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家庭事迹材料范例与文明家庭事迹材料Word下载.docx
《文明家庭事迹材料范例与文明家庭事迹材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家庭事迹材料范例与文明家庭事迹材料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她有一个幸福美满、妻贤子孝、相敬相爱的家庭。
儿子从事木业生意,
儿媳是名教师,他们爱岗敬业,事业有成,子女在学校勤奋刻苦、热情礼貌、健康上进。
提起的事迹,十里八乡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不计名利,两年来,她用自己手中的针线缝出了对藏区孩子的爱。
生在农村,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由于排行老大,所以书读得不多,但她懂得怎样去关爱兄弟姐妹,更愿意为街坊邻居做些好事,这就是她最大的快乐。
“帮助别人,我觉得这是自己该做的,啥也不图”。
最拿手的就是做针线活,在村庄,谁家的儿媳妇快生孩子,她就提前把自己做的手工棉衣棉裤送给人家。
20年的春天,从侄孙口中得知四川省德格县连降大雪,一些孩子缺少棉衣御寒时,她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怎么才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这些孩子们呢?
她想起自己有一手好针线活。
一天在饭桌上,把自己组织一帮人在家为藏区孩子做些棉裤来御寒的想法告诉儿子和儿媳妇,没想到她刚一提出来,儿子和媳妇没加思索立马就答应,并表示一定给她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首先自己捐款捐物,并找来村里几个老姐妹,同时,儿子和儿媳妇给予了大力支持,把全自动洗衣机贡献出来。
屋里炕上絮棉裤,棉絮满屋子到处乱飞,满地裁剪下来的废布条,儿媳妇非但没有任何怨言,每天下班还帮着她收拾,收拾干净了以后再做饭,并且一有时间就帮着
做棉裤。
3月30日,老人们一针一线缝制的第一批290条棉裤连同村民捐献的过冬棉衣发往藏区。
20年的冬天,藏区又需要一批棉裤,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和同村的老太太们加班加点的赶制,儿媳妇也利用晚上时间帮着做。
在这个过程中,就连的小孙女也投入到做手工棉裤的行列,写完作业后帮着翻翻棉裤,儿子对她的支持就更大了,棉布不够时,二话不说从银行取出积攒的钱,从来不打算盘。
各地捐赠的衣物,不管黑夜还是白天,只要有人打电话儿子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活立马就去。
两年多来,的儿子从定州、、顺平、涿州等地拉了无数次爱心人士捐助的衣物,看到儿子疲惫的身影,乐在脸上,疼在心里。
心疼归心疼,但她觉得这公益事业是不需要社会回报的。
三年多来,望都“爱心奶奶”爱心平台共为藏西缝制手工棉裤5000多条,另外各地捐来衣物近300包,每包衣物平均300多件,除为藏西义务加工棉服外,还为我省涞等地捐赠棉被、衣服、手工棉裤共四车,并且还帮助了当地的孤残老人和儿童。
20年上旬,新华社、《人民日报》、《都市报》、《日报》等新闻媒体在重点版面对以及“爱心奶奶”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如今,“爱心奶奶”已经成为了望都县“品牌”爱心平台。
20年被望都县精神文明办评为“望
都好人”,被市精神文明办评为“好人”;
20年被评为省“榜样母亲”;
20年她的家庭被省及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她被市精神文明办评为”市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及”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20年她的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坚守公益、此生不渝”是家庭的家风,对此的恪守,影响着自己的晚辈。
在这个懂得和谐、感恩的家庭,在小小村子传递着正能量:
谁家有困难,大家伙想办法去帮助,全村洋溢着一股积极向善向上的爱心力量
【篇三】、老两口结婚已60余年,现在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老人今年已经80岁的高龄。
是一位六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是先进分子。
1966年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
在北京人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接见。
在退休后二十多年里,他为社区、为社会做了不少公益事业。
在社区服务站,他自告奋勇,毫不保留的拿出义务服务项目:
为老人讲保健知识80余场。
拔罐检测身体、治疗1400余人次。
修理小家电100余件。
2021年带头组建了“为老服务团”,20年又组建了“老年爱心互助队”。
活跃在各社区和市各敬老院。
为老年人解决困难,开展娱乐活动。
义卖十几万自己的国画作品捐赠灾区及贫困失学、残疾儿童、困难老人。
他用自己的善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古城退休老人充实人生的样本。
他说:
“能为他人服务是自己最大的乐趣。
”204年被评为“优秀社区党员志愿者”、20年荣获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防文化研究会等组织颁发的“慈善贡献奖”荣誉证书和奖牌。
2021年评为“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2021年被市评为“敬老奉献奖”。
20年被评为“市文明市民”,20年被评为“好人”荣誉称号。
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老两口言传身教,优良家风令子孙耳濡目染,代代相传。
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风让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20年被评为“市最美家庭”。
还被评为好人的荣誉称号。
20年,在第10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他们的家庭被省妇联评为“最美家庭”。
20年,他们的家庭又被评为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
在家里,总说妻子,吃苦最多,贡献最大。
妻子在家庭中说话分量最重。
是从小没娘的苦命人。
十九岁和结婚后就撑起家的半边天。
丈夫在外工作,她肩负家中两老人。
三个孩子的吃、穿、用,还参加农业劳动。
几十年如一日奉养公婆,教养儿女,为孙辈付出了一生精力。
老伴
的荣誉应有她的一半。
她把公婆看做是亲爹,亲娘。
在生活困难的年代,自己不穿,不吃也叫公婆、儿孙们吃饱穿好。
她知道没文化的苦,就苦心教育儿孙,好好学习,长大成人为国家出力。
大儿参军成了军官,二儿子成了汽车教练,小女儿成了国家一级演员,孙女是北京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
这一切都有她的功劳。
她是在农村长大、农村结婚。
婚后丈夫在外工作,两地分居二十多年。
七十年代末国家照顾夫妻分居才接入城市。
她一来就把八十岁的老婆婆带到同住。
她对婆婆的照顾比对亲娘还好。
婆婆经常对邻居们伸出拇指说:
“儿媳在我们老家全村数第一,全县也找不出几个来。
”她说:
“婆婆没有闺女,我就是婆婆的闺女,照顾婆婆。
”在婆婆有病,至到病危的那两年中,她每天24小时陪伴身边,喂吃,喂水,喂药,擦屎,洗身,端尿,都是她一人承担。
每天给老人翻几次身,擦洗几次,被褥拉了,尿了,马上换洗。
从不嫌脏,不怕累,她一天都不叫别人替换。
说:
“你们不会弄,我知道老人的习惯,什么时间吃,喝,什么时拉尿,什么时候喂药她都记得清楚。
近两年伺候脑萎缩、瘫痪在床的婆婆直到老人去世她没休息过一天。
的孝敬慈爱之心,被儿女们尤其是儿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两个儿媳都说:
“妈,你对我奶奶的这种孝心,我们努力学习恐怕也做不到你这样。
”如今两个儿媳对她比亲娘还亲,不论在什么地方说话都是我妈长,我妈短。
在公婆面
前总是叫亲爹,亲娘。
不知道的总认为两个儿媳是两个闺女。
婆媳之间无话不说,没有半点隔阂,经常开玩笑。
儿媳给公婆买宽敞舒适的房。
204年儿子从部队退下来,给了安家费。
儿子要把钱存起来备急用。
媳妇却说:
“老爹老娘辛苦了大半辈子,住着没暖气,没燃气的又小又旧的房子,应该叫二老住舒服点的房子。
儿媳说:
“老人越来越老,不能住高层,一楼潮湿也不行。
最好是二楼南北通透的房子。
”于是儿媳骑自行车跑遍全市,用一个月的时间,找到了一处二楼160平米、四室两厅,有双气的房子,叫公婆来住。
房子大叫儿女、孙辈们时常来陪陪二老。
2021年老伴大病一场。
两个儿子、儿媳一商量,把各家的车都卖了为老人治病。
儿女的孝心,使老人的病情几次从病危通知中化险为夷。
如今80多岁的老人又能上街买菜,做饭。
连医生也说出了奇迹。
老两口现在一个在社会上继续忙于公益事业。
一个在家做家务,几十年来搬了几次家。
无论住到哪里,他们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风,都被左邻右舍称为模范家庭。
给每个家庭做出了榜样。
【篇四】,她的名字在望都大街小巷唱响,她的事迹被望都百姓传为美谈,被称为最美爱心妈妈”,被评为“中国好人”、“省优秀志愿者”、“市道德模范”,在她的身后有着一个用情和义默默支持她的家庭,有相濡以沫的丈夫,有
孝敬懂事的儿子儿媳、有聪明懂事的孙子。
全家人团结和睦,拼搏奉献,积极进步,乐于助人,深受全社会的好评,2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这是一个幸福美满,令人称羡的家庭,他们热心公益,全家人十几年来资助贫困学子300余人,把爱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尊老爱幼,教子有方;
他们互帮互助,事业蒸蒸日上。
他们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绘就了一幅美丽的家庭生活画卷,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
一、这是一个有着大爱无界崇高品格的家庭从1998年至今,坚持资助包括蠡县、博野、及周边山区在内的300名贫困学生和30名孤儿。
义务承担这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生活费。
还一次次为他们送去学习、生活用品,并为孩子们办了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甚至承担了一些贫困寄宿生的饭费。
每逢过节,都要委托儿子、儿媳把30个孤儿接到家里来,一起团圆。
这个时候,是小孙子最热闹的时候,他高兴的又蹦又跳,可劲的搬出家中的零食和玩具招待他的这帮子兄弟姐妹,丈夫是一名转业军人,也乐呵呵的举杯祝每一个小朋友节日快乐,他说我有这么多的孙子孙女,真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
儿媳是公务员,她看着白发袭头的婆婆,总是充满理解,充满深情地说,这是妈妈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
身为检察官的儿子每每则憨憨的一笑。
汶川地震期间,全家人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就连小孙子也拿出了自己的压岁钱,全家共捐款15000多元,成为望都捐款金额最多的家庭。
二、这是一个有着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精神的家庭认认真真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人,这是全家人做人的准则。
先后任影院经理、文教局副局长、新华书店经理。
她曾力挽狂澜,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带领职工们走出了一片艳阳天,多次被妇联组织评为“巾帼文明示范单位”、“巾帼文明示范岗”。
个人也连续十七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4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在检察院任职的儿子因办案成绩突出,每年都被评为“先进个人”,儿媳任县妇联主席期间,大胆探索,带领全县的农村妇女走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使县妇联工作走在了省市兄弟单位前列,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如今已任寺庄乡党委书记。
退休在家的丈夫,看到全家人都有重任在身,揶喻的说:
在外面,你们是领导,在家,我就是后勤部长,我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三、这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互敬互爱精神的家庭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下来以后,始终视时间如生命,除了工作以外,她把大部分时间,大部分财力都放在了贫困孩子们身上,哪个性格外向,哪个性格腼腆,哪个爱调皮,谁哪天过生日,她都了如指掌。
什么时候看望哪几个孩子,她都会提前安排好时间。
对于贫困孩子,她出手总是那么阔绰有力,十多年来,除去费尽心血不算,光是捐给贫困孩子的,就将近70多万元。
因为过于劳累,她从单位到家以后,往往累得躺沙发就着,每遇此时,全家人都会静下来,生怕吵醒她。
夏天,丈夫会坐在一旁拿着扇子轻轻扇动,冬天则会把衣服轻轻地披在她的身上。
何尝不知道丈夫对自己疼爱有加,可几十年来,她始终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
她一有空,就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为丈夫买弄几道拿手好菜,亲自为丈夫斟上一杯小酒,不会喝酒的她,举上一杯开水深情地望着自己的丈夫。
上行下孝,儿子儿媳妇看到老人们这样,彼此也相敬如宾。
的一家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很普通的一个家庭,但
文明家庭事迹材料六篇
【篇一】汪,男,人,1924年6月生,1940年入党。
曾任县区区委宣传科长,解放战争时任苏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卫生部医疗队、军政干校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总支委,教导大队组织干事,军区警备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等职;
解放后曾任上海崇明县、奉贤县人武部政委等职务。
现为市民政局老干部第三党支部支部委员,享受厅局级干部待遇。
刘,女,1924年生于县,1945年参加革命,从事医护工作,曾任部队卫生队队长;
解放后曾任县人民医院院长,现部分享受县处级干部待遇。
夫妻两人现居住在市云阳街道大定船居委会河滨新村2巷43号。
爱国守法、勤俭节约走进汪、刘夫妇家中,一幅字画“心似明镜众人敬
行如甘露天增寿”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
除此之外,细看家里的摆设,柜子大都很老旧,门厅里的两张老式书桌,一张上面放着一个放大镜,放大镜下压着一本《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在读本的旁边,放着几张写满字的纸张,上面记录了汪阅读后的摘录。
而另一张桌上,则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东西,有剪报、奖状、照片、信件等等。
汪老多次把“认真学习,遵纪守法”这一条家规挂在嘴边。
汪老说:
“一个大家庭,如果有一个人腐败,那就等于坏了整个家庭。
我经常教育我的子孙,我们宁可一天三顿顿顿喝粥,也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今年中秋节,我的一儿一女、两个孙子、两个重孙都聚到一起,我又向他们提到了这条家规,目的就是让他们时刻记在心中,印在脑中。
”“父亲时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不能忘记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而我们也是以父亲的为人处事为榜样,力争将父亲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儿女们如是说。
两位老人的离休工资,本可以让他们过上充足富裕的生活,但他们始终坚持革命时期的节俭本色。
一件衬衫穿了多年,领口都磨破了还是舍不得扔;
厨房用的围裙就算是破了一大块也要补一补继续用;
一日三餐都是简单的素菜搭配,从不大鱼大肉胡吃。
夫妇俩不仅生活上艰苦朴素,作息也非常有规律,每天都会出门溜达,哪怕现在腿脚不方便,也想坐着轮椅出去转转。
严于律己、家风淳朴
汪夫妇不仅严于律己,同时对子孙辈也是严格要求。
“每一次家庭聚会,在宴席开始之前,我都要站起来给家里人说一遍家训。
这已经成了我们汪家聚会的必备环节了。
”汪老提到家风家训时强调,无论哪个家庭,无论经济条件有多差,再穷要要让孩子读书。
这也是汪老用一辈子总结出来的“黄金条律”,同时也成了汪家人传了三代的家训。
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汪深信读书是好事。
他的儿子自学课程,上了职业大学;
女儿因为社会动荡而放弃学业,在父亲汪的鼓励和引导下,之后也自学成才,取得文凭的同时还从事了医学方面的工作;
老人的大孙子省丹中毕业后考上了东南大学,小孙子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外孙女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在上海发展。
汪家一代一代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因为家训如此,他们都学有所成,前途光明。
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节俭,但汪夫妇从未吝啬过精神食粮的补给。
1992年,我市老年大学成立,汪老成了第一批学员。
在随后20年的学习中,他在老年大学相继参加了书法、诗词、国画、摄影、花卉、舞蹈等专业的学习,其中诗词是汪老的最爱。
而刘在汪老的熏陶下也加入了老年大学,并相继参加了音乐、剪纸、英语等专业的学习,一学就是___年。
目前,刘老人已基本能阅读英语书籍;
汪老人自费将多年来的诗词、国画等作品结集编成《云阳吟草》一书,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发行。
汪老说,学习早已融入到生活
中,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乐趣。
而在知识的中徜徉,不仅让他们扩大了知识面,而且生活得非常充实,心情更加舒畅。
热心公益、无私奉献虽然汪和刘都已90多岁高龄,但夫妇俩从各自的岗位离休后,依然发挥余热,分别担任市民政局老干部支部委员和市人民医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多次组织老干部、职工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离退休活动。
在卸任了所有职务后,老两口依旧十分热心,邻里之间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他们作为老共产党员,始终助人为乐。
年12日,为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汪、刘夫妇拄着拐杖,相互搀扶赶到市委组织部,交纳了5000元的特殊党费;
老家要修路,夫妇俩毫不犹豫拿出了3万元。
年6月23日,盐城市阜宁、射阳等地突发龙卷风冰雹严重灾害,为了帮助受灾群众,他和老伴通过所在支部向灾区捐了两万块钱。
去年向镇慈善分会捐赠了1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孩子读书,首批10个孩子已经得到了资助。
去年12月,市文明办要拍文明城市专题宣传片,邀请他们老两口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一道出演、宣传城市文明,他们欣然接受,充当了一次文明城市宣传使者。
年,汪和老伴刘一起获得了“好人”(助人为乐类)称号;
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开展向汪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等。
在汪、刘夫妇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卓越风采,更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们家庭的信仰之力、担当之力、奉献之力和阳光之力,树立了新时期“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家庭文明新风尚,为推动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贡献、树立了榜样。
【篇二】在区大柳镇曲亭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只要当地人一提及,无不知晓,他们就是老师一家。
多年来该家庭,能够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全家和睦温馨,尊老爱幼,与邻里团结融洽,真正以“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形象,弘扬家庭美德,带动周边家庭共同建立和美环境。
一、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在他的家庭成员中,有三位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年老体弱个个患有慢性病,完全丧失了劳动潜质,没有任何生活来,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照顾,陈老师把自我的父母和岳母接到自我家中,不但从生活上关心老人,给老人买衣服和礼物,更从精神上关心他们,一有时刻就陪陪他们散步、聊天。
在老人生病期间,他们夫妻俩悉心照料,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让老人感受快乐。
老师的父亲其实是他的继父,今年已有84的高龄,患有肺心病,常年吃药,只要天气一变冷,吃药就不行了,
需要打吊针输液治疗,年年如此,村卫生院治不好,就来到滁州二院。
年老的父亲看到58岁陈老师为他治疗花去了超多的工资,为了支撑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而忙于生计时,竟然主动放下治疗,不愿意去滁州治疗。
每当这个时候,陈老师总是耐心劝导她。
就在年的3月份,他父亲的病又加重了,在村卫生院看了十几天也不见好转,可父亲怎样也不愿意去滁城治疗。
这时陈老师从亲友借了600多元,强行将老人扶上车送到滁州二院,经过治疗病情此刻大有好转。
看到老人又一次从死神那里回来,陈老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老师的母亲今年84岁,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平时直不起腰,同时她还患有严重的老年病,苦不堪言。
陈老师平时到滁州第一件事就是到药房买一些筋骨方面和抗风湿的药。
他的岳母也有80多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睡觉时不明白脱衣、脱鞋,起床时不会穿衣,大小便也不能控制。
但陈老师从来没有怨言,从不对老人发脾气,而是默默地给老人换衣服,帮他洗脸、梳头、擦背、剪指甲、洗弄脏的衣裤。
邻居们都说这个女婿比儿子还要亲啊。
陈老师的老伴看到他在家庭、学校、农田来回奔波这么辛苦,每每暗自流下眼泪,同时也为能嫁给这样一个孝顺父母、吃苦耐劳的好老师而感到自豪。
此刻陈老师夫妻俩主动挑起了赡养三位老人的重担,对待老人他们始终毫无怨言。
二、呵护子女,不离不弃为了培养子女成长,他们夫妻俩重视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陈老师不仅仅仅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学习的潜质,时时教育子女沿着正道走,鼓励子女刻苦学习。
陈老师有个女儿,十几年前就出嫁了。
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到了婆家勤劳能干、孝顺父母,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年陈老师的女婿因病治疗无效,丢下了他的女儿和他的小外孙。
母子二人艰难度日,由于生活的压力,去年他的女儿患上了抑郁症,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几次自杀未遂。
陈老师夫妻俩心如刀绞,他含着眼泪把女儿接回家,他看着三位年迈的父母、看着女儿忧郁的眼神、听着小外孙口口声声“父亲、母亲”稚嫩的话语,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楚,抱着小外孙嚎啕大哭起来。
是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悲哀时。
应对困难,陈老师没有倒下,没有选取放下,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去用心应对。
从此以后,他便利用双休日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寻找偏方。
大柳镇府听说陈老师家的不幸遭遇后,也用心伸出援助之手,陈老师把政府送的粮食、油送给女儿看,并告诉她有党和政府的帮忙、有父母的关心,日子务必会好起来的。
他期望女儿鼓起勇气,用心应对生活,把孩子培养长大,回
报那些帮忙过他们的人,也算的上对得起孩子的父亲了。
在陈老师夫妻俩的关心爱护下,他女儿的病情已经稳定了,情绪也好多了,3月底,陈老师用刚到的工资加上省吃俭用的零用钱凑了元钱,带女儿又去巩固治疗了,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帮忙下,陈老师的女儿务必会好起来的。
三、扎根山区教育,任劳任怨陈老师家住在曲亭村朱咀村民组,位于皇甫山脚下,地处偏僻,当地人戏称是区的大西北。
陈老师任教于曲亭村校,是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山区,从未有过怨言。
他是曲亭小学的骨干教师,多年所带班级在区教育局组织期末检测时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多次荣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他不甘落后,敬业爱岗,深得大家的好评。
他虽然自我生活不富裕,但对学生视如自我的孩子,有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主动资助,直到小学毕业。
陈老师身处在教学第一线,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才、成人。
无论家里多忙、多累,始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用心钻研业务,探索教学新方法,发奋提高教学质量。
辛勤的耕耘就有满意的收获,多年来,他深受学生喜爱,所任班级各项成绩均名列大柳镇前茅。
虽然陈老师家的状况特殊,但他从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也从不把生活中的烦恼带进课堂,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学生。
他的坚强,他的执着,他的孝顺,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四、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在处理家庭的重大事项时,夫妻俩平等对待,互相沟通,共同商议决定,只要是合理的推荐,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情绪舒畅。
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家庭经费,从不铺张浪费。
夫妻俩应对困难,应对挫折,二人携手相伴,从没红过一次脸,从没斗过一次嘴,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没有不羡慕她们这对夫妻的。
虽然自我很忙,家庭不富裕,但只要亲朋好友、邻居有事说一声,他尽其所能帮忙,他深知人在困难时的难处,因此当他看到有残疾人在乞讨,便掏出自我的零花钱;
自我所教的学生没钱买文具,他帮孩子们买;
农村孩子天冷衣物不够时,便把自我家孩子的衣物送给学生。
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