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指引.docx
《胃息肉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息肉指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胃息肉指引
胃息肉[指南]
胃息肉
胃息肉的概述
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
正
常胃粘膜山于粘膜周围萎缩,岀现腔内息肉状改变。
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岀现息肉状改变。
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
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
5cm,最小息肉0。
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
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
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疾病别名
胃酸,疼痛,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
疾病概述
胃息肉(gastric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疾病描述
胃息肉(gastric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息肉这一名称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组织学构造,只表示肉眼观察到的隆起物。
症状体征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
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乔咽困难。
胃息肉: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
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疾病病因
II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o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
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
度者恶变率更高。
诊断检查
诊断:
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钦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暧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祚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岀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线胃钞!
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线胃钞!
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ID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诊断。
实验室检查: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1.0cm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
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
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2.X线检查X线钞!
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鉴别诊断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
(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氨离子凝固法等。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
是LI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LI的。
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o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
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
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
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lcm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
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710000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点,每点1.0ml,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
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置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置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负压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内,收紧圈套器,退出息肉进行电凝。
对于较大有蒂或亚蒂息肉也可采用金属夹结扎后圈套电凝治疗,方法为经内镜活检孔置入可旋式夹闭装置器,于息肉蒂茎部进行多枚交义金属钳夹,阻断病灶血供,待息肉头端呈紫色时,进行圈套电凝切除。
采用圈套电凝术时需注意通电前要缓慢收紧圈套襌,并轻轻提拉以避免机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组织过深灼伤,圈套樑收紧后要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时间数秒钟,也可用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治疗。
(2)微波灼除法:
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其输出功率为30,40W,治疗前可调整并固定每次烧灼的时间,一般为5,10s,也可用脚踏开关控制。
操作时经活检口插入微
使球形探头密切接触病变部位,或针状探头刺入病变部位后进波同轴电缆(天线)
行灼除,应注意控制组织灼伤深度,以免造成穿孔。
该法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易于开展。
(3)激光法:
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LI的。
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LI前多釆用Nd:
YAG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lcm左右,每次照射
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应予注意。
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疗。
另外亦可用激光治疗,其特点为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
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进行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
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LI的。
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
结扎后1,4天内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愈合,故有可避免穿孔发生的优点。
方法:
于内镜前端置一透明吸引套。
将结扎器自活检孔送入并自前端探出,将尼龙丝结扎套或橡皮圈置吸引套内槽内,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负压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内,拉动结扎器手柄,使用尼龙丝或皮圈结扎于息肉根部。
结扎后笫1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5)氨离子凝固术:
氮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山钩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
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
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氮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氮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
(6)冷冻法:
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
因此法对单个较大息肉
难以1次性治愈,故日前少用。
(7)射频法:
射频为一种200,750kHz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坏死达到治疗LI的。
操作时控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为
23,25W,工作时间为5,10s,将电极经内镜活检孔导入后,对病变进行治疗。
(8)酒精注射法:
内镜下用无水酒精用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
0.oml,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
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惜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预防预后
预后: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
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预防:
口前尚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状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呑咽困难。
流行病学
胃息肉在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约为1%,3%,男性多于女性。
由于目前国内外常规的治疗:
手术、肠镜,镭射,冷冻,套扎等其它局部治疗办法,使遗传易感因素(受损基因)和整体病态因素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调整、修复,治疗后仍容易移位复发、癌变。
鉴于上述原因,我院肿瘤治疗中心经十余年的病理、药理和临床研究,采用[平息整体逆转疗法]开发岀最新治疗肠息肉的特效纯中药系列方剂,针对局部着眼全身,通过局部治疗(息肉、瘤体脱落)和整体病态因素调整,(逆转病态受损易感遗传基因)为治疗肠息肉这一癌询病变的顽固性疾病开创了一条新路。
十儿年来,我们采用平息整体逆转疗法的中药系列方剂:
肠息平、肠息康,已为万余息肉病患者解除了痛苦,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解决了局部治疗,易感、复发、癌变的关键问题。
同时具有无创伤、安全可靠、疗程短、见效快、费用低、治疗方便不影响工作等特点。
胃息肉与胃癌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