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活动计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剪纸活动计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剪纸活动计划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周:
讲解剪纸基本的技法知识。
第4周:
绘制草图。
第5周:
讲解剪纸技法。
第6周:
独立完成作品,展示活动状况。
第7周:
讲解民间传统的剪纸有关知识。
第8周:
临摹著名的剪纸作品。
第9周:
完成窗花剪纸。
第10周:
展示学生第8周和第9周两次作品,分析总结。
第11周:
想象画
第12周:
剪纸,设计自由剪纸
第13周:
继续上周内容。
第14周:
展示作品
第15周:
自由选材,大胆想象
第16周:
继续完成上次内容
第17周:
展示学生第14周、15周、16周的作品,进行总结分析。
第18—20周作品展
剪纸艺术
简介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
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发展历程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
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
就剪纸而言,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
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法创作的例证。
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
有的作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
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混为一谈。
群众性创作活动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辅导者的意图。
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
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
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民间剪纸最能体现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偏乡僻壤的山区农村,即以农村妇女为基本队伍的劳动者应民间习俗和个人审美喜好而传承或创作的。
这也是本文所重点谈及的内容。
剪纸基本特性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对于不断变革侧自然选择方式,从而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间距。
1.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
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
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
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
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
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
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
这种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
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
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
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
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
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
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
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
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
因而。
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随着社会变革和旧民俗的逐渐消失而渐趋明显。
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艺术创造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纯属个人的产物。
人的社会属性,使之必然地反映着一定阶层的艺术趣味。
而个性,只是在集体,或传统基础上的发挥。
民间剪纸的集体性特征,明显表现在其作品的最后归属上。
作品不再是作者个人的私有,而属于整个社会和集体。
因而它的最终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千百人艺术才能和审美喜好的产物。
特别是一些已流传千古状态凝固的作品,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认、流传和保存。
如《车马图》、《织布图》,其作品原型如何,已无法细究。
在各地均有流传的类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径庭,就很难说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创造。
那么,形成集体性的一个重要成因,则应该是民间剪纸的匿名现象。
民间艺术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不同,作品既不标明作者的名字,也没有个人的著作权。
好的作品流传于世间,一经传播便成大批临摹、变体作品的滥觞,作者就被融入“劳动者”这一群体概念之中了。
诚然,这种劳动者无个人功利的艺术的确建立在民间文化牢固的集体意识上,但是凭这一点并不足以作为对民间剪纸艺术家艺术个性的否定。
正如专业艺术家争取艺术的自我表现,却终将不会失去自我在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一样,民间剪纸在表现民族集体心理意识的同时,也当然不会没有艺术中的自我。
如果说文人艺术家个性的体现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么,民间剪纸艺术家个性的体现,则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
且不谈东西南北地域的艺术风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区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着自己明显的个性。
若怀着鄙视心理地走马观花,自然难以看透。
以陕北的巧手张林召和王兰畔为例,二人相距不过百里,年龄相近,风俗习惯基本一致。
张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戏听书,受过封建中产阶层礼教的训育。
但一生多磨难,三次丧夫,四次嫁人,生过13个孩子全部夭折。
因之,外部性格忧郁、孤僻、不善言谈,对人生多唯心思想。
其创作是为了“能忘掉乱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别人的干扰。
可见内心的焦辣苦疼与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
创作过程中急於通过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
王兰畔,她觉得“人活着就要忙忙活活,这样才快活。
”对人生和世界没有过高的奢望,而重视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属于“知足者长乐”的类型。
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苹果引进陕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从没想到应该得到什么报答。
因之,其性格开朗活泼,直爽豁达,自信要强,任性好动,又往往不拘小节,丢三拉四。
她剪花是因为“人家都让我剪,就是说我剪得好,是抬举我。
干别的没大本事,就能铰个花花,铰起花来心里就美美的。
”可见其内心世界有着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
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个人形象和心灵明晰的影子,可谓“画如其人”。
这种个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集体性特征,又毫不掩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个性表达中的吞吞吐吐、无病呻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长期以来,民间剪纸一直被认为是重复性的劳动或传统纹样的复制,忽视了劳动者艺术家的个性创造,这是历史的不公。
3.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毕竟不是每个用纸剪刻的劳动妇女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
一个村,一条山沟,出那么一个或几个被社会公认的巧人,她们的作品就自然会四处流传。
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的方法,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
流传中,常常是张家的媳妇用李家老婆的样子,王家的女儿又把花样传到姓刘的婆家,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
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
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同时,由于民间剪纸所担负的民俗形式的滋延传承,及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的相对固定,传承方式的世代相袭,又使其具有外在形式相对稳定的特性。
有些作品相当于戏曲中的保留剧目,哪个地方漏了一句台词,少了一个动作都会引起观众的哗然,是不能随便改动的。
民间剪纸也往往有这种情况:
一件好的作品,经过一个笨人之手变成一张难看的纸片片,再经过一个有经验的老婆婆之手,又使它重新恢复了光彩。
民间剪纸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与其赖以生存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必将会导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动和调整。
从而形成新的态势,所以,挖掘和整理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应是今天有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重要的课题。
剪纸的历史寻踪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
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
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
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
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
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
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
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
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
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
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
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
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
俗中求雅。
历史典故
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
我们不妨从历代的典籍载记和文人的字行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唐·
杜甫《彭衙行》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
李商隐《人日》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
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五代《武林梵志》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周密《志雅堂杂钞》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
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苏州府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清《保定府志》
我国长期民情风俗的稳定和许多边远地区文化上的封闭,剪纸的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在民间流传。
如壮甫诗中提到的陕西白水等地一带的招魂剪纸,至今仍在那里仍可见类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
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剪纸种类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
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
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
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通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
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
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
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
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
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
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
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
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
单色剪纸。
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
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
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
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
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
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
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
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
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
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
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
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
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剪纸的艺术鉴赏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
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
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
“圆、尖、方、缺、线”。
要求达到:
“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
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
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
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
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
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
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
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
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
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
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
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
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
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
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
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
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
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如何鉴赏剪纸作品
真正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是具有一定标准的,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
一幅优质的剪纸艺术作品必须要具备剪纸艺术自己应有的风格和特点。
每一种艺术由于工具和性能的不同,从而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如中国画注重笔墨,西洋油画强调色块,木刻则讲究黑白,剪纸就要讲究刀味和纸感了,用刀在纸上摹仿版画刻出来的剪纸不应该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纸、用剪子对着绘画图案临摹下来的剪纸也不能称为佳作。
一幅优秀的剪纸应该用剪纸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2、玲拢剔透
剪纸艺术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这除了剪纸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纸具有“透光”的实用需要。
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则,一幅黑团团的剪纸贴在窗户上把室外的光线全给挡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观。
3、强调装饰
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协调等都是形成装饰风格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促成其装饰特点的重要因素。
4、变形夸张
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造型夸张和兼顾影廓的优美,任何物象都存在着一些美和丑的地方,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缩小和简化丑的因素,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画面会使人赏心悦目。
优秀的剪纸产于何地
我国各地,均有剪纸习俗,风格迥异,做工良莠不齐,题材各有不同,剪纸材料千差万别。
按制作方法分类,主要有剪纸和刻纸;
按表现形式分类,主要有单色和点彩。
剪刀剪纸,历史悠久,但由于加工数量的限制,而且细微刻画,逐渐被刻纸取代,刻纸的优势在于,以此可以加工多张,刀法变化多端,
单色剪纸和点彩剪纸,尽管各有千秋,但是,真正的优秀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