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1297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习任务:

高一上学期先学习必修1,下学期结束必修2课程,复习准备省合格考试,并准备期末考试。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11月中旬)范围:

必修1前3章。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5月初)范围必修2前4章。

高二上学期学习选择性必修2、3以及复习中国地理,下学期学习选择性必修1以及复习世界地理。

本学期期中考试(11月中旬)范围:

中国地理基础及选择性必修2前2章。

建议先学习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再学习区域地理,然后继续学习选择性必修2。

教学策略:

高一是基础阶段。

要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要应对合格考试,并为高考(等级考试)打好基础。

1、对必修内容与选考内容重合的做到学深练透;

2、对教材中仅有合格考试要求的内容,按照合格要求学习训练;

3、对选考有要求,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利用原有教材,组织校本课程(学案)学习。

(基本的概念、原理都要掌握,降低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要求。

)以下是选考内容与原必修内容的章节对照。

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三章

第一节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以及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四章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二学习面向高考。

完成基础知识的整合,特别是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加深处理。

首先向学生说明,进入高三复习后区域地理难以安排时间再集中复习,也就是说,本学期的学习其实就是高考前的复习。

1、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2、选择性必修2以区域发展为主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的探究和区域差异的比较,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探究能力,在比较过程中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

3、选择性必修3,是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全新内容也可以联系老教材,进行知识整合。

4、下学期学习选择性必修1,按照高考要求教学。

对高一学习中未能够涉及或者涉及较粗的部分,要下大功夫学习。

把选择性必修1的学习当成高三一轮复习。

5、《世界地理》虽然是复习初中内容,但是要用高中的视角去学习,将高中理论落实到区域中,训练题目以落实区域内容为基本,注意运用高中的基本原理。

(关注的重点是知识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背诵知识,能够构建知识网络是根本。

高三地理

一、一轮复习:

2020年9月——2021年2月

高三地理复习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扫清知识盲点,系统归纳、细化落实每个知识点,教材阅读无死角,知识理解无障碍。

要面向低、中档试题抓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突出抓思维教学,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研究高考题,分析相应的应对策略,更新复习理念,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益。

1.复习目标与思路

重视基础,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系统复习一遍;

全面、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知识点。

一轮复习保证“懂”、“会”、“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可以打破原来按照主干知识分块复习的思路,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对教材知识进行大跨度整合,通过细化知识要素,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师生共同跳出教材,从总体上了解地理知识分类,宏观认识地理学科知识,从总体上了解地理学习方法。

其次,进行主题复习,每节课确定一个核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把事实性知识、概念原理等区分开来,事实性知识通过前置作业等形式由学生自主落实,概念原理类知识由教师带领学生课堂上探究并构建细致的知识结构,然后用题目进行练习运用。

“一轮复习二轮化”,也就是在认定学生已经有了全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类似于专题复习一轮复习。

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复习思路。

(1)普通学生仍然以一轮复习二轮化这个较为成熟的模式为主

首先,列出地理知识清单,(附)然后按照清单梳理高中系统地理原理,为教学方便,以必修教材内容为主线,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整合到一轮专题复习中。

其次,梳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海南卷,注重山东卷的研究。

通过调研发现,有好多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还掌握得很不好,更是缺乏知识之间的整合能力。

但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的补课,而是通过建立小专题,从更高一级层次上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原理的理解。

教师不要被学生拖入基础的泥潭不能脱身。

(2)优秀学生建议根据教学内容间或采用探究式复习模式

回顾地理备考复习的这些年,总感觉在拔尖方面我们存在问题,有些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了不少,但思维模式思维习惯我们没有培养到比老师强的程度。

新的高考也提成了新的要求,我们也要在复习模式策略上有新的思考。

高三复习不仅仅是“复习”,更是“学习和提高”。

高三学习的过程,是“学过”原理的深度理解,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此要尝试落实问题探究复习模式。

课堂探究复习模式的步骤:

第一步情景与问题真正的导入,从情景材料中发现问题,在探讨问题中展开学习;

导入步骤其实就进入了探究学习的第二步;

第一步第二步应该成为一个整体;

体现问题性与资料性。

第二步探究与分析探究过程从逻辑思路看,有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思维过程都可以是探究的过程。

“直接给出”是变相灌输方式。

“原理是怎么来的”?

这才是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演绎探究如,从气压带风带,推导出洋流分布规律,属于演绎思维。

从成因推导出事实现象规律,从抽象程度高的原理推导出抽象程度低的现象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演绎探究。

比如,影响蒸发的因素,可以从水汽蒸发凝聚的物理原理进行演绎推导。

归纳探究比如,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从洋流分布图,概况出洋流分布规律,属于归纳思维。

从事实现象资料中概况出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要素结构;

案例教学法等,都属于归纳探究。

对学习材料的要求,信息、资料、事实、现象丰富的学习素材,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来源可以是过去的各类试题中的信息材料,要充分运用。

第三步提升与概况通过上一步的学习,概况总结概念、原理、知识结构,需要尽可能“文字化”表达,这样才能深入精确。

(过程+结论)

第四步巩固与运用对上面步骤的素材、结论进行理解记忆(积累事实、掌握原理方法);

通过试题进行训练和运用(运用的过程,需要培训四项基本能力)。

鉴于探究复习模式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建议老师们根据学情教情根据复习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复习模式。

2.针对板块内容选对复习方法

(1)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

①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

②精讲精练,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2)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

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可抓住以下几点:

①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

②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

③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

④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3)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

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

3.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复习观念的更新,不走过去“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效率低”的老路。

①高考命题已经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复习内容就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复习方法也必须从“复习课”转向“复习活动”。

②复习活动包括:

教师讲解(讲中有启发、听中有思考),学生动脑(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演绎、总结概括),学生动手(绘图、列表、列关系式、结构式),学生动口(提问、答问、讨论、交流)以及阅读查询资料等。

复习活动不能等同于讲新课。

(2)重视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不要像学习新课一样搞机械重复。

①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②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③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④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⑤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⑥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殊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而不是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①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断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

②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二、二轮复习:

2021年3月——2021年4月

二轮复习侧重于专题脉络,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做题能力,通过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突破重难点知识,深入掌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解题能力的训练。

第二轮复习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轮复习过程以考纲为依据,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知识的横向梳理和综合,突出重点,把握主干,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轮复习采用专题复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二轮考试结束,采取多样化复习策略,将综合训练与区域综合及回扣提高结合进行。

二轮复习专题设计,采用知识专题与区域专题、习题专题相互结合的方式。

因为高考试题多数以区域的形式来呈现,考察的地理知识则是主干的东西。

复习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掌握,可以是区域,可以是学科知识也可以是讲评课中的微专题。

2.复习内容分专题进行。

具体如下:

(1)区域专题课

①区域特征回顾:

简单介绍或者学生自学相关区域概况,以了解区域背景内容(时间5分钟)。

②典型试题分析:

独立做三个左右的典型试题(最好是高考试题)。

题目可以有一点综合性,题目应该是以本区域为背景,涉及的内容要突出微专题暗线(微专题的选择需要兼顾复习安排和区域能够承担的考点内容)。

(时间15分钟)

③主题内容提升:

通过展示讨论典型试题,概括出微专题涉及的内容,通过回顾、总结并加以总结提升,实现主干内容的复习深化。

(时间10分钟)

④对应强化练习:

针对微专题内容,设计对应的练习。

题目可以是其他区域的,也可以是非区域性的,做题时候体现限时的要求。

(10分钟)

注意:

一个区域可以承担多个微专题;

强化训练部分的题目,要降低区域性。

区域承担的主题可能会比较多重复,这点需要合理安排。

(2)要素专题课

以某地理要素为主题,打乱教材顺序,对相关地理内容整合。

①自然地理类:

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

内容融汇必修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保护。

可大可小。

建议以学生自主构件知识体系为综合的基础。

选择微切口讲解与训练。

时间关系不易面面俱到。

②人文地理类:

以人文地理要素为主线。

内容融汇必修2、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保护。

建议以设计情景引入。

③方法类专题:

答题方法、审题思路等。

(3)讲评专题课

①考试情况简评:

内容包括考试时间、考试性质,成绩通报(总成绩,高分学生等),通过这个环节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活力。

②学生讨论试题: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试题并修改试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基本能够解决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

③核心题目分析:

对于试题中特别有代表性,或者学生暴露问题特别集中的内容,通过学生主动展示思路、补充讨论、教师点拨等环节,目的是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没有疑惑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④微专题提升:

针对考试暴露的知识性、能力性问题,尤其是区域专题难以涉及到的内容,设计成小专题复习。

通过知识拓展、典例分析等环节,突出这个问题,实现目标提升。

⑤对点试题补救:

针对核心题目以及微专题涉及到的内容,选择合适题目对点训练。

目的是查漏补缺。

微专题针对重点题目拓展;

微专题侧重区域难以承担的考点,与区域微专题分工协作完成系统的专题复习。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力求各个击破。

(3)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重图文转换能力

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从图表中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在复习中学生往往重“文”轻“图”,对文字只是机械记忆的多,对地理图表记忆、注意、理解的少。

复习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化,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三轮复习:

2021年5月

第三轮复习目的是查缺补漏、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提高应试能力。

这阶段不要搞题海战术,应该精选练题,做透高考试题,适当训练模拟题。

①用最简单的文字记住人文地理要点,举一反三弄懂自然地理重难点知识;

②以地图为媒介,把地理分布、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等放在地图上理解记忆,提高识记的有效性;

③理清解题思路,识记“答题模板”,更要跳出“模板”束缚;

④辨析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异同,达到准确理解与识记;

⑤清楚命题意图和出题陷阱,明确解题思路,会组织答题语言要点。

四、2020—2021学年度高三考试安排(拟定)

名称

时间

一轮过程检测(第一次)

2020年11月20—22日

一轮过程检测(第二次,期末考试)

2021年1月29—31日

一轮验收

2月26—28日

二轮验收

4月29日—5月1日

三轮验收

5月28—30日

搞好学生特长指导

1.高一高二继续组织“小博士”活动,助推实践力的养成。

借部分学校自主招生将地理竞赛成绩纳入的时机,广泛发动、继续组织参加地理“小博士”活动。

2.高三教学注意尖子生及艺体生两个层次学生的培养策略。

 

附:

2020年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三新一旧”的教学实际,结合《山东省2017级学生课程实施意见》以及省教科院姜建春老师的解读说明。

对2020年高考考点进行梳理如下(纯等级考试内容不再罗列):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必修1、必修2的相关等级考试内容以及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和选修4《环境保护》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

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

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第三部分区域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区域发展

某生态脆弱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3.地理信息技术

三S技术的应用。

第四部分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机理。

2.资源问题与资源利用、保护

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保护及其作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其他区域影响。

4.环境污染与防治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注:

环境保护的内容,从姜老师辅导报告看,是对课标以及各种版本教材的整合。

从2019年四月省黄岛培训会议上看,《环境保护》在新高考中的地位不会像原来的那种10分的选修题,而是作为必修内容来对待,因此在复习、训练中应该有所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