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1270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

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

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

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

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习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2

  写说课稿一定要有正确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

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力求体现“类比---探究-----归纳”的模式。

有计划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学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演示,总结因式分解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________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

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增强直观性;

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

由因式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问题1:

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

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

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

小颖用的什么法?

——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

为什么?

——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

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

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

错的原因在哪?

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

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

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这是我会提示学生: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

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练习,练习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个别题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补充一道习题,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因式分解法的理解。

同时也起到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板书如下: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

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

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

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

(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

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

中等成绩约是多少?

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

学生一一作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

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

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

(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

(20分钟)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4

  【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掌握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

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所以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

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

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

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

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

“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

“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

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________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5

  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

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班级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

教学中让班级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班级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班级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班级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班级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班级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班级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班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

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

让班级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班级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__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班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班级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班级学生理解、接受,让班级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但让班级学生"

学会"

还要让班级学生"

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班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班级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

"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班级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班级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班级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班级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1)

(2)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

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

能说出具体内容吗?

(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班级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班级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

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班级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

教师参与并指导,班级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班级学生耳熟能详。

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班级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班级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

(1)(3)(4)与第3题的

(2)

教师出示问题,班级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班级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班级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让班级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班级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班级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学习结果让班级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班级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乘法、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基础上,由图形的面积引出本节課的内容。

在前面一节学生已学过"

平方差公式"

而这一节課继续探索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不仅在整式乘法运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后分解因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二次函数等有关内容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a+b)2=a2+2ab+b2的几何背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________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推导公式(a±

b)2=a2±

2ab+b2和对公式的正确理解是本节課的教学重点,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是本节課教学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1.在知识掌握上,前面,学生已学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特别是已有推导平方差公式的基础,再推导完全平方公式不是很困难。

但是对于几何图形如何用代数来表示,从而表示图形的面积,学生会有一定困难,另外,在运用公式时,对公式中a、b的理解,对"

和"

差"

符号的区别也会有些障碍。

  2.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对数学课有一定的兴趣,爱发表见解,但是学生好动,注意力有时不集中,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图形的直观形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