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哲学与生活》主干结构图+主观题答题技巧+常见问答Word文件下载.docx
《专题四 《哲学与生活》主干结构图+主观题答题技巧+常见问答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哲学与生活》主干结构图+主观题答题技巧+常见问答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是运动的
不依赖人的意志
不能被创造的消灭
不可违抗
尊重客观规律(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关系
认识规律
认识世界
反映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
意识的能动作用
利用规律
改造世界
反作用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精神实质
既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唯物辩证法
特点:
多样性、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联系
构成成
总特征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坚持一分为二
含义:
对立统一
普遍性
矛盾
核心
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统一
关系
特点
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殊性
具体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
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哲学依据:
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创新的作用:
3点
根本要求:
创新、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必要性
形而上学
观点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来源、动力、唯一标准、
目的(归宿)
含义
谬误
真理
基础(决定作用)
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
性质
认识
实践
特点
特征
要求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投身实践,同时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四、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具体表现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决定
社会生活
社会意识
生产力(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
总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基本动力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根本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社会发展
基本规律
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总体趋势
推动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实现途径
社会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
五、人生价值观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人生道路的选择
人们的行为
价值观
(社会意识)
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主体性
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
索取
贡献
内容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创造和实现
要劳动和创造中实现价值(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题型一: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
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
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
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
例一:
(2000年全国高考政治卷第34题)
云南省地处边长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少份。
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
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原理。
同学们要注意材料的两个中心:
第一,该省领导对本省的分析,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
第二,根据本省状况制定发展战略,体现了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
(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5分)
(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
(4分)
例二:
(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39题)
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
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答:
(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为人类造福。
题型二:
运用xx原理(或所学的xx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运用给定的特定原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不需要同学们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
在解这类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
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
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
例四:
(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41题)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4)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五环和六环之间原准备占用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北京的林木覆盖率。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中央文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它要求我们在做具体工作时坚持它的指导,同时,地方在落实时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中央的要求,对全国农村而言,具有矛盾的普遍性。
因此,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②北京市存在着建绿化带与保护耕地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宜林则林、宜粮则粮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六:
(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Ⅲ38)
(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3年以来,在房地产、汽车、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需求旺盛拉动下,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钢铁业。
材料二:
2003年我国钢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5亿吨,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仍年底全国至少达到3.3亿吨钢生产能力。
有关资料显示,新近投资的钢铁项目中仍有部分是100立方米的小高炉、落后的叠轧薄板生产线。
材料三:
许多企业涌入钢铁业,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造成了我国铁矿、焦炭和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的问题,并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加强宏现调控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005年4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对钢坯13%的出口退税政策……
(3)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企业理性投资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
(11分)
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
②对钢铁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固然受社会需求的刺激与拉动,但同时也受其它社会因素如能源、电力、运输、资金等的制约,企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投资的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③对政府采说,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根据实际条件来制定发展战略,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
题型三:
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
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
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学原理。
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另外,这种题型还有可能以其他面目出现:
如用唯物论原理回答(这样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入手);
用辩证法原理回答(可以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规律的观点、内外因的关系、质变量变关系原理等去思考);
用认识论回答(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等);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回答(如历史创造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生价值观等理论)
例七:
38.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
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
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此题主要考查从哲学角度辨证分析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的影响,要坚持矛盾的观点和两点论、重点论辨证统一的方法论。
第一问主要是根据材料分析对外开放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指出我们的态度;
第二问要回答材料所体现的哲理,命题已经定性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而不只是唯物论原理,所以此题可以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角度回答。
(1)①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与经营管理方法和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对外开放也会给资本主义腐巧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以可乘之机,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自我封闭,排斥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就对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照搬。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
一方面,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
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
另一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
例八:
(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38题)
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
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
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2)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本题考查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学原理。
材料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的关系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原理;
结合实际、降低GDP预期增长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能单纯用GDP增长衡量经济发展体现了矛盾一分为二的原理等
答案要点
(1)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
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
(2)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
题型四:
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哲学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
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
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例九:
(2002年高考文综卷第38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
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该题主要考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而深化、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哲学理论。
由多年来和近年来不同经济发展理念和结果,可以得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辨证统一;
从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的结论;
由多年来和近年来不同经济发展理念和结果,还可以分析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3)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题型五:
结合材料分析XX原理(材料体现、如何体现XX原理)
这类题型是已经告诉了我们哲学原理,然后让我们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原理的内涵或方法论意义。
这是前面提到的一些题型的转化。
但是回答这类题型,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空谈理论,胡答一气。
例十:
(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I第38题)
近年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全面实行体渔制度。
通过休渔,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休渔后渔获量增加。
渔民的经济收益不仅没有因休渔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2)结合休渔制度,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完整的表述原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内涵,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表述原理: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结合材料:
弄清只顾眼前利益的是什么,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是什么,说明二者相互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辩证法,实施休鱼制度,可以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②只顾眼前利益,过度捕捞,转化为无鱼可捞,就会丧失跟前利益。
适度限制眼前利益而休渔,能取得更大的长远利益。
③运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辩证法,实施休渔制度,可以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例十一、(2004北京文综第39题)(16分)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的第一步。
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
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
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10分)
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量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完整科学的表述,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再结合材料加以分析,便不会疏漏。
本题提供的答案没有完整写出原理,要给予补充。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提供前提和基础。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神舟”五号是在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
③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再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从“神舟”五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题型六:
材料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这类题型是要求我们寻找材料的哲学依据。
在做这种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哲学素材,体会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哲学词汇和哲学教材中提到的一些成语、俗语、政策等
例十二:
(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I第39题)
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
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全企业最集中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C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6)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
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从材料中,非常简单的可以看出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这告诉我们是在考查内外因的关系,只要从这一点上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
③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例十三:
(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38题)(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4)表1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
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
(12分)
①20多年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而公有制程度过高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体现了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深刻认识。
③振兴农业,不仅要靠政策,还要靠科技,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减免农业税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
题型七:
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
是如何(怎样)坚持XXX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或“为什么”以及“体现什么”,而是考察“怎么做”。
因此,答题时要注意:
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如何做”;
2、回答时不许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3、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
例十四:
建国以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洁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500余公里。
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
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
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
10。
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
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
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大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此题考查正确处理物质运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根据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我们知道,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应该尊重规律,另外,人们在规律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服务。
此外,按客观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材料中从洪灾损失的减少和洪灾的爆发原因等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人们必须尊重规律;
从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可以看出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
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肯客观规律的结果。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例十五: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1)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以我国重视文化发展为命题素材,考查了哲学常识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考查的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和意义,而是要求考生能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设问中考生要提出三个信息点即“我国”而不是别国,“如何”而不是“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其他的方法论。
将其落实到教材的相关的理论,就不难找出问题的答案。
①要立足国情,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加强对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