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441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月月考文档格式.docx

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的一项是(3分)()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

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D.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

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摹写客体的形象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

原吉早孤,力学养母。

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明年充采访使。

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

人皆悦服。

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

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一日,帝问:

“天下钱、谷几何?

”对甚悉,以是益重之。

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

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

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①九卿事。

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

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

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

既还,原吉言:

“连岁营建,今告成。

宜抚流亡,蠲②逋负以宽民力。

”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

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言者因劾大臣。

帝命跪午门外质辨。

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

“彼应诏无罪。

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

”帝意解,两宥之。

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

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③,左右莫得闻。

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原吉请于帝,悉原之。

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

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

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

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②蠲:

免除。

③移时:

一会,一段时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 

咨:

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绌:

不足,不够

C.帝意解,两宥之。

宥:

原谅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寝:

睡觉的地方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B.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C.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D.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

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殿灾一事,言官触怒皇上,被罚跪午门外辩论,夏元吉向皇上进言,认为言官进言没有罪。

意见后来被皇帝采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问:

(5分)

(2)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③,左右莫得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中吕】红绣鞋·

晚秋⑴

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

又见西风换年华。

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

行人天一涯。

8.前三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在全曲中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以乐观积极的口吻,肯定自我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的千古绝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三、选考题(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

普罗斯库林娜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

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

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

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

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

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

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

他写信,她回信。

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

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

“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

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

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

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

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

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

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

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

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

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

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

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

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

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

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

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

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

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

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

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

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

“不租。

”但随即补充了一句:

“谁让你们来的?

”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

“就你们俩吗?

有孩子吗?

”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

“有个儿子,才一岁半。

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

”“残疾人。

他怎么了?

”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

“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

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

”“去世很久了。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

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

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

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

”“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

”“没有。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

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

她以前住在这一带。

”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

“你爷爷奶奶还好吗?

”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

“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⑰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

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

“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

”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

“谢谢您!

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

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⑱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

她大声招呼他们:

“喂,别站在那儿了。

过来看看房子吧。

”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⑲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

“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

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⑳谁是她孤独的源泉?

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

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

(转载于2015年第2期《读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

C.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

D.小说中对“他”的出场只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他”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她”的感情,而还可见到“他”的善良。

E.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高潮中收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他”的形象模糊。

(2)请指出第7—11段中作者运用的叙述笔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的标题是“遇见”,请指出它都包含哪些层面的含意。

(8分)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

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

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

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

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

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

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

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

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

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

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

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

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

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

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

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

张贤亮说:

“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

”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

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

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

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

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

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

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

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

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

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

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

代表作:

《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

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张贤亮在15岁时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途辍学,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他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D.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

E.“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2)“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

(6分)

(3)如何理解“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这句话的含义?

(4)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海过去对新能源汽车准入附带特殊的地方标准,新能源汽车要想进入上海市场,必须在6秒以内加速到50公里,同时百公里耗电要低于15度。

B.济南推出首款纳入政府监管的打车软件“爱召年”,意在规范自主召车市场秩序,防止“黑车”进入城市公共客运市场,避免挑客、加价、宰客等违规行为的产生。

C.余额宝类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之所以能实现远超其他货币基金的高收益,主要是由于其挂钩的货币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大量资金配置了高利率的银行协议存款造成的。

D.曲阜打造了以爱聚孔子故里、诚播文化名城、孝传千家万户、仁撒和谐社会为主题的64项实践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建设典型;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被人们认识了的自然界动物,有时就被作为艺术形象再现于绘画和雕刻之中,也出现在一些工艺品上,。

,,。

,,因而有了权力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①于是在当时的陶器上就出现了鱼、鸟、鹿等动物形象

②到了秦汉时期,人们见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兽的完整图案出现在了当时帝王宫殿的瓦当上

③因为这几种正是当时人类能够捕获和经常接触得到的动物

④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能够用粗糙的石头工具打猎打鱼以获取食物

⑤也因为他们具有凶猛、美丽、长寿的特点

⑥人们并且往往还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思想内容

A.①④②③⑤⑥B.①④③②⑥⑤C.⑥④①②③⑤D.⑥④①③②⑤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 

①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 

② 

父母的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

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暂时看不清远处物品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昏暗光线有关。

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 

③ 

,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16.下面是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的宣传画,请写出其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