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05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docx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

(一):

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专业自评报告[1]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撰写:

高万红、李艳华、丁玉敏、董欣梅统稿:

钱宁、李艳华

2010年7月9日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评估自评表社会工作专业评估自评情况说明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是1992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建立,1993年正式招生。

至今已招收17届本科生,毕业14届学生。

在校、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8年的建设,本专业已经基本形成了教学体系完整、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专业素质较高、具有较为突出的专业特色的重要专业。

形成了本科、硕士(社会学下的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方向)、博士(依托民族社会学招收社会政策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方向博士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有专业教师11人,在读学生人数本科118人,硕士研究生37人,博士研究生5人。

1.专业定位

1.1专业目标与建设规划1.1.1专业定位

本专业以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能解决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解决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特殊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目标,培养具备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的组织、实施、管理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对社会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际问题和政策与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开展实际服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所培养的人才应适应西部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教学与研究、社会行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务工作。

1.1.2专业特色

发挥重点综合大学学科优势,针对本地区城市与乡村、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服务需求开展专业建设,在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区别于其它院校的特色与优势。

经过10多年的专业建设,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即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理论研究的为先导,以农村社会工作、城市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社会工作(包括农民工、吸毒人群、艾滋病孤儿、

精神病患者、流动人口和流浪儿童等)为特色、注重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的课程教学体系。

其中,以12个不同类型的教学实习和研究基地为平台,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教学,建立了本专业独特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制度,使整个教学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专业发展方面,形成了以社会福利理论研究、农村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戒毒防艾社会工作、流浪儿童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等具有地方性和现实性特色的服务与研究领域,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这些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大量转化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专业建设。

2006年社会工作专业获云南大学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资助,2010年

“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立项。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形成了本、硕、博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于2006年取得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取得民族社会学(学校自主设置,社会政策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方向)博士学位授权。

1.1.3专业发展规划

自2005年以来,本专业就在学校关于制定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的要求下,制定了近、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争取得到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支持,使专业建设在5-8年的时间内取得重要成果。

主要指标是到2010年,专任教师达到12人,

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研究生,2012年专任教师14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研究生;出版专业教材10种以上,其中,到2010年,编写(含参编)教材

6部;2012年建设符合专业实习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10个,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2009年,已建成具有专业水准的实习基地5个,基本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基地7个,实习基地总数达到12个;建成了功能较全、设备较先进的专业实验室2个,总投资60万元。

与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本专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在十二五期间,本专业在继续改革和完善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基础上,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优化,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6人,有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80%,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

出版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5部,学术专著4部。

重点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

(二):

华科社会学专业评估自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评估

自评报告

院系名称:

社会学系专业名称:

社会学专业负责人:

雷洪

二○一四年五月十五日目 录

一、专业建设规划与措施

(一)专业建设目标

(二)思路与措施【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结构情况

(二)教师授课情况

(三)教学和科研水平三、专业基础性条件

(一)学科排名

(二)实验室建设情况

(三)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四、教学计划与教学基本建设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实践教学

五、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

(一)教学运行

(二)质量监控体系六、人才培养质量

(一)协议就业率、免研率、录取率、出国率

(二)学生科学研究训练与学科竞赛

(三)社会声誉

七、专业特色与优势

(一)探索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构建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机制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一、专业建设规划与措施

(一)专业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本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为基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社会学专业知识与素质,娴熟的社会调查研究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实际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服务与综合管理的人才。

2.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比较全面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与研究方法,同时具备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基本素质的适应型人才。

系统学习和掌握社会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与社会调查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社会学理论与调查研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基本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

师资队伍达到20人左右,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

建立社会学专业模块型培养计划,争取湖北省教改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视频公开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平台等1-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

师、视频公开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平台、责任教授等3-4项,力争本专业进入全国社会学专业前8名。

(二)思路与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

每年引进社会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以上学位教师2-3名,到

2015年,专业教师达到20人左右。

其中博士以上学位18人以上。

2.教师进修和培训。

选送3-5名教师到美国、香港、英国、法国等国家进修或者考察

社会学专业教育发展,选送5-8名教师参加各类社会学理论或者方法的高级培训。

3.完善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在吸收国内外知名大学社会学专

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修改和制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模块型培养计划。

4.社会学教学改革与专业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申报校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题,组织社会学专业教师编写社会学专业高水平专业教材2-3本。

5.强化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

建立社会学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综合实验室,制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相关实施条例,努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6.积极参与全国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力争成为全国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7.强化对社会学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措施。

采取措施提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参与社会调查研究、管理和服务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的机会与作用。

8.加强社会学专业办学经费投入。

力争在今后五年本专业教学经费投入达到每年15

万元。

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结构情况

1.本科生授课师资结构

社会学专业现有教师17人。

其中教授5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5人,华中学者特聘岗教授1人,华中学者晨星岗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才1人,教育部百篇优秀论文获得者1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研究生学历16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社会学专业背景13人,其他专业背景4人;55岁以上

4人,40-55岁7人,30-40岁以上4人,25-30岁以上2人。

2.师生比结构

2011年:

本科生人数50人,教师12人,师生比1:

4;

2012年:

本科生人数43人,教师14人,师生比1:

3;

2013年:

本科生人数28人,教师17人,师生比1:

2;

3.专业负责人、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专业负责人雷洪教授,从事社会学教学、研究30余年,是国内较早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知名学者,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全国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评议组成员、湖北省社会学会会长。

整个教学团队包括在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等领域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教授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

(二)教师授课情况

2011年、2012年、2013年,教授、副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比例均为100%;

(三)教学和科研水平

1.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情况

教学督导组评价:

优秀课堂率为35%,良好课堂率占60%,一般课堂率为5%;

学生评价:

80%的课堂在85分以上,20%的课堂在75分以上。

青年教师课堂的学生评价逐年提高。

2.教学改革与研究情况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校级教学质量奖3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3人次。

3.科研项目、论著与获奖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项,一般规划项目4项,湖北省社科项目4项,其他科研项目20余项。

出版著作10部,教材

3部,译著1部,发表cssci以上论文270余篇,其中a、b类论文10余篇。

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1项,湖北省社科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5项。

三、专业基础性条件

社会工作专业自评报告(三):

2016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工作报告一、实习收获

1、理论收获

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也应用了许多专业的理论知识。

我们所从事的实务工作采取的是一种折中主义方法,而非一种专业的理论与技巧,其融合了所有的理论知识与技术。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学习者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做出反应,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找范文就来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