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师大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产生的原因:
a.由于科学发展水平所限,经验材料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
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
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
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重研究一般;
b.由于力学的有效性,用“力”解释一切,把一切都解释为必然、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c.这种思想方法由一些思想家进行哲学概括,使之理论化,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取得了固定的形式,形成了形而上学自然观。
(2)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自然科学冲破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受它影响,当时的研究者在研究自然界的时候,把它分成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及其多种多样的解破形态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最近四百年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后来深入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
(3)危害:
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固定化的世界观时,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和束缚科学发展的桎梏。
a.对科学发展的阻碍:
光学中微料说压制波动说,热学中热素说压制分子运动说,化学中燃素说压制氧化说,电学中电流体说盛行;
使得8世纪自然科学在自然观上低于古希腊,甚至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目的论。
4.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率先突破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束缚?
为什么?
(1)天文学的新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5年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
星云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天体起源学说,它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分析天体的发生与发展。
它不仅在科学上为现代天体演化学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哲学上为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它既批判了“宇宙神创论”又否定了“神的第一次推动”。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的星云假说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拉普拉斯是历史上从机械自然观向辨正自然观过渡的代表人物,他的《宇宙系统论》在太阳系起源问题上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2)地质学的新理论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1830年出版了他的《地质学原理》。
他提出了地质渐变理论,认为促使地壳的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不是上帝和其它神秘的作用力,而是永远不停的进行着地质应力,从而抨击和否定了当时的“灾变论”。
由于赖尔的地质渐变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变化的,这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3)物理学的新综合
物理学领域19世纪的两个最重要的发现: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电磁理论的建立。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19世纪40年代由五个国家的至少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位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力学、热力学、电学、化学等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统一性。
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
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1888年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试验加以证实。
电磁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统一性,在那种认为光电磁互不相干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4)化学上的新发现
化学领域19世纪有三个发现,一个是道二顿-阿伏伽德罗的原子-分子论,第二个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第三个是维勒的草酸和尿素合成。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科学假说,完成了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
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成为说明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机理的原子-分子说,这一学说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它的辨证性质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草酸和尿素合成第一次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穿透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障碍。
(5)生物学上的新进展
19世纪生物学的两个重大发现是细胞理论和生物进化论。
德国动植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理论,这个学说在动植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是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标志的,它揭示了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目的论”、“神创论”、“不变论”等形而上学的观点。
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
恩格斯这句话是对近代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与神学的关系的一个论述。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它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的外来的推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
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
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哥白尼革命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这本书是自然科学向封建神学权威统治争生存、求解放、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
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首先论述了地动说,驳斥了地球不动的谬论。
接着提出并论证了地球并不在中心,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新说”观点。
从而推翻了独霸天文学领域长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基础。
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神学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是自然科学从血泊中顽强地生长起来。
这些先驱们树立起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为后来追求真理的人们树立起一面旗帜,鼓舞他们为真理而斗争。
《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点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牛顿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伽利略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牛顿力学第三定律是由瓦里斯、
雷思、惠更斯发现的,牛顿进一步总结,并同前两条定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作为动力学基础。
以牛顿的名字命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时代科学研究成果的系统综合。
牛顿所总结的力学三定律和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力学定量地统一起来。
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宏观低速运动的一次大的飞跃,是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伟大里程碑。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可是如果追问天体最初为什么会运动时,牛顿就不能坚持从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而滑向了唯心主义,向神学妥协,投入神的怀抱,认为天体的最初运动是上帝的第一推动的结果。
近代前期学科的开端,哥白尼给神学写了绝交书,把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到了牛顿,又同神学相妥协,把神学引入科学。
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它说明了科学家不能满足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信念,而必须自觉地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才能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完全划清界限,才能使科学工作健康的发展。
6.怎样理解科学的特点?
作为科学认识的典型研究活动,在认识方面有四个基本特征:
实证性:
科学在其认识活动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实证性。
其过程的逻辑性能确保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
其研究结论比较明确,可以验证。
深刻性:
科学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性。
它不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力求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其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之关系,阐明其内部机理。
创造性:
科学探索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创造性。
它或者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
或者推动了已有知识的进步,增进了已有知识的存量;
或者变革了已有知识中有错误的东西,革新了已有知识体系。
不确定性:
科学研究由于是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因此其研究本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使得科学探索扑朔迷离,很难得到明确的规律;
也使得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使得科学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不能确保研究的成功。
7.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
科研选题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课题,当然应当是科学的问题,而不是荒诞不经的问题。
具体说些,应当有一定事实或理论依据。
这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判断具体问题时却不总是统一的,有时甚至产生严重分歧。
这类情况不仅科学史上存在过,现在仍然存在。
(2)必要性(价值)原则:
所谓必要性,就是课题应该有它的意义,实践上的意义和理论上的意义。
换句话说,选题应当考虑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发展中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脱离了这个目的,科学研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应当强调,研究课题首先应当选择那些社会实践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需要具体分析前面衡量。
(3)可能性原则:
可能性指的是具备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一个题目是真正科学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它的重大意义,然而还不具备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这样的题目即使选定了也难以完成。
当然主客观条件不是硬性的东西,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促其变化的。
(4)合理性原则:
在应用研究,特别是发展研究中,除了要考虑上述问题以外,还应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当经济效益高,技术上先进,总和起来看应当在技术、工艺、产品和设计等方面较原有的优越,否则,新的成果就没有生命力。
总的来说,应满足:
窄,小,精,新,深,特,奇。
8.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
进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时,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和辩证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如实的反映研究对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
我们在观察时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并注意排除错觉的干扰。
全面性规则要求我们必须在时空两个角度全面地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规定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广泛而有联系的、完整而又系统的可靠材料,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
典型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坚持典型性,即选择典型的、有代表的观察对象和条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获得的观察资料更可靠。
辩证性原则就是指在进行观察时和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时,要辨证思考,注意观察的条件性。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
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
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
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
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
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
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
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9.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
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平等的学术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
科学争鸣的起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
1、科学新思想与背景致是相冲突引起科学争鸣。
2、由于科学思想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科学争鸣。
3、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科学争鸣(如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
此外由于学者专业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甚至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科学争论。
意义:
学术上的自由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
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
双方为了确证自己,批驳和诘难对方,都要积极地、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问题的研究,激发新的科学思想萌发,提出更具体的科学理论。
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日臻完善。
针对理论弱点和不足而进行的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争鸣,可以深刻的暴露理论的缺陷与困难,使争论双方及时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克服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朝向全面的方向发展。
再次,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
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不得使用权力、政治干预来解决,只能靠科学事实讲话。
10.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把握科学前沿,营造科学中心,都与良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
(1)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社会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居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实践对科学提出了需求,要求科学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如最早产生的自然科学——天文学,就是因为最早的生产是农业和畜牧业,农牧业的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了解气候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只有当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同科学内在发展的各种问题协同结合起来时,科学才能获得发展。
(2)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综合即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因而,政治与科技的关系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一种基本关系。
a.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先进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b.科技方针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是通过科技政策来体现的。
正确科技政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i.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到科学研究方面;
ii.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
iii.重视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科技人员;
iv.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
c.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军事和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破坏生产,毁灭科学成果,另一方卖弄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刺激作用表现在:
军事需要刺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战争和军备竞赛促进国家对科技政策的调整;
军事科学研究带动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究雷达与高射炮有效配合的方法,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
);
历史上的战争促进了学术交流;
军事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民用技术。
(3)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a.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首先科学认识理不可哲学思想的制约;
哲学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法论。
b.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育为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人才;
教育水平、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c.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进步的道德是科学技术后发展的精神条件,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d.美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当中,所以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
而从哲学意义上说,艺术也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是缘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的。
因此,科学技术与美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分为三个层次:
各种观念;
成为习惯的行为规则;
体现各种习惯的仪式。
1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大多学者都认同这个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管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分。
人们又可以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
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
唯科学主义是一把双刃利剑。
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
正是在一次次天灾人祸的打击下,人类渐渐悟出,科学终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的力量未必是无限的。
因为承认科学力量的有限性,人们开始自省人类面对自然不能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不为,不能无所顾忌,而要心存敬畏。
什么叫敬畏自然?
就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
对自然有所不为不是消极,对自然心存敬畏也不是迷信,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代表着人类理念的进步。
12.科学的精神气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默顿于1942年发表过一片重要的论文《科学的规范结构》,其中包括了对科学精神的探索和研究。
他所说的科学精神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如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可将其概括为:
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表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求真务实精神:
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
b.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逻辑上自恰)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c.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2)科学精神的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
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
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然产生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产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科学精神无疑为科学家群体所特有,但绝非为其所独有,其他人同样可以通过科学普及与亲身实践活动的途径养成科学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13.谈谈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在科学活动中,如果一位科学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需要给予一定的承认和奖励,这就是科学奖励。
换句话说,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和荣誉。
由于科学家得到的承认(奖励)多,名声高,则获得的承认高,反之,则得到的承认(奖励)少,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即对于贡献相等的科学家,因名望,原来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导致所受到的奖励(承认)不同的情况。
科学家得到的承认越多,就越容易被承认、奖励;
而得到的承认少,就更难以承认,受奖励。
马太效应对科学奖励系统的影响是:
有利于已经得到确认的科学家,这种影响使他由于某种贡献而获得的承认多余其它科学家做出的相同和等价贡献可能得到的承认。
其在科学奖励中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其有利于有名望的科学家,不利于声望低的科学家,会延迟小人物所做出的贡献被发现的时间,,对普通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的产出率有降低作用有碍科学的发展,影响普通科学家的产出。
另一方面,有利于尽早使有名科学家的成果被承认,从而尽早培养科学精英,同时,普通科学家会努力工作,出更好的成果,他们的成果的发现只是被延长,而不是抹煞,著名科学家的发现很快得到承认比根本不被承认要好的多;
而声望低的科学家,则可以扎扎实实的进一步工作,使科学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只要成果多了,最终必然会脱颖而出,被人承认。
14.简要说明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
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内部的矛盾
一、实验和理论的矛盾循环运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