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241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支一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通过调研,掌握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后期的管理及服务期满后的安置工作与前期的严格选拔机制是否存在脱节。

基层政府能否全力培养工作期仅为两年的大学生;

输送到基层的大批优秀人才是否真正带动了城乡发展。

一、调研概况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地调研为主要方式,采用封闭式问卷,问卷设计经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检验,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得以保证。

本次调研的时间是2010年7月10日至7月21日,调查地区以济南市槐荫区、章丘市、商河县、滨州市滨城区、惠民县为主,调查对象是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及与这些大学生公事的政府工作人员,调研对象以前者为主。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派发问卷、进行调研,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后期在淄博、潍坊两地进行补充调研,以保证问卷所获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整个调研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制定调研方案,进行任务分工、明确调研内容、确定调研方式和样本数量。

其次,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试调研优化问卷设计,以确保获取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

在设计问卷之初,调研小组成员查阅了大量与“三支一扶”计划有关的政策、文件及相关报道,不断充实对“三支一扶”计划的认识。

适当参考有关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研资料,以保证问卷结构合理,问题准确。

调研小组共设计问卷两份,分别适用于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和与大学生共事的政府工作人员。

具体而言,对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两部分:

一是受访者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专业所属门类、户口类型和学校级别等基本状况。

二是调研主体部分。

问卷既包含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动机、对基本待遇和基本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对该计划的看法等主观问题,也包含了解该计划的渠道、上岗前接受培训情况、工作中担任职务与否等客观问题。

同时,问卷涉及大学生应对基层工作的感受和他人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等方面。

对与大学生共事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的问卷也包括两部分:

一是受访者基本信息;

二是工作人员对参与“三支一扶”大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再次,确定济南和滨州作为此次社会实践的调研地区。

原因分析如下:

议生扶计划的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包括:

效结果情况进行第一,济南市市委、市政府对“三支一扶”工作非常重视,将其作为破解基层人才严重匮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

早在2004年,济南市政府就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城市社区从事教育、医疗、支农、扶贫以及社会事务管理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基层人民欢迎,这为“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支一扶”计划开展伊始,济南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以市委常委、副市长任组长,组织、人事、教育、财政、卫生、农业、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和办事机构,为“三支一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近年来,报名“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济南市共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到335人,覆盖全市各个县市区。

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结构上看,“三支一扶”计划在济南开展得较为顺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因此,此次调研将其作为典型之一,进行实地调查。

第二,省“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有关人员曾就滨州市“三支一扶”计划实施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滨州市政府在开展“三支一扶”工作过程中,收效颇丰,成绩值得肯定。

其工作的显著特点是:

(1)落实政策有保障。

以滨城区为例,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并制定《滨城区“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制度,设立专项账户,以保障补贴发放及时,为大学生提供了生活保障。

(2)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定期走访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到大学生服务点进行座谈,及时了解、把握情况,解决大学生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

2.调研实施阶段

正式开展调研时,首先需了解济南市槐荫区、章丘市、商河县、滨州市滨城区、惠民县“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数量及单位分布状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受访者名单,采用面访和电话访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

调研小组成员分为三个小分队,同时赶赴预选的调研地区展开调研,对正在服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当地政府人员、当地群众进行面访,并填写调查问卷,以期深入细致、多角度地了解“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内的工作状况、生活状况和发展状况。

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及问题的准确性保证了调研结果的可信性。

作为面访的有效补充形式,我们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电话访问。

此外,在具体发放调查问卷时,为了保证处于不同服务阶段、不同服务地区的大学生的情况都能得以反映,我们在选取样本时,同时考虑了即将服务、正在服务、服务结束已经就业的不同“三支一扶”大学生群体。

此次调研,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1份。

经过认真核查,有效问卷共计97份。

因有效问卷数量较少,我们进行了补充调查,在淄博、潍坊两地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4份,有效问卷23份。

最终有效问卷数共计120份。

3.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将问卷回收后,需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在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采用科学严谨的统计方法对调研问卷进行甄别和筛选,从中挖掘出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将有用信息按要求录入数据表。

问卷填写如超过5个小题缺失或前后存在逻辑矛盾,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

本次调研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期间采用频数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三种分析方法。

4.分析调研结果,撰写报告阶段

根据整理后的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小组成员在济南市、滨州市几个区县等地进行调研时,与支农、支医和扶贫的大学生及其同事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就受访者的基本信息来看,参与此次调研的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于20-25岁,约占受访者总体的91%,专业涉及广泛,以教育学、农学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

1.大学生了解“三支一扶”计划的渠道较多,媒体的宣传、同学之间的信息传递都是较为主要的了解渠道。

大部分同学本着锻炼自我、增加社会经验以及为服务地区做贡献的目的,投身于“三支一扶”计划。

2.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在正式服务之前,有97%以上的接受了相关部门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三支一扶”相关政策、服务的市(县)情况介绍及基层青年工作经验。

其中,关于“三支一扶”相关政策的解读及基层青年工作经验的介绍,使大学生受益匪浅,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三支一扶”计划及重要基层工作方法,缩短了熟悉、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并对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大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培训内容有待加深,关于服务岗位技能的培训应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

图1该图表示大学生上岗前接受培训情况

3.调研中发现,约有72%的大学生难以将所学专业应用于实际服务过程中,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大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在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服务部分不对口,而且基层缺乏适当的平台供大学生发挥其专业知识。

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约有97%的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补充与服务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工作经验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图2该图表示将所学专业应用到实际服务中是否遇到困难

4.约有94%的大学生认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其服务过程中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这对于他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中,约有57%对当前的待遇满意。

有58%的大学生认为现实的工作环境与其与其基本一致,约有24%的大学生认为现实的工作环境与其预期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于基础设施配备较为落后。

图3该图表示政府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工作的支持程度

图4该图表示现实工作环境与大学生预期值的相符度

5.在实际工作中,认为工作压力非常的大学生占13.3%,认为压力比较大的大学生占22.5%,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对业务的不熟悉。

但54.1%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中的压力大部分可以承受。

图5该图表示大学生对工作压力的感受度

图6该图表示大学生对压力的承受度

6.目前,约有22%的大学生认为其所服务的地区的相关部门对于“三支一扶”待遇方面的文件完全落实,并另有自行制定的其他补助;

约有42%的大学生认为相关部门完全按照文件落实其待遇;

有27%的大学生认为相关部分基本落实文件,偶尔落实不到位;

还有30%的大学生认为其待遇落实情况不尽人意。

图7该图表示待遇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7.受访大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自身最应具备的素质依次是乐于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人生观,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持久的工作热情。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后,有98.3%的大学生对自己有了更为客观的定位。

有51%的大学生认为在两年的工作中,对自身的锻炼已达到自身的预期目标,锻炼时间正好,有18%的大学生希望扎根基层,但认为机会较为渺茫。

在经过两年的磨练后,有76.7%的大学生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约有30.8%的大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通过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约有29%的大学生选择继续留在基层,为基层建设增砖添瓦。

图8该图表示服务工作结束后对自己是否有更为客观的定位

图9该图表示服务期满后的发展方向

8.受访大学生认为,实施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一是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二是有利于人才支援基层、智力扶贫;

三是能够推动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但被访者普遍认为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渠道,也可以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

9.作为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约有66.7%的人认为该计划会在实践中逐步走向长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有44.3%的大学生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该计划,招录规模将会日益扩大;

有33.3%的大学生对“三支一扶”计划的发展具有坚定的信心,认为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10该图表示该计划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引起的变化

在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发现:

1.大部分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是满意的,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在基层工作表现良好。

一方面,“三支一扶”大学生确实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基层工作;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吃苦耐劳,扎实肯干。

2.政府工作人员与“三支一扶”大学生之间保持者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

政府工作人员向“三支一扶”大学生请教专业领域的知识,大学生积极向工作人员探求基层工作经验,我们在实地调研时也切身感受到这种和谐、互助、共进的融洽关系。

三、实践总结

(一)各地“三支一扶”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大学生受益匪浅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成员切术感受到“三支一扶”计划所产生了一系列积极作用。

首先,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能够促进基层建设快速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前进。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众所周知,基层人才匮乏,工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在基层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

基层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其物质文明的积累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可以说,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选派高校毕业生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为基层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解决基层发展瓶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

“三支一扶”大学生可利用其信息灵、门路广、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独特优势,围绕自身专业展开相关工作。

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或百姓充分交流,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

可以针对当地特色或历史文化发展诸如“历史文化村”、“农家娱乐村”、“田园风光村”等地方特色经济,也可以从自身专业出发,为基层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曾与一名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支医大学生交流,她将自己专业特长充分应用于支医工作中,在当地卫生院开展中医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深受当地居民的好评。

与此同时,有一名支农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帮助当地农民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其次,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于拓宽我国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深远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发挥,党中央高度重视。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突出的问题,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山东省为例,200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46.05万,加上山东生源省外院校毕业回来就业和近两年沉淀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年求职的毕业生突破60万人。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局面。

事实上,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需要大批人才,广大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

但由于这些地区待遇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工作环境较为落后,毕业生投身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广大毕业生投身基层工作。

一是可以改变大学生宁愿在家闲置,也不愿到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念,通过宣传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实践锻炼、丰富工作经验是弥足珍贵的。

二是通过选拔“三支一扶”大学生,使更多的大学生由大城市流向小城市、县城、乡镇,进入基层的行政村和社区,填补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三是,实践出真知,人才的培养要靠实践磨练。

大学生到基层这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发展空间中,可能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不尽人意,但往往能磨练其意志、锻炼其能力、提高其水平、丰富其见识,不断地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工作提升和完善自我。

(二)“三支一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尚存不足之处

“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对加强基层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皆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问题,有待完善和改进。

在计划推行过程中,仍有部分工作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充实。

此次调研的部分结果也说明“三支一扶”计划尚存不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待遇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要

根据鲁人办发[2009]86号文规定,从2009年起,“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参照本地乡镇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按月发放。

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除了在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卫生院支医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每月生活补助为1600元外,其他调研地区“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每月的生活补助平均为在1000元。

“三支一扶”大学生及其同事普遍反映,在提供宿舍和用餐补助的情况下,工资待遇仍然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数据显示见下图。

图11该图表示大学生对待遇的满意度

2.专业知识结构与基层实际工作吻合度低

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普遍反映,其专业知识结构与基层实际工作吻合度较低,大学生难以发挥专业特长。

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涉及法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多个专业。

相当一部分“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与农业发展、农业所需的实用技术、基层卫生及教育事业发展较远,大部分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同时,作为刚迈向工作岗位的年轻群体,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整体规划。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参与“三支一扶”计划之前,只有不到1/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或关注农村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较为复杂的基层环境对他们而言亦是种考验,加上所学专业与基层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在合同期内的两年里难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3.大学生提升能力慢,难以迅速成长

通过调查发现,约有62%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自农村,38%的大学生是来自城市。

总体上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来自基层农村,这些大学生较易适应基层生活,其出发点则是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然而其中多数人从事的是打字、宣传等方面的文员工作,此类工作对大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锻炼强度较小,大学生难以在工作中迅速成长。

4.“三支一扶”大学生行为呈现功利性

“三支一扶”计划的出台,以其高调的宣传和优厚的条件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

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基层服务工作,仅仅是在严峻的就业环境现实下的权益之计。

在选报“三支一扶”时抱着实践锻炼、丰富阅历的思想,为取得将来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等积累资本,较少有人抱着纯粹的服务基层的目的走入基层。

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工作中往往缺乏热情、缺少主动,仅把自己当作基层工作的过客,将基层工作经历当作进入城市工作或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跳板”。

调研数据显示,仅有不到30%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结束后会选择继续留在基层工作,而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则占到95%。

5.前期的严格选拔机制与后期管理及期满后的安置问题相脱节

在“三支一扶”计划的管理工作中,省、市两级都确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但有些地区的专门联络机构发挥的作用很小,从而导致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管理流于形式。

根据有关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也叫“三支一扶”志愿者,这一称谓说明“三支一扶”大学生定性不明确。

一方面这些大学生都是在乡镇的学校、卫生院、农业及扶贫机构等事业单位工作,但不是正式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定性为事业人员;

另一方面,“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各项权利义务都是有政策明确规定的,而这些政策都不是按照《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制定的,各种基本保险都没有,也不能定性为普通劳动者。

地方部门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创业帮扶较少,在项目资金、政策优惠等方面顾虑太深,这将难以调动“三支一扶”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调查显示,在服务期慢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仅占到被访者的11.67%。

“三支一扶”大学生一般签订两年的聘任合同。

服务期满以后,对于承诺的两年服务工作作为将来“提干”的重要参考,以及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都是在两年的期限之内。

目前对服务期满后的安置问题,缺乏一个长远的制度保障。

另外,据有关人员反映,“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党政部门或事业单位参加工作以后,应该免除试用期,并且享有两年工龄的待遇。

但调查显示,大部分“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待遇与普通应届毕业生无异,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的积极性。

四、针对“三支一扶”计划实施的建议

为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的发展与完善,使其在基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安心基层工作,发挥专业特长,真正做到思想下乡、感情下乡、行动下乡。

现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薪酬标准有高低之分是在所难免的。

但如果工资过低,甚至低于当地法定的最低月工资标准,将会严重阻碍“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

调研组成员认为,各地应在严格执行“三支一扶”基本工资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工资标准。

“三支一扶”大学生每月的基本薪酬可参照同类政府工作人员的标准,一般应不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对获得一定职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可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

试用期间的薪酬,应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发放,应尽量做到不拖欠工资。

2.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选拔机制

选拔符合要求的大学生是保证“三支一扶”计划有效运行的第一步。

在招聘时,应坚持公平公正、双向选择的原则,使双方尽可能多地相互了解,减少大学生和基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形。

在选拔学生时,可尽量选择本地大学生。

这是因为本地大学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更为了解,易于与基层百姓沟通、交流,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3.理顺“三支一扶”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事实证明,角色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效。

政府应积极探索,尽早给予“三支一扶”大学生明确的角色定位。

调研组成员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

第一,根据工作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优势,为“三支一扶”大学生安排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并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充分接触基层实际工作,将自身所长应用于工作。

第二,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所在乡镇实际,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生产项目,并在市场信息、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指导,使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为基层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坚定其做好工作的信心。

4.完善后期管理制度,为基层留下更多的人才

虽然“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期满后,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但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大学生在两年或三年服务期满后何去何从,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

有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留在基层继续服务,而基层工作也需要大量人才。

但是,这看似供需两旺的“繁荣”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

调研组成员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在本地选拔“三支一扶”大学生、并在本地任职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解决户口瓶颈;

另一方面这种选拔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快速掌握工作技巧,并开展工作。

这也需要当地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

两年的合同不仅仅是一个责任、一份承诺,也是一个期限,一个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