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单反摄影入门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典单反摄影入门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单反摄影入门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阴天,阳光被云层所遮挡,不能直接射向被摄对象,只能透过中间介质或经反射照射到被摄对象上,光会产生散射作用,这类光线称为“散射光”。
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反差也较弱,光影的变化也较柔顺,因此产生的效果比较平淡柔和。
“直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强的光线,致使阴影较浓厚,调子变化较少,所拍出的影像线条及影调较硬。
而“散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弱的光线,故阴影较淡,调子变化较丰富,会得出较软的柔和的影像线条及影调。
所以摄影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光线。
2、光线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摄同一个景物,运用不同方向投射来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顺光
从照相机背后而来,正面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顺光”。
“顺光”照明的特点是:
被摄对象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对象的影调比较明朗。
这种光线形成的明暗反差较弱,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线反映出来,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现出来。
因此立体感较弱。
(2)前侧光
从照相机左后方或右后方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前侧光”。
受光的对象大部分都会受光,产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调也较明亮,对象不受光而产生阴影的面积也不会太大,但已可以表现出对象的明暗分布和立体形态。
这类光线既可保留比较明快的影调,又可以展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
(3)侧光
来自照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叫做“侧光”。
它会使被摄对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状态。
由于“侧光”照明使对象的阴影面积增大,因此画面的影调不亮不暗,明暗参半,不及由“顺光”和“前侧光”产生的那样明快,但亦不会太阴沉。
立体形态表现会较好。
(4)侧逆光
来自照相机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线叫做“侧逆光”。
它令对象产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阴影面,所以影调会较阴沉。
这种照明方法在对象上产生的立体感会比“顺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摄对象背后射来,正面射向照相机的光线。
被摄对象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
因光线的对比较弱,所以立体感也较弱,影调比较阴沉。
可是,“逆光”可以用来勾画物体的侧影和轮廓,还可以突现物体的质感和形状,清楚地展示对象的线条。
在明朗的天气下使用“逆光”更会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6)顶光
光线由被摄对象上方而来的谓之“顶光”。
日正当中的太阳光便是一个好例子。
“顶光”常会在被摄对象上造成强大的阴影,若用于人像摄影,则人脸部的鼻下、眼眶、颚下等处会形成浓黑的阴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摄物的下方。
这种光线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较少见,故有怪异和戏剧性的效果,在一般摄影场合应用较少。
3、光线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摄对象上“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关系。
所谓“反差强”,是指光线在主体身上呈现的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剧烈,对比度非常强烈。
相对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柔顺,令色调很丰富。
三、摄影的构图
构图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间内处理人、景、物的关系,并将三者安排在画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画面特定结构的过程。
构图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强调及突出主题景物,同时把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当地安排为陪衬。
好的构图令照片看起来均匀、稳定、舒服、有规律,而且可以引导视线到主题点。
构图不当,会出现杂乱、左右不平衡、头重脚轻及因主题过多反而变成没有视觉焦点等问题。
1、构图注意事项
要获得好的摄影构图,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呆板。
但也不应太复杂,否则会令人觉得混乱。
(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
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衬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适当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表达主题,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
(4)要考虑各个景物色彩上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但若颜色混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所产生的明暗阴影,它们都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这将有助于在平面的照片内增加立体感。
2、以不同的拍摄角度造出不同的构图
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面。
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及底面。
同一个对象,拍摄的方位角度不同亦会令画面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
所以在拍摄之前应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物体作观察及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最可表达主题、最生动的视点,以找到最合适的构图。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是一种最常用的摄影角度。
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平稳的构图效果。
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
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对象的受光情况相似而不能突显对象应有的立体感。
(2)侧面拍摄。
用斜侧的摄影角度,画面上原来的并行线条变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人的视线引向深处,增强立体感。
而视线跟随斜线延伸,也会使画面变得生动。
随斜侧方位的角度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改变。
(3)仰视拍摄。
仰视拍摄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进行摄影,多用于拍摄高大的景物。
这种拍摄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线条向上汇聚的透视感觉。
还可以突出对象的高耸特性,增加压逼感。
(4)俯视拍摄。
俯视拍摄就是从上向下进行拍摄。
在高处作俯视的拍摄可以将大范围的景物都拍下来,所以在广角的风景摄影中会经常应用到。
在人像摄影中使用俯视拍摄方法,可以为主角带来一种纤秀的效果。
3、构图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腊的数学家提出来的。
摄影者将其运用在照片的构图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谐悦目的照片。
具体做法是:
用两条直线和两条横线将画面平均分为9个同样大小的方格。
拍摄时将主题放在直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三分法”可以应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摄影上。
4、背景与前景的选择
背景或前景与主题在色彩、形状、线条、质感、明暗上的不同会造成反差,形成对比,有突出主题之用。
(1)简单柔和的背景。
简单的背景不会抢去主题的地位,有利于突出主题。
但过于简单及单调的背景却会使照片过于呆板。
(2)避免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使照片看起来非常混乱,更甚者会令人辨别不出主题是什么。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将难以突出主体,会严重破坏照片的整体效果。
5、摄影构图的基本模式
(1)构图均衡平稳
均衡,就是平衡。
它区别于对称。
用这种形式进行构图的画面不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状、数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呼应均衡,是利用近重远轻、近大远小、深重浅轻等透视规律和视觉习惯的艺术均衡。
当然均衡中也包括对称式的均衡。
均衡式构图,给人以宁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所以是摄影家们在构图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构图,关键是要选好均衡点(均衡物)。
什么是均衡点呢?
这要从艺术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当,小的物体可以去与大的物体相均衡,远的物体也可与近的物体求均衡,动的物体也可以去均衡静的物体,低的景物同样可均衡高的景物。
要多加实践和学习,用好这种艺术技巧。
(2)打破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潮的摄影家认为均衡刺激性不强,反映不出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和特点,他们主张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实践他们的观点,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
我们把这些作品的构图形式,称为非均衡式构图。
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
只要是内容的需要和创作意图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选择。
非均衡式构图具有不稳定,不和谐,紧张刺激、动荡不安等特点。
从景物形象上来表现动势较为理想;
从心理反映上用来表达烦燥不安的情绪、不协调的动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优势;
如展示战争的残酷、革命风暴、狼藉现场等场面,亦可取得好的视觉效果。
(3)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是用一些前景将主题框住。
常用的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厅门等。
这种构图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有助于突出主题。
另一方面,焦点清晰的边框虽然有吸引力,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相对抗。
因此用框架式构图多会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调节,使主体周围的景物清晰或虚化,使人们自然地将视线放在主题上。
(4)直角三角形式构图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一般是以画面的一个竖边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底边为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
这种构图大都注意被摄物的方向性。
景物的运动方向或面向应该对着三角形的斜边,使运动物体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间,给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在横幅或竖幅画面中均可选用,其特点是竖边直线可显示景物之高耸,底边横线又具有稳实、安定感,并且富有运动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构图的双重优势,同时左右直角边灵活多变,很受摄影家们的喜爱,所以使用较多。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的灵便性还表现在底边长竖边短或底边短竖边长均可选用,只要三个角中有一个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这种形式构图。
(5)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是把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央,圆心正是视觉中心。
圆形构图看起来就象一个团结的团字,用示意图表示,就是在画面的正中央形成一个圆圈。
圆形构图,除了圆形物体以这种图式表示其圆外,实际上有许多场景可用圆形构图表示其团结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愿上的。
如许多人围着一个英雄模范在签名,不少少年儿童正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故事,小朋友们围着圆圈做游戏等,均可选用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给人以团结一致的感觉,没有松散感,但这种构图模式,活力不足,缺乏冲击力,缺少生气。
(6)S形构图
S形实际上是条曲线,只是这种曲线条是有规律的定型曲线。
S形具有曲线的优点,优美而富有活力和韵味。
同时,读者的视线随着S形向纵深移动,可有力地表现其场景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S形构图分竖式和横式两种,竖式可表现场景的深远,横式可表现场景的宽广。
S形构图着重在线条与色调紧密结合的整体形象,而不是景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彼此间的呼应。
S形构图最适于表现自身富有曲线美的景物。
在自然风光摄影中,可选择弯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径、矿山中的羊肠小道等等,在大场面摄影中,可选择排队购物、游行表演等场景;
在夜间拍摄时可选择蜿蜒的路灯、车灯行驶的轨迹等等。
(7)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
它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
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十字形构图不宜使横竖线等长,一般竖长横短为好;
两线交叉点也不宜把两条线等分,特别是竖线,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长为好。
因为两线长短一样,而且以交点等分,给人以对称感,缺少了省略和动势,会减弱其表现力。
十字形构图的场景,并不都是简单的两条横竖线的交叉,而是相仿于十字形的场景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
如正面人像,头与上身可视为垂直竖线,左右肩膀连起来可视为横线;
建筑物的高与横的结构等。
也可以这样讲,凡是在视觉上能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
四、光圈、快门、对焦、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
要学会手动拍摄就必须学会光圈与快门的设定配合。
1、曝光量与光圈的关系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
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开得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多。
这就好比房间里的窗子,它开得越大,进来的光线越多。
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stop值来表示,要注意的是:
f-stop值越大,光圈开得反而越小。
例如:
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门速度不变时,光圈的大小决定了相片的明暗。
光圈太大,曝光会过度,照片就会白茫茫一片。
光圈太小,曝光会不足,照片就会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与快门的关系
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闸门。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少。
反之亦然。
它相当于开窗子时间的长短。
光圈与快门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们的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并互相影响着。
如果将光圈收小一级(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将快门速度调慢一倍(例如由1/60减至1/30),它们的曝光量是一样的。
3、对焦的重要性
对焦是指将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后,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图像变得最清晰的过程。
只有对焦正确图像才可能清晰,否则图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与光圈、距离、焦距的关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们要拍摄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纵深范围。
当镜头对焦于拍摄目标时,这一点对应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
它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晰,这个范围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大。
景深越小,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小。
影响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
在镜头焦距及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离:
在镜头焦距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越接近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小,越远离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大。
(3)焦距:
在距离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即短焦镜头的景深大,长焦镜头的景深小
数码相机的拍摄方法与传统相机是基本一样的,但由于两者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前者是在胶片上成像,后者是在CCD元件上成像,所以在拍摄方法上也有不同之处。
一、拍摄的基本步骤
1、准备工作
在相机中安装好CF存储卡,装入四节5号镍氢电池,将模式转盘旋转至AUTO档(全自动模式),将模式开关设为拍摄模式(向上拨)。
2、接通电源
按下电源按钮(ON/OFF),电源指示灯将亮起绿光。
3、使用变焦杆取得所需的构图
将变焦杆向顺时针方向拨动,镜头向长焦(望远)方向变化,拍摄主体将放大。
将变焦杆向逆时针方向拨动,镜头向短焦(广角)方向变化,拍摄主体将缩小。
本机镜头焦距为5.4-16.2毫米,你可以在相当于35毫米胶片相机的35-105毫米的范围内调整视角(3倍光学变焦),(标准镜头为50毫米)。
4、半按快门对焦
半按快门按钮,相机会自动设置曝光及焦点。
完成测光和对焦后,相机会发出两次提示音,取景器旁的指示灯会亮起绿光或橙光。
如果液晶显示屏开启,自动对焦框会呈现绿色。
如果拍摄主体难以对焦,取景器旁的指示灯会闪动黄光,而相机会发出一次提示音。
5、使用对焦锁
按下DISP键开启液晶显示屏,将镜头对准拍摄主体,半按快门按钮锁定焦点,重新构图,然后完全按下快门按钮拍摄图像。
6、拍摄
完全按下快门按钮以释放快门,相机会发出快门声音,在听到快门声音之前,不可移动相机。
完成拍摄后图像会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约两秒钟。
为了节省电源,可以按DISP按钮关闭液晶显示屏,只使用取景器进行拍摄。
构图时,要让主体处于取景器内框的中央部分(自动对焦范围内)。
由于取景器与镜头的位置有偏差,所以在光学取景器内所见到的图像与实际的图像会稍有不同,这种现象在近拍时尤其明显。
这时最好使用液晶显示屏进行取景。
7、关闭电源
再次按下电源按钮(ON/OFF),即可关闭电源。
二、查看拍摄效果
1、拍摄后立即查看图像
拍摄后,图像会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两秒钟。
如果在图像显示时持续完全按下快门按钮,或者按下SET键,图像会一直显示在屏幕上。
再次半按快门按钮即可停止显示。
2、在播放模式下查看图像
将模式开关向下拨,即可切换到播放模式。
(1)显示单张图像:
刚开始,液晶显示屏上会显示最后拍摄的一张图像。
在多功能选择器上左右按动方向键,即可查看已经保存在存储卡上的所有图像。
(2)放大图像:
将变焦杆向顺时针方向拨动,即可放大图像。
在多功能选择器上左右上下按动方向键,可以在放大的图像上移动视点。
将变焦杆向逆时针方向拨动到底,可以取消放大显示。
(3)在索引模式下查看图像:
将变焦杆向逆时针方向拨动,可以在索引模式下同时查看9个图像。
在多功能选择器上左右上下按动方向键,可以更改图像选择。
将变焦杆向顺时针方向拨动到底,可以取消索引显示。
三、删除图像
1、单张图像的删除
将模式开关向下拨,切换到播放模式。
在多功能选择器上左右按动方向键,选择需要删除的图像,按下FUNC删除键,经确认后按下SET键,这张图像被删除。
2、所有图像的删除
在播放模式下按下MENU(菜单)按钮,选择“全部删除”命令,再按下SET键出现确认屏幕。
选择“OK”,再次按下SET键,所有图像将被删除。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相比,功能设置和参数调节比较复杂。
不同的相机差异较大,但也有共通之处。
本教程以佳能A75为例,对其外部标志进行详细讲解,以帮助大家迅速掌握数码相机的操作方法。
一、数码相机常用功能与参数的设置
1、MENU按钮(菜单钮)
(1-1)拍摄菜单(拍摄模式)
①、智能自动对焦:
将其设置为“开”,相机会在拍摄时自动选择自动对焦框(本机采用9点自动对焦)。
将其设置为“关”,自动对焦框变为中央框(一点对焦)。
②、防红眼功能:
设置防红眼灯是否亮起。
③、自动对焦辅助光:
在某些黑暗的环境下拍摄,将其设置为“开”,相机会在半按快门键时发射自动对焦辅助光,以协助对焦操作。
如果在黑暗的环境下为动物拍摄,则需要关闭光束以免动物受惊。
④、数码变焦:
约3.2倍。
结合光学变焦(3倍),图像放大倍数可在3倍至10倍之间变化。
数码变焦是一种利用成像面的变化而非焦距变化实现的伪变焦,是采用“插值”的方法,即根据中心像素点的颜色参数模拟出周边像素值的方法来实现的。
因为数码变焦往往会使照片不清晰,所以能不用时就不要用。
⑤、图像确认:
用于设置释放快门按钮后,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图像的时间,可在2秒-10秒之间调节。
⑥、日期标记:
在图像数据中加入日期。
(1-2)播放菜单(播放模式)
①、保护:
保护图像免被意外删除。
②、旋转:
把显示的图像顺时针旋转90或270度。
③、声音记录:
为图像加上声音记录。
④、全部删除:
删除CF卡上所有图像(受保护的除外)。
⑤、自动播放:
自动逐个播放图像。
⑥、打印命令:
打印图像。
⑦、传输命令:
预先设置将会由相机传输到计算机的图像。
(2)设置
①、静音:
将其设置为“开”,可以一次性关闭起动声音、操作声音、自拍机声音及快门声音。
②、音量:
用于调整起动声音、操作声音等各种声音的音量。
③、节电:
自动关机功能:
如果将其设为“开”,则在拍摄模式下,在最后一次相机操作后约3分钟(此值可调),电源会自动关闭。
显示屏关闭功能:
在最后一次相机操作后约1分钟(此值可调),液晶显示屏会关闭。
注意:
此时相机电源并未关闭。
④、日期/时间:
用于日期和时间及日期格式的设置。
⑤、格式:
对CF卡进行格式化处理。
⑥、文件编号重置:
设置指定图像文件编号的方式。
⑦、横竖画面转换:
设置垂直握持相机拍摄时,显示屏是否自动旋转该图像。
⑧、距离单位:
设置手动对焦指示灯所显示的距离单位的格式。
⑨、语言:
设置液晶显示屏上菜单及提示的使用语言。
⑩、视频输出制式:
设置视频输出信号的标准。
我国为PAL制。
(3)我的相机(自定义相机设置)
对个性组合(标题)、启动图像、起动声音、操作声音、自拍机声音、快门声音进行自我设定。
2、FUNC按钮(功能钮/单张图像删除钮)
(1)曝光补偿
在典型的曝光不足场景,如在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等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应增加曝光量即使用EV+。
在典型的曝光过度场景,如密林、阴影中的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应减少曝光量即使用EV-。
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意思是:
越白越要增加曝光量,越黑越要减少曝光量。
越亮越要增加曝光量,越暗越要减少曝光量。
(2)闪光输出
在M(手动)模式下拍摄时,闪光输出会以三个等级控制。
当闪光输出较低时,图像上出现的阴影会较少。
调整闪光输出要同时考虑拍摄环境和相机与拍摄主体的距离等因素。
(3)白平衡(AWB)
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温是不同的。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拍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颜色。
在传统相机时代,我们只能用日光型或灯光型胶卷加上一些滤色镜来调整色温。
数码相机可以直接通过白平衡的设置,使景物的色彩比较准确地重现。
这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
根据拍摄环境的不同,有自动、日光、阴天、白炽灯、荧光灯这五种模式供选择。
(4)驱动模式
有四种模式供选择。
它们分别是:
①、立即拍:
这是最常用的拍摄模式。
②、连拍:
半按快门按钮锁定焦点后,完全按下快门,以每秒2.2帧的速度连拍。
释放快门按钮即停止拍摄。
③、延迟10秒:
用于自拍。
④、延迟2秒:
也属于自拍,用于防止拍摄时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机身抖动。
(5)ISO感光度
共有ISO50、ISO100、ISO200、ISO400这四种感光度供选择。
通常使用ISO100的感光度。
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提高拍摄的灵敏度,但较高的ISO感光度会增加图像的噪点。
在光线较亮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低的ISO感光度,以拍出细腻、清晰的图像。
(6)色彩效果(色彩饱和度)
在拍摄前设置色彩模式,可以更改照片的效果。
有关闭效果、鲜艳模式、中性模式、柔和模式、旧照片模式、黑白模式这六种供选择。
(7)测光方式
有三种方式供选择。
①、评价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