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139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廊坊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

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C.“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甲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借鉴前事,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D.龙图阁,宋代阁名,本是宋真宗纪念宋太宗的宫殿。

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室名册、谱牒等。

又先后置待制、直学士、直阁等官。

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以“包龙图”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为官清廉,刚正直谏。

他任端州知州期满后不拿一方砚台回家;

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

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使官府小吏不敢再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

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

他要求后代子孙当官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他在地位显贵时,衣食用具依然如布衣时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②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答案】

(1)B

(2)B

(3)A

(4)①包拯在朝廷中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为他而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怕他。

②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解析】【分析】

(1)句子大意是: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

“(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

“(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主来诉,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拯”做“曰”的主语,“诉”和“拯”之间应该断开,排除CD。

“盗惊服”,“盗”做主语,独立完整的句子,“盗”前停顿,排除A。

故选B。

(2)B项,“‘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理解错误。

朋党的意思是“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

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故选B。

(3)A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原文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

”梳理一下结构层次可见“又列上……又上言天子……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朝廷大多施行之”中的“之”应该指代上文中的建议,其中包括“愿置之坐右”可见,并非只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是泛指,上到皇帝下到大臣。

故选A。

(4)本题关键词有:

①为,因为;

敛,收敛;

皆,都;

惮,怕。

②备位,担任朝廷官职;

乞,请求;

豫建,预先设立;

万世计,长远着想;

“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判断句;

“是疑臣也”,判断句;

“是”,这。

故答案为:

⑴B;

⑵B;

⑶A;

⑷①包拯在朝廷中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为他而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怕他。

②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

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

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朝廷下召任命暂时管理开封府。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臣宦官都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贵臣宦官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

“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上奏说:

“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

”仁宗说:

“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

”包拯说:

“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

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

”皇帝高兴地说:

“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

不久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

孝肃"

包拯性格正直,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忠厚老实,虽然很痛恨贪官,但有时因为他们忠诚宽恕他们。

包拯和别人不苟且合作,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他人,家里没什么私人藏书,旧识亲人都不在。

包拯虽然富贵,但衣服用器饮食像平民的时候。

包拯曾经说:

"

后代子孙如果做官,有做出贪污的事情,不允许让他回家,他死后不得安葬在大墓地里。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

“汝非朕所擢状元乎?

”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

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

“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

“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

“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

”因力直之。

且曰:

“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疏言:

“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

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

彭时传》)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

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

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

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

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

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①或传其语,时矍然曰:

②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2)C

(3)C

(4)①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

“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

”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

②平时安居没有懒惰之容,在服饰车马器用方面俭省节约,没有声乐歌舞的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会索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1)解答本题的重点是对“时引义争可否”的理解,从上下句可知,“时”是指“彭时”,应为此句主语,与“引义争可否”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语句,由此即可排除其他三项。

断句出现误判,有时是因为对句子的结构成分分析不准确,不知道句子中的主谓宾是什么,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列分主、谓、宾时,则很容易解决。

(2)“释褐”不是指“脱去丧服”而是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

(3)“他向皇上建议”错,文中为“贤称善,即奏行之”,是李贤向皇上建议,而不是彭时。

(4)该题第一句中,或,有人;

矍然,吃惊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经济,古今异义词,经世济国;

去,罢免,使离开;

直,为……申辩。

第二句中,燕居,指退朝而处,闲居;

声乐,声乐歌舞;

风,风采。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⑵C;

⑶C

⑷①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

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

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

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⑷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参考译文】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

第二年郕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与重要事务。

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

(皇上)没有答应,他这才受命。

(他)当官一年多即参与大的政事,这还是前所未有的。

天顺元年(1453年),徐有贞获罪,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

皇上坐文华殿召见彭时,说:

“你不是朕所点的状元吗?

”彭时叩头。

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蒹任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从三杨之后,进退之礼都很轻慢。

为皇上所亲自提拔的,只有彭时和岳正二人。

而皇上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

李贤向来看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

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

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佩服他诚恳正直,说:

“彭公是真正的君子。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下诏公告天下。

彭时想请皇上施恩惠于人,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

彭时说:

“不是要大赦,应该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以上的应给予诰敕,百姓八十岁以上的应给予冠带,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李贤很赞赏,立即上奏实行。

门达陷害李贤,皇上受到迷惑,说:

“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

”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

并说:

“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会独自留下。

”皇上听到这话,对李贤的怒意才消解。

天顺五年(1469年),他患病请假。

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事,免于朝参。

彭时上疏说:

“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聚敛、搜刮非常严重。

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

请(皇上)革除这些弊端,以惠小民。

”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畿辅、山东、河南干旱,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盐钞,以及向太仆寺索赔损失的官马。

京师米价高,请求发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价卖出。

(皇上)都听从了。

彭时以旧臣身份受到倚重,遇到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

而那时候皇上怠于政事,大臣很少得到召见。

万安同在内阁,交结显贵的宦官和外戚,使君臣上下隔绝,彭时很担忧。

彭时在朝三十年,勤奋努力地侍奉国家,力持正理,保全大体,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

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

平时安居没有懒惰之容,在服饰车马器用方面俭省节约,没有声乐歌舞的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会索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

“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

“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

叹曰:

“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

”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辽史·

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

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

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傜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

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

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鼎独曰:

②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答案】

(1)C

(2)A

(3)D

(4)①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傜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公鼎”“朝”“大臣”“上”“一郡”“幸(幸运的事)”“他郡”“此”“天下”,虚词“之”“为”“者”“其”“于”,标志性词“曰”,A、D项,“一郡”作“获安”的主语,“获”为谓语动词,“安”为宾语,意思是“一个郡得到安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D两项;

B项,“从之”的主语为“皇上”,承前省略,不是“天下”,意思是“(皇上)听从(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从之”前必须断开,排除B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

正值大公鼎进朝,大臣告知皇帝嘉奖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

“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

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通赐天下。

”又被采纳。

句子可以断开为: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故选C。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说法错误,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较多,赐同进士出身。

故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