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有什么风俗习惯鄂伦春族的来历习俗Word文件下载.docx
《鄂伦春族有什么风俗习惯鄂伦春族的来历习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伦春族有什么风俗习惯鄂伦春族的来历习俗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军阀统治时期,只是废除了八旗组织的内容,4路16佐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变动。
管辖系统上,其中3路划归黑龙江省督办公署管辖,l路划归海拉尔蒙古衙门管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鄂伦春族名义上分别置于伪黑龙江省和兴安北省管辖。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
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
1945年8月获得解放。
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
鄂伦春族的婚丧习俗
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
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
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
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
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此外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
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
在树林中找成对角的树,将其锯倒,在顶端搭上横木,铺上树枝,然后将棺材放到上面。
也有用绳索将棺材吊在横杆上的。
因患病或难产死去的人一般实行火葬。
对于溺水而亡的人实行水葬,将棺材推入河中,任其漂走。
土葬是后因受汉族影响后才出现的葬法,大致与汉族的葬法相同。
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
人死或按照头北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
亲友在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
棺材中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
如是男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
棺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被阳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
在过去,还保留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
鄂伦春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鄂伦春族的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
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
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
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鄂伦春族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
冬天在太阳未出前用餐,餐后出猎;
夏天则早晨先出猎,猎归以后再用早餐。
有时也在猎区过夜。
早晚两餐;
均由妇女在家司厨。
两餐主食以瘦肉为主。
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如用大米或小米煮成的苏米逊(稀饭)、老夸太(粘粥)和干饭;
用面粉制作的高鲁布达(面片)、卡布沙嫩(油饼),面包饺子也很常见,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
大兴安岭特产的飞龙(松鸡)肉质鲜嫩,最为驰名。
兽肉时将带有骨节的肉块煮于锅中,半熟后即捞出,每人用刀割取蘸盐水而食,尤喜食带血筋的肉,认为带血筋的兽肉鲜嫩可口,富有营养,并有增强视力、消除疲劳等食疗作用。
在食用狍子肉时,喜欢将煮过的肉及其肝脑切碎拌和,然后加拌野猪油和野葱花而食。
鄂伦春族也习惯于将各种兽肉精细加工或炒、或炸,制成各种野咻佳肴。
用肉加蔬菜制作各种炒菜也日渐普遍。
鄂伦春族保存猎物,大都用晒干的方法,特别是在夏天,鄂伦春族猎人多把兽肉切成小条,晒成半干,然后切成小块,放在用蒿子杆编成的帘子上,下面烧木炭,用烟熏,可保持肉久存不变。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多,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
在严冬出猎之前,鄂伦春猎人常常喝一碗熊油以增强御寒能力。
过去,在饮食上,民间有许多禁忌。
如:
在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意思是告诉山里的熊是乌鸦在吃熊肉。
夫妻之间一方死后,另一方三年之内不能吃兽头和内脏。
有的地方还禁止妇女吃熊肉,产期妇女不准吃兽头和兽心脏等。
如今这些禁忌均已改变。
鄂伦春族的节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鄂伦春族人民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害,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
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过去住仙人柱(鄂伦春语,意为挡太阳光的房子,是一种原始的住屋)时,若有男客到,一般都要把客人让到正对门口的位置,女客则让到左右两侧的位置。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
拜火神: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春节:
是鄂伦春族的传统重大节日。
在一个月之前就准备好过年的肉食米面等。
在外狩猎和出门办事的人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
除夕,太阳一落山,每家每户,门前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红火、美满。
吃团圆饭前,老人打开各种神龛,带领全家人上供、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安康。
过后,还要到十字路口为故去的人烧纸磕头。
这一切仪式完成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鄂伦春人还有守岁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精神饱满。
抹黑日:
正月十六这天,鄂伦春人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
这天,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
抹脸时子女不能给父亲抹,大伯子与弟媳之间不能相互涂抹之外,其他人之间可以随便,但在给长辈抹脸之前先要叩头。
这种习惯至今仍保留,但以演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游戏。
端午节:
鄂伦春人也过端午节,每逢端午节的清晨,成群结队的鄂伦春人会到林子里采颉带着露水的艾蒿、野花、桦树枝等,或挂或放在自家的门窗上,他们认为花草上的露水可以治病、驱邪。
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
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导致鄂伦春人多神崇拜。
鄂伦春人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树木,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都存在着神灵。
出猎时每遇到古树、高崖、洞窟都以为是山神白那恰的栖地不敢喧哗,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丰收。
鄂伦春敬畏熊,称熊为雅亚(祖父),太贴(祖母)或阿玛哈(舅舅),不直呼其名。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
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
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
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
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
维吾尔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瑶族
朝鲜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纳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锡伯族
柯尔克孜族
达斡尔族
景颇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温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诺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罗斯族
裕固族
乌兹别克族
门巴族
鄂伦春族
独龙族
塔塔尔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