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经典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经典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经典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3]如图
(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和CE要多长?
分析:
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
一、复习知识要点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2.三角形按边分类:
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性质是: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二、例题
例:
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
AF⊥CD.
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
证明:
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
∴△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三、练习
(一)、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A.顶角的平分线B.底边上的高
C.底边上的中线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cm和9cm,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A.17cmB.22cmC.17cm或22cmD.18cm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
,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40°
B.50°
C.60°
D.30°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
,则其底角是()
A.100°
B.100°
或40°
C.40°
D.80°
5.如图1,C、E和B、D、F分别在∠GAH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若∠A=18°
,则∠GEF的度数是()
A.80°
B.90°
C.100°
D.108°
如图1
答案:
1.D2.B3.A4.C5.B如图2
(二)、填空题
6.等腰△ABC的底角是60°
,则顶角是________度.
7.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是指___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n°
,则两个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是_________.
9.如图2,△ABC中AB=AC,EB=BD=DC=CF,∠A=40°
,则∠EDF的度数是_____.
10.△ABC中,AB=AC.点D在BC边上
(1)∵AD平分∠BAC,∴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AD⊥BC,∴∠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ABC中,∠A=65°
,∠B=50°
,则AB:
BC=_________.
12.已知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要使AD∥BC,则△ABC的边一定满足________.
13.△ABC中,∠C=∠B,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E=2cm,且DE∥BC,则AD=________.
6.607.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8.(90+
n)°
9.70°
10.略11.112.AB=AC13.2cm14.30海里
(三)、解答题
15.如图,CD是△ABC的中线,且CD=
AB,你知道∠ACB的度数是多少吗?
由
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请叙述出来与你的同伴交流.
1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求证:
∠ABC=∠ADC.
17.如图,△ABC中BA=BC,点D是AB延长线上一点,DF⊥AC于F交BC于E,
求证:
△DBE是等腰三角形.
15.∠ACB=90°
.结论:
若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6.连接BD,∵AB=AD,∴∠ABD=∠ADB.∵CB=CD,∴∠CBD=∠CDB.
∴∠ABC=∠ADC
17.证明∠D=∠BED
等边三角形
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在Rt△ABC中,∠C=90°
,∠BAC=30°
.求证:
BC=
AB.
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
[例5]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
,立柱BD、DE要多长?
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ED与Rt△ACB中,由于∠A=30°
,所以DE=
AD,BC=
AB,又由D是AB的中点,所以DE=
[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
,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
如图,在△ABC中,AB=AC=2a,∠ABC=∠ACB=15°
,CD是腰AB上的高.
求:
CD的长.
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DC中,AC=2a,而∠DAC是△ABC的一个外角,则∠DAC=15°
×
2=30°
,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
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练习
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
A.60°
B.90°
C.120°
D.150°
2.下列三角形:
①有两个角等于60°
;
②有一个角等于60°
的等腰三角形;
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
A.等边三角形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
4.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30°
,AD=2cm,则AB的长度是()
A.2cmB.4cmC.8cmD.16cm
5.如图,E是等边△ABC中AC边上的点,∠1=∠2,BE=CD,则对△ADE的形状最准备的判断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
C.不等边三角形D.不能确定形状
答案:
1.C2.D3.A4.C5.B
6.△ABC中,AB=AC,∠A=∠C,则∠B=_______.
7.已知AD是等边△ABC的高,BE是AC边的中线,AD与BE交于点F,则∠AFE=______.
8.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
9.△ABC中,∠B=∠C=15°
,AB=2cm,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则CD的长度是_______.
6.60°
7.60°
8.三;
三边的垂直平分线9.1cm
10.已知D、E分别是等边△ABC中AB、AC上的点,且AE=BD,求BE与CD的夹角是多少度?
11.如图,△ABC中,AB=AC,∠BAC=120°
,AD⊥AC交BC于点D,
求证:
BC=3AD.
12.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H,
①求证:
△BCE≌△ACD;
②求证:
CF=CH;
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13.如图,点E是等边△ABC内一点,且EA=EB,△ABC外一点D满足BD=AC,且BE平分∠DBC,求∠BDE的度数.(提示:
连接CE)
10.60°
或120°
11.∵AB=AC,∠BAC=120°
,
∴∠B=∠C=30°
∴在Rt△ADC中CD=2AD,
∵∠BAC=120°
,∴∠BAD=120°
-90°
=30°
∴∠B=∠BAD,∴AD=BD,∴BC=3AD
12.①∵∠ACB=∠DCE=60°
∴∠BCE=∠ACD.
又∵BC=AC,CE=CD,
∴△BCE≌△ACD;
②证明△BCF≌△ACH;
③△CFH是等边三角形.
13.连接CE,先证明△BCE≌△ACE得到∠BCE=∠ACE=30°
再证明△BDE≌△BCE得到∠BDE=∠BCE=30°
Ⅲ、随堂练习,变式训练
练习1:
请同学们做课本51页的练习第一题,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补充一下题目:
求等腰三角形个角度数:
(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度数为36°
.
(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度数为110°
学生思考,练习,教师指导,并给出答案,之后引导学生对以上这种类型的题目存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归纳: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其它两角时,
(a)若已知角为钝角或直角,则它一定是顶角;
(b)若已知角为锐角,它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本次变式训练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地窖一定是锐角;
(3)学生是否注意到可能的多种情况;
(4)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能是钝角,但底角一定是锐角。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练习2:
在△ABC中,AB=AC,BD=DC.
AD=4,BC=6时,求
②当
时,求
的度数。
解:
练习2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来解题。
Ⅳ、应用深化,巩固提高
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B
C
A
D
课本例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之间的关系,书写解答过程。
解:
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A,∠A=∠ABD(等边对等角)
设∠C=x,则
∠BDA=∠A+∠ABD=2x
从而∠ABC=∠C=∠BDA=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6°
,∠ABC=72°
,∠C=72°
。
通过例题讲解,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思,巩固所学性质。
Ⅴ、课时小结
请大家拿出前面剪得的等腰三角形,与小组同学一起结合图形指出你知道的内容。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教师重点关注:
①归纳、总结能力;
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程度;
③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等腰三角形(不等边)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条数总和是()
A.3 B.5 C.7 D.9
2.在射线、角和等腰三角形中,它们()轴对称图形
A.都是 B.只有一个是
C.只有一个不是 D.都不是
3.如下图:
△ABC中,AB=AC,∠A=36°
,D是AC上一点,若∠BDC=72°
,则图形中共有()个等腰三角形。
A.1 B.2 C.3 D.4
4.三角形内有一点,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都相等,同时与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也都相等,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非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5.△ABC中,AB=AC,AB边的中垂线与直线AC所成的角为50°
,则∠B等于()
A.70°
B.20°
或70°
C.40°
D.40°
或20°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30分)
1.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外角为130°
,则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
2.△ABC中,AB=AC,CD⊥AB于D,CD=3,∠B=75°
,则AB=_________________
△ABC中,AB=AC,DE是AB中垂线交AB、AC于D,E,若△BCE的周长为24,AB=14,则BC=________,若∠A=50°
,则∠CBE=______________。
4.等腰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比为1:
10,则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下图:
等边△ABC,D是形外一点,若AD=AC,则∠BDC=_____________度。
三、作图题(6分),只画图,不写作法。
如左图:
直线MN及点A,B。
在直线MN上作一点P,使∠APM=∠BPM。
四、解答题(第1小题12分,第2、3小题各11分)
1.已知:
如图△ABC中,AB=AC,BD⊥AC,CE⊥AB,BD、CE交于H。
HB=HC。
2.已知:
如图:
等边△ABC,D、E分别是BC、AC上的点,AD、BE交于N,BM⊥AD于M,若AE=CD,求证:
3.已知:
△ABC中,AD⊥BC于D,∠BAC=120°
,AB+BD=DC。
求:
∠C的度数。
选作题:
△ABC中,D是BC上一点,P是AD上一点,若∠1=∠2,PB=PC。
AD⊥BC。
参考答案
1.C2.A3.C4.D5.B
1.50°
或80°
2.6
3.10,15°
4.150°
或
5.30
∵AB=AC,∴∠ABC=∠ACB(同一△中等边对等角)
∵CE⊥AB,∴∠1+∠ABC=90°
(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同理∠2+∠ACB=90°
,∴∠1=∠2,
∴HB=HC(同一△中等角对等边)
2.证明:
∵等边△ABC,∴AC=BA,∠C=∠BAC=60°
在△ABE和△CAD中,∵BA=AC,∠BAC=∠C,AE=CD,∴△ABE≌△CAD(SAS)
∴∠2=∠1
∵∠BNM=∠3+∠2,∴∠BNM=∠3+∠1=∠BAC=60°
∵BM⊥AD,∴∠4+∠BNM=90°
,∴∠4=30°
∵BM⊥AD,∴
(直角三角形中,30°
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解:
延长DB到E,使BE=AB,连结AE,则∠1=∠E。
∵∠ABC=∠1+∠E,∴∠ABC=2∠E
∵AB+BD=DC,∴BE+BD=DC,即DE=DC
∵AD⊥BC,∴AE=AC,∴∠C=∠E,∴∠ABC=2∠C
∵∠ABC+∠C+∠BAC=180°
,∠BAC=120°
∴2∠C+∠C=180°
-120°
=60°
∴∠C=20°
答:
∠C的度数是20°
选作题
作PM⊥AB于M,PN⊥AC于N
∵∠1=∠2,∴PM=PN
在Rt△BPM和Rt△CPN中
∴Rt△BPM≌Rt△CPN(HL)
∴∠ABP=∠ACP
∵PB=PC,∴∠PBC=∠PCB。
∴∠ABP+∠PBC=∠ACP+∠PCB,即∠ABC=∠ACB。
∴AB=AC,∵∠1=∠2
∴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