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2362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初一Word格式.docx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

有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形状像铜盘。

”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

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是太阳。

又有人告诉他:

“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

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

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一、l.眼瞎 2.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3.洞晓 4.用手摸

二、l.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2.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三、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

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

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3、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

既毕⑤,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⑥?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

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

②雄远国:

威震远国。

③使崔季珪代:

(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

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

④帝自捉刀立床头:

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

捉刀,握刀。

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

⑤既毕:

指接见完毕。

⑥魏王何如:

(你看)魏王这人怎样?

⑦雅望非常:

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帝自捉刀立床头( )

3.魏王雅望非常( )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解释为;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

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

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

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

“魏王这人怎样?

”匈奴使臣回答说:

“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

”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一、l.认为2.握3.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4.但是

二、名词使者动词让三、略

4、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①。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

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导读】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

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注释】①王子猷居山阴:

王子猷住在山阴。

王子猷(yǒ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命酌酒:

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③咏左思《招隐》诗:

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

④戴安道:

名逵,字安道,名画家。

⑤剡(shà

n):

今浙江省嵊县。

⑥经宿方至:

过了一夜才到。

1.夜大雪,眠觉(   )    2.四望皎然(    )

3.因起彷徨(  )       4.经宿方至(    )

1.造门不前而返。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王子猷住在山阴。

有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室门,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他四下一望洁白一片,于是起身徘徊,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

当时戴在剡地,王子猷就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

过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身而走。

有人问其中的原因,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一、1.醒  2.洁白的样子  3.徘徊  4.一夜

二、l.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回。

  2.就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

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5、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

约定时间。

②元方:

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

非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

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

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

那朋友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

”回答说:

“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

”那朋友便生气地说:

“真不是人哪!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元方说:

“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

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

三、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6、王冕夜读

  王冕①,字元章。

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

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

人名。

②挞:

打。

③已而:

不久。

④会稽:

地名。

⑤韩性:

⑥通儒:

博通经典的儒士。

⑦卒:

死。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其牛:

(2)遂称通儒: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

(2)乃不知有汉:

(3)乃入见: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

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

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

母亲说:

“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

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1.丢、于是,就2.才、竟、于是,就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7、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

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

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

挖。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

1.管仲曰: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

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

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8、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

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

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

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

不(fǒu),同“否”。

⑥寻亦收至:

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   ) 2.冀罪止于(   )

3.二儿可得全不(   )      4.寻亦收至(   )(   )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

“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惊恐 2.希望自身 3.同“否” 4.不久逮捕他们的人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9、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吾用③多!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

动词,往,到。

③ 用:

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

驾车的仆夫。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成语出自本文,比喻。

 4.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

“我的马好!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我的路费多!

“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我的车夫能干!

”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

10、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安事死马:

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

白白费掉。

③市:

买。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

有个宦官对国王说:

“请让我去买马。

”国王派他去了。

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

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

国王大怒说:

“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

”宦官回答说:

“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

”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11、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

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注释】①钱思公:

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

②西洛:

西京洛阳。

僚属:

官府的佐助官。

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③经史:

经书和史书。

④小说:

杂记类书籍。

⑤小辞:

指短小的诗词。

⑥谢希深:

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⑦宋公垂:

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3.闻于远近()

二、翻译句子: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的道理。

  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

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

  谢绛也说:

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

我于是对谢绛说:

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

一、1.虽然2.对……说3.形容清脆响亮4.使……听见5.周密思考、构思6.也

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

三、B四、成功来自于勤奋

12、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常一人居外:

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三、“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

“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

“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13、献曲求诗

  元丰①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

“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

”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曰《鹤南飞》以献。

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

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

委袖出嘉纸③一幅曰:

“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

”坡笑而从之。

导读:

这是一则写文人闲情逸趣的小品,写得清朗明快、情趣盎然。

苏东坡生日宴饮,踞高峰,临大江,宾朋满座,举桌皆欢,这是情趣之一。

李委知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以笛声贺寿,作进见之礼,别出新裁,这是情趣之二。

李委吹笛,技艺超群,“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堪称出神入化,醉倒满座,这是情趣之三。

没想到李委“抛砖引玉”,借此求诗,而且并非偶发求诗之想,而是“袖出嘉纸”,原来早有图谋;

他的祝寿新曲《鹤南飞》捧得苏东坡心花怒放,虽然与李委素不相识,但东坡也就欣然从命了,这是情趣之四。

读这样的小品,有一种超凡脱俗、耳目清凉、心旷神怡之感。

【注释】①元丰:

北宋神宗赵顼年号。

②东坡: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下文“坡”,是作者自称。

③嘉纸:

很好的纸张。

嘉,美好的。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青巾紫裘腰笛而已() 既奏新曲()

委袖出嘉纸一幅曰() 坡笑而从之()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

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生日,生日酒席摆在赤壁矶下。

人们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可以低头看到树顶上的鹊巢。

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江面上响起了笛声。

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得音乐,他们对东坡说:

“笛声很有新意,决不是一般的乐工。

”派人去询问,原来进士李委听说是苏东坡的生日,专门作了一支南曲《鹤南飞》献给东坡。

大家呼喊他,让他来到跟前,原来是个戴着青头巾、穿着紫色皮衣、腰间插了一支笛子的人。

他吹奏完新曲,又畅快地吹了几个曲子,笛声嘹亮,就像要穿透云层崩裂山石一样,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李委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很好的纸,说:

“我没有什么要求您的,如果能得到您的二首绝句就很满足了。

”苏东坡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

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俗(一般、普通) 腰(腰间插着) 既(已经,以后)。

 袖(从袖子里) 从(听从,答应)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三、抛砖引玉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陨石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

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

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

【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