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2962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

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

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

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

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建议  

一、聚焦“圆梦”,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

课题“梦圆飞天”,读着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课始紧扣“圆”字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

通过释题,学生知晓这里的“圆”是“使圆满”、“使实现”的意思。

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

当学生再次读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

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

课文中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时的动人心魄,以及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

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

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预先设计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

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

在学生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发射时的场面可边播放课件教师边范读,使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然后再齐读一定会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

最后一句,可再次以激动、自豪、骄傲的感情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

”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可创设一个情境。

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适时补白,提升学生品析文章的水平  

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如第二节中的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教练、专家、少先队员来了,在送行的队伍中,还有谁在呢?

请学生补白,比如“有亲密无间的战友来了”、“有依依惜别的亲人来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件事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还如,第三节中描写杨利伟肃然伫立,请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

通过思议,让学生体会杨利伟出征前的沉着冷静,坚强自信。

再如,从“航天工程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这句话中,想想他“期待”着——“信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词句品析文章内涵的能力。

五、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功,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

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空白”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

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显得尤其重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流淌。

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

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

六、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的信息,以“梦圆飞天”为主题,出一次专题手抄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

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

(教师板书:

圆)  

(2)神州五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申奥成功……  

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  

(1)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

梦圆飞天)  

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

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

梦圆飞天  

(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

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学生读二、新授  

(3)1.指名读生字词  

乳白色执行滑坡控制侨胞边缘  

2.齐读生字词  

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写正确。

再看看这几个生字,想写哪个就写哪几个?

先好好地观察一下,不要急着动笔。

4.学生描红  

5.请大家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一遍。

(1)学生读  

(2)把觉得难读的部分读一遍  

(3)指名学生读  

7.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

(3)指名说。

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4)谁圆了谁的什么梦?

(学生说)  

(5)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

学生说: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  

  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

我很骄傲,也自豪,我们应该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了。

8.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好好读读文字,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2)把你们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写阅读感受)  

二、以读带讲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1至5自然段。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相机提问:

a在送行的队伍中,还会有谁来了呢?

为什么这些人都来了?

b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

C总指挥信任什么,期待什么?

三、总结。

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

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

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读题入情。

1、播放《超越梦想》歌曲。

2、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超越梦想,一起飞,我们伟大的祖国圆了申奥之梦,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航天英雄杨利伟将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重任去实现我们千年的飞天梦。

3、揭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精读感悟,感受成功。

1、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

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2、学习小提示:

(1)、轻声读课文6—15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

(2)、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出来。

(3)、小组互动,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部分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顺序)  

预设1:

第6自然段指导朗读。

预设2:

1、“十秒到计时”教学。

读着到计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你觉得这十秒钟预示着什么呢?

指导学生读好。

2、十秒钟后,会出现什么呢?

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片段。

教师范读。

句式练习:

“神舟”五号腾空而起,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心中。

(学生小组自由说,然后再交流)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神舟飞天的呢?

出示课文第12段的语句。

指导学生读出紧张与激动,读出神舟五号腾飞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预设3:

第14自然段写出了喜讯传遍全世界速度快。

预设4:

第15自然段。

指导朗读。

三、激情问候,欣赏美景。

1、让我们听听来自太空的问候。

轻声读一读,体会杨利伟的心情。

指导抓住提示语读好这段话。

2、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美景的录像片段。

 你们想说什么吗?

指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出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学生读,师点评。

3、这么美的景色,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

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呢?

杨利伟也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他会说什么呢?

4、教师总结:

是呀,我们也要学习杨利伟热爱航天事业,积极探索宇宙的奥妙!

四、总结全文,激励学生 。

1、神州五号成功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也成功。

让我们读响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振奋的话语。

(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2、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同学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

以二者之间最直观的“长得太像了”起笔,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对火星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对火星与地球深层次的相似——“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埋下伏笔。

接着顺应读者阅读期待,以设问句“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作过渡,阐述了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

行文至此,作者想到读者会自然产生新的疑问:

为何现在火星上没有水呢?

于是,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

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读者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既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又条理清晰,逻辑紧密地阐述了复杂的科学问题。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一改严肃面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

“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温暖”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

语言的准确性,是科普说明文的一大特色。

本文作者深谙此道,不管是“推测”、“推断”的区别使用,还是“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的猜测,以及课文结尾不下结论,留下巨大想象空间,都充分体现出文本语言准确的魅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或词组的意思。

2、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类科普说明文是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课文类型。

一来,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

二来,课文所讲能内容往往离我们日常生活太远。

比如本课所介绍的火星,以其神秘的面纱,让教师望“文”兴叹。

如何规避这类课文的“先天不足”,成为“学习语文的例子”呢?

一、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1、写路、教路、学路,三路贯通,感悟文本谋篇布局之精妙。

解读教材,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中心论点,在浅层次的相似——“长得太像了”的基础上,推测“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进而顺应读者的阅读思路,通过设问的方式,阐述了两个问题:

“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

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结合高段语文教学的特点,着眼于篇章,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预设语文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多角度、多层次训练。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目标之一,便应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素养,如何获得?

如何丰富?

重要的抓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习得。

这也是有别于科学课的显著特征。

因此,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教学重点所在。

基于此,我预设了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环节,如:

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话;

做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

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等。

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音、像等于一体的强大功能,为教学创设“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各类火星图片,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的播放,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演示等,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点,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更为学生的自主开放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三、唤醒学生探索宇宙的意识,给学生埋下揭开火星生命之谜的种子。

不上画句号的课,已是不少老师的共识。

火星之神秘,宇宙之浩瀚绝非一节课能讲述完。

因此,这节课更呼唤我们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信息技术的使用,文本内容的探究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所得,更是在撩拨学生对未知世界强烈探求的神经,诚如文章结尾所言:

火星上如果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个谜。

这就如同宇宙中黑洞,在吸引着学生去探求、去发现。

【教学过程预案】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说明  

情境导入  

唤醒阅读期待  一、(点击“情境导入”中的宇宙视频,画面定格在地球上)大家看这是什么星球——对,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近些年来,随着地球环境不断恶化,人口数量不断  

增多。

人类开始把视角伸向地球的近邻——火星。

二、(点击出示火星,与地球同时呈现在界面上)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出示课题: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三、谁来说说什么叫“孪生兄弟”呢?

  1、学生点击、观看宇宙视频。

2、齐读课题。

3、交流对“孪生兄弟”的理解。

  宇宙视频的播放,渲染了神秘的课堂情境,将学生从现实世界带入浩渺的宇宙苍穹之中;

地球、火星同时呈现在界面上,是为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更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紧扣语言探究相似之处  

 一、(过渡)孪生兄弟就是兄弟俩长得像。

那么火星和地球这兄弟俩什么地方像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

(一是“长得太像了”;

二是“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板书:

“长得太像了”、“曾经有水”)   

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二者的相似之处。

■探究相似之一“长得太像了”  

1、(出示: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指名朗读。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俩的相似之处?

3、学生交流,相机点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  

4、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俩的相似?

4、作者连用了四个“同样”,写出地球和火星的相似,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

其实,他们的相似处还不止这些呢。

请大家点击“了解火星”中的“文字资料”。

读一读,找一找,再试着用上排比句式来说一说。

5、小结: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了”,真的好比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再来齐读一下课题。

■探究相似之二“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1、质疑:

仅仅从外表像就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你觉得可信吗?

请再读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证明自己的推测的。

2、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是从有水的迹象和猜测水的来源来证明自己的推测的。

交流一:

有水的迹象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

2)(出示一张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

3)老师结合图片介绍,相机点出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除此之外,2004年3月以后——(引读第二句话)  

5)小结:

科学家们起初大胆推测,之后又对此进行了严密有力的分析认证,最后得出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科学家研究严谨,作者用词准确。

(突出“推测”和“推断”)    

交流二:

猜测水的来源  

1)引导学生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一是彗星或陨石带去的;

二是潜藏在一些矿物中)(板书:

彗星或陨石送去潜藏在矿物中)  

2)深入学习,感悟交流。

▲对来源的第一种猜测:

(1)(点击“了解火星”中彗星撞火星和地球的视频)请大家再读读书上描写这场面的语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像这场面。

(2)紧扣“家常便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家常便饭”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呢?

→看来,替换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这段中还有哪些词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对来源的第二种猜测: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意思。

(2)(点击“了解火星”中flash动画演示)谁来看着动画演示为大家介绍介绍。

(3)这个的推测同样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认证。

(引读)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

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  

(4)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曾经的火星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请试着在“想象火星”中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来写一小段话。

四、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整体感知火星与地球的相似。

五、小结: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火星与地球这兄弟俩不但长得像,而且还都有水的存在,(手指课题)难怪作者说——(齐读课题)  1、打开“课文赏读”中的“电子教材”,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交流,概括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

3、交流写出火星和地球相似之处的词语。

4、朗读感受火星和地球的相似。

5、自主阅读课外资料。

6、学生练习用排比句说话(引导学生用上“差不多”、“相似”、“相接近”等来说)  

7、齐读课题。

8、自主阅读2—5自然段,思考推测依据。

9、归纳总结推测的依据。

10、看图感受“干涸”。

1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12、听讲、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

13、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14、点击、观看碰撞火星和地球的视频后朗读想象画面。

15、思考回答,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两种方法。

1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17、点击、观看flash动画演示,并能借助动画解说火星上水的第二种来源。

18、展开想象,在“想象火星”中进行话题小练笔,写后交流。

19、齐读1—5自然段,整体感知。

20、再读课题。

  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探究。

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既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二者之间“由表及里”的相似。

抓住文本提供的语文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排比句,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丰富了学生对火星与地球相似的认识,可谓“一炮双响”。

    

教师质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由画面到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架构起“言”与“象”转换的桥梁。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替换法”、“联系上下文法”。

授学生以“渔”。

由文字到图像,通过动画激活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使学生更深刻地读懂水的第二种来源,为接下来的“变式复述”作铺垫。

话题练笔既顺应了学生学习至此产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内容提供了保障。

品词析句    

感受不同之处  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地球和火星这对孪生兄弟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

你知道他俩有什么不同吗?

二、火星为什么留不住水呢?

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说清楚的呢?

四、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话,找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词句。

五、指名交流(抓住“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这四处来点拨理解,请学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