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237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生命起源

▲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创论

(2)自然发生论(3)生生论(雷迪实验3,和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4),生生论

推翻了自然发生论.(3)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4)化学进化论(米勒实验参见课本6)地球上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原始大气的成分:

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水蒸气(H2O)。

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是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原始生命形成-----原始海洋(还要受到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

米勒实验示意图:

参考试卷

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发生着改变。

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它是按照时间的一定顺序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例如:

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在越古老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在越晚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后依次出现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陆生的爬行类和由爬行类分化出的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我国的银杏、水杉和大熊猫是“活化石”。

植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在趋势: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在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1).马的进化过程

年代:

5000万年前→4000万年前→2000万年前———→现今(现代马)

体型:

似狐狸——→似羊——……→现代马

四肢:

短小———→稍长————→较长—……→现状

足趾:

4趾———→3趾————→中趾较其余趾发达→中趾着地,侧趾退化

生活环境:

树丛———→灌木林——……→干旱草原

(2)、鸟类化石

始祖鸟似鸟类的特征:

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为翼,后肢有四趾;

始祖鸟似爬行类的特征:

两翼前端生有三个趾爪,口腔长有牙齿,尾长并长有尾椎骨。

▲地球上的生命史

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

见课本P11

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纪:

三叶虫时代,寒武纪出现的海口虫—脊椎动物的祖先;中生代:

恐龙时代。

在地质年代早期只有最简单的生物,越是地质年代晚期,生物种类越多和现存生物也较接近;这说明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漫长历史的产物,生物经历了由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生物进化历程:

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植物进化系统树)

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动物进化系统树)

二.生物进化趋势:

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三.达尔文—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

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强,后代数量庞大;

遗传变异:

后代中有各种可以遗传的变异类型;

生存斗争:

后代之间必须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

适者生存:

后代中不同的变异类型,争夺生存条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获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概念: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过程: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途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工选择是指在人为条件下对生物进行的选择。

人工选择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

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意义: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人工选择:

按照人们的喜爱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解释自然选择例子:

1、在未污染区,树干是灰色的,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

灰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少,生存机会较多;黑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

2、在污染区,树干是黑色的,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

黑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少,生存机会较多;灰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

直接原因:

被捕食的数量

间接原因:

是否具有保护色。

(记忆:

在**区,树干是黑色的,与甲虫的颜色相近)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森林古猿是人类的最早祖先和现代类人猿的祖先

四个现代类人猿:

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

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

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也有不同之处,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猿向人的过渡

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

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也有不同之处,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促使进化中的人类发生显著的质变,包括:

身体结构的变化,大脑高度发达、使用工具和复杂的语言,出现原始文化和意识,以及形成人类社会等。

▲人类的进化阶段

人类的进化阶段分为: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南方古猿距今400万年∽100万年前(最早两足直立行走);能人距今200万年前;直立人距今180万年∽20万年前(元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北京猿人);智人距今20万年∽1万年前(金牛山人、丁村人(早期)、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晚期))。

重要变化:

脑容量显著增大;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语言发展、制造工具。

▲.人类的进化历程

(能直立行走)(具有语言能力)

森林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树栖生活)(语言能力?

)(着衣、持标枪、长矛狩猎、制造石器)

重要变化:

脑容量显著增大;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语言发展、制造工具。

注:

直立人有:

元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北京猿人

智人有:

金牛山人、丁村人(早期)、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晚期)

十二.根据肤色和鼻形等不同的特征,将现代人分为四个人种:

蒙古利亚人(黄)、高加索人(白)、尼格罗人(黑)、澳大利亚人(棕)。

▲人种

根据肤色和鼻形等不同的特征,将现代人分为四个人种:

蒙古利亚人(黄)、高加索人(白)、尼格罗人(黑)、澳大利亚人(棕)。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种类

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

单细胞或者多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之分

衣藻、海带

苔藓植物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且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2万种,我国有2800种

葫芦藓、地钱

蕨类植物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具有真正的根茎叶之分,体内有输导组织,叶片背面有产生孢子的孢子囊

12000种,我国现有2600种

石松、蕨、桫椤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适合于各种环境

根茎叶很发达,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850种,我国现存250种

松、柏、银杏、苏铁

被子植物

适合于各种环境

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且种子外面有果皮的包被;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

25万种

玉米、水稻、白菜

动物类群

分布

种类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环节动物

海水、淡水、土壤

3500种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的

蚯蚓、蚂蝗、沙蚕

软体动物

海水、淡水、陆地

8000余种

多数身体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

河蚌、珍珠贝、蜗牛、乌贼

节肢动物

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

超过100万种,占动物总数的4/5

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头有眼、触角、口等器官

蟹(甲壳纲)、蜘蛛(蛛形纲)、蜈蚣(多足纲)、蝗虫(昆虫纲)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

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科学家进行生物分类的方法

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间的亲缘各进化关系,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它们分成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生物的命名

瑞典科学家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属名+种名。

双名法规定,每一种生物只能有一个科学名称,即

学名。

一种生物的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

第二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生物圈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0万种,分成四大类群:

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植物(水绵、海带、紫菜、衣藻。

海带,石莼)的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还为水生动物提供氧气,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

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③可作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示植物(赤潮现象)

二、苔藓植物(地钱、葫芦藓、小墙藓)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特征: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并且植株很矮小。

生活环境:

阴湿的地面或背阴的墙壁上。

苔藓植物的应用:

①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②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满江红、贯众、卷柏、芒萁)特征:

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其内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受精过程仍离不开水,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贯众);③有些可供观赏(肾蕨);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满江红);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注:

看下植物进化系统树P38,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孢子植物有:

藻类植物(最低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高等);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

指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的产生使得种子植物比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生活。

因此,种子植物比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高等。

四、裸子植物:

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陆地,种子外面无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