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5108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为缩小信贷比例差距,地方国企应对接央企,合理确定融资计划。

要使得资源有效配置,必须由银行主体和贷款对象央企和地方国企共同合理规划,调节资金分布,将信贷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分离中央与地方,追求单方面的利益,造成资源的片面使用。

银行在贷款活动中存在偏好于特定群体的现象,即信贷歧视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银行之所以偏离效率标准而给予央企更大比例贷款优惠的原因,得出影响信贷优惠的相关因素,对促进贷款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1.2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研究目的

从信用贷款相关文献可知,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信贷对象、银行及公司本身、信贷资源以及政企关系等角度对信用贷款进行了研究,得出这些因素对信贷优惠的影响。

本文拟从我国国有企业角度出发,通过上市国有企业的经验数据,对我国央企和地方国企的信用贷款优惠性质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进一步丰富现有信用贷款相关研究。

通过本研究,本文拟达到以下研究目的:

(1)查阅国内外现有信用贷款相关文献,对信用贷款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分析企业信用贷款的影响因素及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的特征;

(3)设计央企与国有企业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分析实证方案;

(4)分析央企与国有企业信用贷款优惠性质比较实证研究结果。

1.2.2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搜集有关信用贷款优惠性质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借鉴,了解本文研究的有关央企与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的相关知识,明确债务融资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实证研究法

本文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即央企与地方国企信贷比例,选择2009年至2011年中国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数据,再设定能够影响信用贷款比例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和其他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再设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假设。

(3)回归分析法

本文根据假设建立了一个信用贷款额度与财务和非财务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统计学理论,对搜集到的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将搜集到的信用贷款数据带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线性回归分析。

(4)比较分析法

本文研究的是2009-2011年银行对上市国企的信用贷款,通过央企和地方国企信用贷款优惠性质的比较分析,找出信贷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信用贷款比例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研究结论得出相关启示。

1.3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针对央企与地方国企信贷优惠性质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最后综合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图。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本文涉及的有关信用贷款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本文有关的债务融资理论的阐述和信用贷款相关文献的综述,并在理论上对央企和地方国企的信用贷款特征进行比较。

第三部分是对信贷优惠性质实证研究方案的设计,包括研究假设的提出、样本的选取、研究变量的设置和研究模型的构建。

第四部分是对信贷优惠性质的实证比较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比较分析。

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展望,包括研究结论、研究启示和研究展望。

1.3.2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1.1:

图1.1本文框架结构图

 

2理论基础

2.1基本概念界定

(1)国企概念界定

国企包括中央国有央企(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

将国有公司与同其它公司进行比较,国有公司有作为公司制法人的共性,也有其个性。

国有公司与其它公司的共性表现为:

第一,它们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

第二,它们都是协调各方利益的工具;

第三,它们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上述三个特点是公司制法人的共性,即自利性,自我协调性和社会性。

而国有公司因为拥有“国家”这一特殊的股东,注定了其拥有其他公司不具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

第一,其经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能否增加财政收入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初衷;

第二,国有公司的自我协调不仅要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私权利,还要协调国家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

第三,国有公司的社会性已上升为国家性,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或部门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行使股权,充分发挥公司所承载的国家职能。

上述三个特点是国有公司的个性,即国家自利性,国家协调性和国家利益性。

由此,国有公司被界定为国家利益共同体的称谓。

简而言之国企就是国家投资办的企业,是全国所有制企业的简称。

(2)央企概念界定

所有的央企都是国企,所谓央企是指直属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如国资委等)的国有企业。

“央”即中央,指中央人民政府,央企是中央各部委直属企业,由中央政府出资承办,主要是国务院或者直属部门直接出资的企业,受中央直管,是中央直属企业的简称,是各行的领军企业。

央企较之于地方国企更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和更强的政府干预作用。

在中国,央企通常指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企业,因此可以视作中央政府直属的企业。

央企作为中央政府直属的国有企业,既有与中央政府利益相一致的地方,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

虽然在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下央企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功能,经常为宏观调控的实现而放弃可使自身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但这种表现只能看作是央企迫于中央政府压力做出的一种妥协,而非央企本意。

本文假定央企本身并不关心社会福利,其目标就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

由于央企直属中央政府,因此在中央金融集权的背景下较容易获得国有银行系统金融资源的支持。

(3)地方国企概念界定

广义的国企可以是地方政府或者部门出资承办的企业,即除央企外还包括地方国企。

地方国企是指地方国资委管辖的企业,各个省市国资委都有下辖的国有企业。

在中国,各级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按照国家结构单元设置的治理该单元的政府,国家结构体制是地方政府形成的基础。

地方政府是国家组织体制中的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

地方国企是由地方政府管辖,其主要职能为当地提供公共用品,创造地方财富的地方国资委管理的企业。

地方国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受地方政策和经济的制约,各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通过举债取得,银行贷款对地方国企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信用贷款概念界定

信用贷款是银行完全根据借款人信用而发放的一种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

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

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银行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目前,信用贷款越来越成为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的一种重要手段,信用贷款就是银行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借款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使用贷款,随借随还,借款手续简单,同时也节约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行采用这种方式提供贷款,手续简便,由于信贷风险较高,也可以获得高利率的回报。

(5)信用贷款优惠概念界定

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负担,因此存在充分的动机和理由向政府寻求信贷优惠、税收优惠、行业准入和司法保护等各种补偿。

这在本质上是一种隐性合约:

国有企业为政府分担公共职能,保障国民的基本需求,政府为确保这种职能很好的发挥向国民企业提供各种特权和优惠。

信用贷款优惠是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补偿的主要形式。

信用贷款优惠是指国有企业在取得银行信用贷款时可以享受在利率、期限等方面的优惠。

国有企业在进行信用贷款时只需支付较低的贷款利息或者在等同条件下同一笔贷款,国有企业较之于其他企业可以享受更长的还款期限。

除此以外,国有企业的信用贷款优惠还表现在受到的贷款限制较少,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比例。

2.2企业债务融资的基本理论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

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而信息相对贫乏的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在本文研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较难全面获取企业各方面的信息,银行与企业各自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是不可避免的。

企业作为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可以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求自身的利益,而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由于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管理过程,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其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在会计信息的占用和运用方面处于劣势。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信贷数额,不排除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误导银行决策。

银行只能按照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经营者就有可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提供虚假信息粉饰其经营业绩,因此,业绩被高估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信用贷款,造成银行信贷决策的不公正。

这样,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市场公平竞争失衡。

企业本身相对于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也清楚自己是否按所有者的要求进行决策和行动,但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却因为各种障碍而不能准确的了解企业的全部信息。

因此,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便会利用会计准则规定的灵活性,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甚至使用舞弊手段,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2.2.2隐性担保理论

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性负担,存在充分的动机和理由向政府所求各种补偿,这在本质上是一种隐性合约:

国有企业为政府分担公共职能,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或特权。

政府隐性担保是指政府对企业的竞争失败和经营损失提供一定财力物力上的担保,或者是政策扶持等方式。

这种担保是政府信用的滥用,有悖政府职能的正确发挥,对合乎市场经济法规要求的民间信用和民间担保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它所传达的信息背离了市场规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表现在即使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陷入财务困难,基于就业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而常常给予援助,解决其债务问题。

这相当于是对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提供一种隐性担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2.3信用贷款的研究现状综述

2.3.1国内研究动态

有关信用贷款优惠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贷款对象、银行自身、公司自身、信贷资源、政企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1)贷款对象研究角度

袁淳、荆新、廖冠明(2010)发现国有公司的信用贷款比例显著高于民营公司,总结出我国国有公司的信用贷款优惠主要来源于政府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干预[1]。

冯涛(2010)、任静(2010)、刘园园(2010)分析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干预信贷资源给承担就业责任的地方企业以信贷资源支持,从而达到实现地方社会稳定的目的。

虽然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期内维持了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造成了信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2-4]。

左才平(2010)、王连军(2011)、刘明(2011)也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剖析了地方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短期的发展模式会积累潜在的金融风险,给本文地方国企之所以相对于央企较低的信贷优惠提供了依据[5-7]。

由于地方国企本身具有一定的债务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力从自身出发,对接央企,弥补不足,陆简(2011)就地方政府对接央企热潮展开研究,得出地方国企与央企的差距以及地方向中央的靠拢行为,为本文研究央企与地方国企信贷之所以形成差异佐证[8]。

(2)银行自身研究角度

何亮亮(2010)、马海虎(2013)、辛金志(2010)、蔡子正(2011)、贺向明(2010)、张胜、李鹏强(2012)等人系统研究银行信贷决策行为,从风险防范、交易成本、贷款期限、利率以及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水平上指出银行信贷对象选择的差异行为,即银行在贷款活动中的偏好现象[9-14]。

(3)公司自身研究角度

朱青(2010)、邵传林(2011)、马友峰(2010)、杨公波(2010)、李威娜(2010)、彭一浩(2010)等人从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国有性质、经济指标、公司治理以及制度环境等因素出发,研究其对信贷比例的影响程度,得出稳健性越高、具有国有性质、公司治理规范以及制度环境较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青睐,在同等条件下更容易获得银行信用贷款[15-20]。

(4)信贷资源研究角度

谭中明(2011)、杨雁(2013)针对信用贷款利弊以及信贷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研究,信用贷款的优势将日益明显,越来越受企业的欢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信用贷款应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形式。

因此,本文研究信用贷款优惠性质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1-22]。

钱枫林(2012)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针对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国有资产的投资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企业存在大量过度投资的行为,针对此问题找出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3]。

(5)政企关系研究角度

政企双向任职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也会因此产生许多私有化现象,政府干预会造成企业部公平竞争,孙坚(2012)、王雄元、全怡(2011)、孙继伟、王波(2011)、何贤杰(2010)等针对政府双向任职隐忧以及政府利益驱动问题展开研究,验证了本文关于政府干预影响信贷决策假说的合理性[24-27]。

刘凌波(2011)针对中央企业投融资问题进行研究,道出中央企业性质的特殊性,也为本文区分央企和地方国企两个概念进行研究突出其划分的必要性[28]。

2.3.2国外研究动态

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的研究起源于对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贷关系研究。

早在1930年,凯恩斯在其《货币论》指出了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现象,发现银行选择信贷数量,而不选择利率变动来实现信贷配给行为等现象。

20世纪50年代,西方金融理论出现的信用可获性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都试图解释为什么信贷关系不完全是一种价格关系。

直到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信贷配给理论提供了支持,信贷配给行为被解释为商业银行追求最大利润的自发行为。

沿着这一理论的分析框架,经济学家必然要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的行为理论,这样,银行信贷决策行为便极具研究价值。

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随后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成为解释和研究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的主流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H.LelandandD.Pyle首先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了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和银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他们认为在金融领域,就银行而言,存在着两种信息不对称,即:

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贷款人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借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30]。

根据H.LelandandD.Pyle的理论,银行是一种“信息共享联盟”,是借贷双方信息生产的代理人,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是作为贷款人的集合,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搜寻和甄别“好”的借款人,而且在将好的借款人的信息让众多的贷款人共享时具有规模经济,这都为银行作为贷款人进行正确的信贷决策提供了条件。

在有多个贷款人对一个借款人借款的情况下,多个贷款人或其代理人生产同样的信息,就会导致信息生产成本的无效复制。

如果让小部分有能力生产信息的人得到信息,再把信息卖给其他得不到信息的人,这样可以节约收集和生产信息的总成本,但这又会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J.Hirshleifer提出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即无法保证信息生产者提供的信息是确实有价值的;

二是信息转卖问题。

在H.LelandandD.Pyle之后,CampbellandKracaw也提出银行能够生产潜在借款人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不能在证券市场上有效地生产,他们证明了如果信息生产者有足够的自有财富,并且能承担不能提供有效信息的风险,可靠性和转卖问题就可以消除,就是说银行拿自己的钱承担风险,就可以使人相信其确实能代表其他客户的利益进行投资[31]。

此外,不少学者研究了信贷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AlejandroMiccoandUgoPanizza研究了银行所有制与银行信贷行为的关系,发现与公有制商业银行相比,私有制商业银行更易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应该对宏观经济波动承担主要责任[32]。

LingChu,RobertMathieu,SeanRobbandPingZhang研究了引入巴塞尔协议的情况下,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贷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

引入巴塞尔协议后,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将会削减他们的贷款承诺,银行的贷款行为不但会影响其对借款者的贷款承诺,也将影响他们对借款者行为的监管力度[33]。

HowardBodenhorm则研究了利率上限与银行信贷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银行与借款人建立长期关系时,如果没有监管当局来监督和惩罚那些违反利率上限规定的银行,银行和借款人的协议利率经常超过利率上限[34]。

TimothyandStephen研究了银行的信贷歧视行为,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信贷歧视对贷款者来说并非总是高成本的[35]。

2.3.3研究现状评述

本文紧密联系信贷歧视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再次基础上提供了新的证据。

从上述的研究可知,当前对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研究主要运用信息经济学从微观视角探讨银行信贷决策行为;

(2)其研究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相对较多;

(3)当前研究结论主要是基于银行信贷配给理论来研究其信贷决策行为;

(4)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定性分析。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于银行信贷决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1)信贷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探讨分析;

(2)信贷决策行为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对信贷配给的研究,反而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3)定性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定量的分析相对较少,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更能反映银行信贷的现实情况,更加准确可靠。

因此,本文将以信用贷款优惠理论为框架,结合政府干预、公司治理、担保和信息披露质量等影响因素,研究我国银行信贷决策行为,并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信用贷款比例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相关启示。

2.4企业信用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在社会秩序越来越完善的当今社会,信用贷款以其手续简单、方便快捷、不影响企业其他资产正常营运等优势深受企业的欢迎。

贷款业务同样是银行的核心业务,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是在信贷业务盛行的同时,信贷风险不容忽视,借款人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偿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信贷业务的发生必然伴随一定的信贷风险。

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在进行信贷对象选择时必然会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横纵向比较,慎重选择相对优势的企业。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其信用贷款风险水平的高低。

各银行通过制定完善的贷款制度和设立信贷管理体系,在贷款业务流程中严格把关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银行主要依赖于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做出信贷决策。

两种信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共同对银行信贷活动产生作用。

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自身因素的影响

银行在信贷对象选择上会存在经验决策,即管理者凭借经验和直观的资料做出决策以及偏好选择,银行在信贷对象选择时会侧重看好的企业。

这属于定性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这是银行在信贷对象选择时难以避免的弊端。

其次是银行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和市场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银行制定完善的贷款的规则,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步骤慎重选择信贷对象会增加信贷选择的公平性。

(2)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

基本的会计信息成为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依赖工具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定量信息,能以数据的形式定量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便于银行在信贷决策时直观、方便的使用。

会计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基本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是有价值的信贷决策参考。

企业财务信息还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以及信息披露质量等指标,这类指标对银行信贷决策也产生相应的影响。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融资借款后按期足额偿还的能力,偿债能力越强,越容易获得借款。

但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因素具有很大的关联。

借款人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盈利水平的高低以及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盈利是借款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借款人盈利能力越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越有保障,信贷风险就越小。

因此,企业的偿债能力是银行在信贷对象选择时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应的,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对信贷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公司规模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

企业运营良好、不断发展必然会扩大企业规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必然是银行在选择信贷对象时必须看重的因素。

较低的信息披露质量对信贷决策具有误导作用,会导致银行增加信贷风险。

只有依靠企业公允的会计信息银行才能更好的进行决策。

(3)企业非财务信息的影响

企业的基本状况,例如企业所属的性质、高管在政府是否有任职经历等因素也会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众所周知,国有性质的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具有保障性。

国有企业源于政府保障,在债务问题上会有一定的政府担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因此,银行在信贷决策时会优先考虑企业性质因素。

由于政府掌握着银行的高管任免和战略决策,同时对银行各项制度进行监管控制,政府与银行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高管在政府的任职经历是银行进行决策时不可忽视的问题,银行在信贷决策时必然给予一定的优惠。

(4)外部环境的影响

企业所在省份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必然在贷款数额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政府干预行为对银行信贷对象的选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银行必然会受政府干预因素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