。

2、基础:

战后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分工向广化与深化的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加强。

六、新保护贸易主义与理论

1、主要特点:

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贸易保护制度更为法制化;

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2、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

(1)对付国内市场存在的扭曲;

(2)改善不利的贸易条件;

(3)维持国内高水平的工资;

(4)增加国内就业;

(5)保证公平竞争;

(6)改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

(7)保护知识产权;

(8)作为贸易报复和谈判的手段。

(9)为了国家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

(10)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

七、战略性贸易政策与理论

1、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从战略性的高度,用关税、出口补贴等措施,对现有的或潜在的战略性部门、产业进行支持和资助,使其取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

2、能够实现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则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目标产业。

3、战略性产业的确立:

高附加值产业、高科技产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发达国家一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但尚未采用或实施。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