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2926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文档格式.docx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

③教育因素;

④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

8、注意的概念、特点、种类、品质。

★概念: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种类:

①不随意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其原因是: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人本身的状态。

②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个体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人格特点。

③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

★品质:

P78~80页。

①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

3.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②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持续时间越长没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

③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④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独享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9、注意的规律有哪些?

如何利用这些规律组织教学?

(理解)

★规律:

P80~84页。

10、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它们有什么区别?

★感觉: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认知活动,而知觉则是高于感觉的一种认知活动。

11、感觉有哪些现象?

知觉的特征有哪些?

★感觉的现象:

⑴感觉适应;

⑵感觉对比;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

⑷联觉。

★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氛围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

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c.对象的活动性;

d.刺激物的新颖性、其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

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

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

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务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12、什么是观察力?

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

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直觉能力。

★培养:

㈠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㈢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其观察质量;

㈣重视言语的指导作用。

13、记忆的概念、分类。

记忆信息加工系统(三大系统)是什么?

每一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

★分类:

㈠根据记忆的内容进行分类~①形象记忆;

②情绪记忆;

③运动记忆;

④语言——逻辑记忆。

㈡根据信息的储存时间长短进行分类~①感觉记忆;

②短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

㈢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进行分类~①外显记忆;

②内隐记忆。

㈣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类~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三大系统:

①感觉记忆;

特点是信息的保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暂,保持量大,感觉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

特点是信息容量有限,容量为7+-2个项目或称组块;

保持时间很短,最多不超过两分钟;

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且通过复述的作用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中。

③长时记忆;

特点是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14、识记、保持和遗忘。

★识记⑴概念:

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⑵分类:

①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②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⑶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①目的任务;

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③活动的任务、性质;

④识记方法。

★保持:

是巩固和存储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遗忘:

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牢固保存,无法再认或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重现。

15、良好的记忆品质、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的学习?

★记忆品质:

①识记的敏捷性;

②记忆的正确性;

③记忆的持久性;

④记忆的准备性。

★如何指导学习:

①复习要及时;

②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的方法复习;

③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不同性质的材料交替复习;

④复习要适量;

⑤适度的超额学习;

⑥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16、什么是记忆术?

列举几种有效的记忆术。

★记忆术:

是一门增加记忆效率和延长记忆时间的技术。

★有效记忆术:

1、形象联想:

把记忆的信息形象化,以便储存和提取。

2、谐音联想;

依据记忆的信息在发音上的相似性来记忆。

3、转意联想:

通过对记忆信息意义的转移,形成的记忆。

4、联结联想:

将几个要记的信息连成一体编码记忆。

5、联情联想:

将大量信息按一定逻辑关系整理、联想,并编成故事情节后记忆。

6、压缩联想:

把大量的信息浓缩成简单的词、句或事物以便记忆。

7、定桩联想:

把信息和已经牢记的一些有着清晰顺序的桩子按顺序连接起来的方法。

17、思维的概念、特点及种类。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高级认识过程。

间接性和概括性。

㈠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①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而具体的问题的思维。

最大的特点是思维在动作中展开,动作停止,关于对象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它是个体发展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也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

②具体形象思维:

又称形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抽象逻辑思维:

是运用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㈡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

是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

②发散思维:

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

㈢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①常规思维:

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法或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②创造思维:

是指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法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18、想象的概念、分类和过程。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㈠无意想象:

又叫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㈡有意想象:

也叫随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⑴再造想象:

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条件:

①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图形所展示的意义;

②要有足够的表象储备。

⑵创造想象:

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想象的过程。

①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这是产生创造想象的首要条件;

②要进行积极的思维;

③要善于利用原型启发。

★过程:

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

㈠黏合:

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在一起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㈡夸张:

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对某些特点加以强调,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㈢拟人化:

把人类的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㈣典型化:

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集中在某一具体事物或人物身上,从而形成典型的、新的形象的过程。

19、什么是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①问题情境;

②定势;

③功能固着;

④原型启发;

⑤动机强度;

⑥情绪;

⑦个体差异。

20、情绪的概念、状态。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谦虚是以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联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请粗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21、情绪的外部表现。

⑴面部表情:

面部的表情动作称为面部表情。

主要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⑵姿态表情:

可以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⑶语调表情:

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22、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过程的两个阶段(含动机冲突)、意志品质。

★意志概念:

是指人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目的过程。

★意志行动的特征:

①明确的行动目的性;

②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③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过程的两个阶段:

㈠采取决定阶段;

①激起与展开动机斗争;

②确定行动目的;

③选择打到目的的行动方法与策略;

④克服困难做出决定。

㈡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

从形式上看,动机冲突可以分为:

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从内容上看,动机冲突可分为:

①原则性冲突;

②非原则性冲突。

★意志品质:

是指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特质,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是否坚强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

①自觉性:

是指能否深刻地认识到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主动的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的意志品质。

②坚持性:

是指完成艰巨任务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③果断性:

是一种善于迅速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辨明是非,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④自制性:

也叫自制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23、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意志品质如何,并想想该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如何培养:

⑴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责任感;

⑵在实践中自觉地与困难作斗争,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⑶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⑷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增强学生的自制力;

⑸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24、需要概念、种类。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㈠生物性需要→①进食需要;

②饮水需要;

③睡眠和觉醒的需要;

④性需要。

㈡社会性需要→①成就需要;

②交往需要;

③权利需要。

2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需要:

⑴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

(5)认识需要;

⑹审美需要;

⑺自我实现的需要。

★基本要点:

⑴认识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的、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

⑵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需要,这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所决定的;

⑶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⑷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称为基本性需要;

⑸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

26、动机的定义,动机的唤醒理论。

★定义:

是一种条件,通常是一种内部条件,它启动、激活或维持一个有机体的目标导向行为。

⑴动机通常是一种内部条件,这就意味着它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

⑵可以推断动机是在个体的内部条件和外部行为之间的连接;

⑶动机启动、激活或维持行为;

⑷动机产生目标指向的行为。

★动机的唤醒理论→是由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的。

唤醒理论认为,唤醒是所有引起动机行为的一个要素。

唤醒一般被看做身体的激活,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肌肉和腺体。

唤醒理论试图解释在行为与唤醒状态之间的连接。

27、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看法与解释。

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

韦纳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归纳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要素。

基本结论: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坏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减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

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

28、能力的概念以及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⑴联系→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能力本身也要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

⑵区别→P231~232页。

29、能力的分类。

早期能力理论(了解)。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能力分类:

⑴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

是指人成功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并对这些活动的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思考力、想象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

特殊能力:

是指为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并对该活动的效率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如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等。

⑵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

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

是指创造出新的、独特的东西的能力。

⑶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液体能力:

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晶体能力:

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⑷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

是指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操作能力:

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

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0、能力的差异与测量(量表,比率智商,离差智商)。

影响能力的因素。

★差异与测量:

P238~247页。

㈠遗传因素的作用是重要的→①双生子研究;

②家庭谱系研究。

㈡环境因素的作用是存在的→①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②家庭环境对能力的影响;

③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影响。

㈢社会实践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31、什么是人格?

有什么主要的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

(理解)主要的人格测验。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主要特征:

⑴整体性:

人格是一个整体性的组织,人格的各个成分是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的。

⑵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同的。

⑶稳定性:

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个体的行为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能表示一个人的人格。

⑷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⑴生物遗传因素;

⑵社会文化因素;

⑶家庭环境因素;

⑷早期童年经验;

⑸自然物理因素;

⑹学校教育因素。

★人格测验:

㈠自陈量表式测验→①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③艾森克人格问卷。

㈡投射测验→①罗夏墨渍测验;

②主题统觉测验。

32、什么是气质?

各种气质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各种典型气质及特征:

⑴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易转移、善交际、亲切有生气,但往往轻率,具有外倾性。

⑵胆汁质:

直率、精力旺盛、热情奔放、急躁、莽撞、易感情用事、自制力差、具有外倾性。

⑶黏液质:

沉着安静,情绪不易外露,行动缓慢、注意稳定不易转移、自制力强、不善随机应变,具有内倾性。

⑷抑郁质: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动作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的细节,富于想象,具有内倾性。

★因材施教: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他们逐步克服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形成优良的个性。

同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行为的自我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而发扬其积极面。

33、健全人格的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理解)。

★特征:

⑴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⑵心理内部的和谐发展;

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⑷具有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⑸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⑴加强认知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⑵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⑶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⑷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⑸重视对人格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⑹正面的榜样示范与反面的警戒相结合;

⑺提供人格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服务中学习;

⑻提供生活技能训练。

34、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㈠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

①社会助长:

也称为社会促进,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②社会堕化:

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

㈡从众与服从

从众: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与压力,而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屈服与群体压力。

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服从:

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影响因素有①权威性;

②命令发出者是否在场,是否有人监督命令执行;

③执行者的文化素养,人格特质。

㈢群体激化和去个性化。

群体极化:

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产生原因:

①责任分散;

②信息的影响;

③文化价值观。

去个性化:

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影响的重要因素:

①匿名性;

②责任分散性;

③自觉性减少。

㈣合作与竞争

合作:

是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

意义是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竞争:

是指个体为了超越或击败对手而采取的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影响:

①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②对学生情绪体验的影响;

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5、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③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当;

④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统一和调和;

⑥对环境能积极的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⑦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⑧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③意志健全;

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社会适应良好;

⑥人格完整;

⑦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6、什么是性格?

它由几个部分组成?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

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的主体。

★组成:

①性格的态度;

②性格的意志;

③性格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