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003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docx

第一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

第一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

第三章"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智慧

第一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

  现中国人自然观的最好例证莫过于中国园林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魏晋时代,就产生了山水诗,表达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一种特别亲切、特别敏锐的感受能力。

中国又是画的国度,隋唐时,独立的山水画也已出现。

中国又是一个园林的国度,在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园林的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如道路、室内布置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环境。

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园林的精神性品格更加突出,要求艺术家更多更高的才思。

  中国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如欧洲或伊斯兰园林比较,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1,重视自然美。

中国园林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加工和改造,都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则,仿佛造化天然所成,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感情。

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过于人工化的规整格局,而是效法乡野与自然山水密切融合的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有着充分的交融。

  2,追求曲折多变。

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必然也追求多变的自由式构图。

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存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不是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其惨淡经营,甚至比之规整式的构图需要更多的才思。

它和西方那种“强迫自然接受均称的法则”的造园理论所强调的对称的格局、笔直的道路、规则的花坛和水池、有如地毯图案般的草地和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是截然不同的体系。

  3,崇尚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家们创造的美丽环境,不仅只停留在形式美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意图通过这外现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所以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

创作时应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意境。

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最终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而定。

意境主要通过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来引出,同时也借助于联想寓意,匾额楹联的点题手法,使主题得以点示,意境更加深化。

  中国园林早在先秦就已发轫,秦汉和隋唐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唐宋以文人园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发展。

园林到明清进入总结阶段,清代的成就更值得注意,是中国建筑第三次发展高潮的重要组成,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代的留存。

皇家园林现存者都在北京附近,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集中,是中国园林的两大流派。

一 江南私家园林

  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全园。

  3,较大之园有几个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

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

在水池西北、西南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

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

(图3-1-1)苏州拙政园鸟瞰(杨鸿勋绘)

  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

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

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

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

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

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

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

水池里的荷风四面亭在二桥一堤相汇的交点上,不但是环顾四望景色的佳处,也是周围各景点近观的对象和远观的衬托,和园林中的多处建筑一样,既能得景又复成景。

它和东岛上的北山亭体量都很小,是为了衬托山势。

西岛山体较大,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是远香堂的主要对景,所以体量也较大。

二岛南岸以石为主,石矶低临水面,组合丰富;北岸以土为主,植苇树柳,有村郊野趣。

水东有梧竹幽居亭,由此西望,透过水池亭阁,树梢上可遥见远处的苏州报恩寺塔,将塔景引入园内,称为“借景”(图3-1-1)。

(图3-1-2)苏州网师园鸟瞰(《苏州古典园林》)

  园西部自别有洞天半亭进,也有曲水回抱。

水南一座大厅分两北二厅,北厅宜于夏秋,可隔水观看假山上的小亭与谁同坐轩;南厅宜于冬春,面对小院中的山茶。

西园东部的水面折成南北长形,二端分置一亭一楼,互成对景。

此水东岸紧接中园西墙,在此置南北向跨水折廊,下承石墩,水面探入廊下,感到幽曲无尽。

廊平面随墙而行微有曲折,竖向也自然起伏。

廊、墙之间更空出一角小院,有几点怪石,数竿细竹,一枝芭蕉,映衬在白粉墙上,似竹石小品立轴,显出无尽的画意。

  园东部是近年重新设计的,适应游人众多的要求,比较疏阔,已不完全是原状。

  苏州网师园现存园貌大半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布局精妙,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上乘之作。

园东邻园主住宅,主要园门开在东南角(图3-1-2)。

  入门西行为一短廊,西接一厅,厅的南、西两面是小院,幽曲深闭,厅北为假山,挡住北向视线,只有从厅西折廊迤逦向北,通至轻灵小巧的濯缨水阁,才顿觉开朗,水光潋滟,池亭争辉。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与拙政园入口的处理原则一样,向为中国园林所擅长。

(图3-1-3)网师园射鸭水阁

  水池居中,基本方形,岸石低临,进退曲折,石下水面向内伸进,仿佛波浪冲蚀的意象。

临水建筑也尽量低近水面,在池的东南、西北二角伸出溪湾。

这些处理,都开扩了景境。

由濯缨水阁傍园西墙北行,有廊渐高,登至月到风来亭,有登高一览的效果。

亭北通向一苍松翠柏怪石嶙峋之区,体量较大的看松读画轩北离水岸,隐在松柏之后。

轩东的集虚斋为楼,也远离水池。

斋南有一段空廊。

廊折南再接一座附在宅院西墙上称为射鸭水阁的半亭,与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品字相望,组成沿池三角形观景点,互相得景成景。

此园附有西院,很小,内有书房。

从通向西院的门洞回望射鸭水阁的画面十分美丽,以门洞作框,称做“框景”。

苏州园林非常注意框景效果,几乎从每个门洞和敞窗中望出去,都会遇到逗人的景观。

射鸭水阁朝向前方的屋顶三角形立面和住宅山墙的关系处理极好:

不能再向南移,以免两个屋顶山尖正对;也不能再向北去,免得两座屋顶的北坡线相混。

半亭冲破了庞大山墙的板滞,南面堆起一丛山石,种植小树疏竹,仿佛是一幅风物小画,作为背景的宅院白墙仿佛成了画纸。

墙上开了两方假漏窗,漏窗上横列一条披檐,平衡了画面构图,又进一步破除了宅院西墙的呆笨感(图3-1-3)。

  从以上二例,我们已可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精巧细腻的造型手法。

二 华北皇家园林

  与私家园林比较,皇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都很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以更重视选址,手法近于写实。

  2,景区范围更大,景点更多,景观也更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几乎都附有宫殿,常布置在园林主要入口处,用于听政,园内还有居住用的殿堂。

  4,风格侧重于富丽华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

造型也比较凝重平实,是华北地方风格的体现,与江南轻灵秀美的作风不同。

(图3-1-4)颐和园总平面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建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19与20世纪之交两次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略者破坏又两次重修,仍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

颐和园主体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山居北,横向,高60米;湖居南,呈北宽南窄的三角形。

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图3-1-4)。

  主要园门东宫门在昆明湖东北角,正当湖、山交接处。

入门即宫殿区,臣属可就近觐见,不必深入园内。

宫殿仍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之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

它是园林里的宫殿,格调要与全园协调。

(图3-1-5)颐和园前湖(楼庆西摄)

  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遮掩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

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

这种扬抑手法,我们在私家园林已经见过了(图3-1-5)。

  万寿山体形比较缺少变化,在山的南坡耸起体量高大的佛香阁,与阁北山顶上的琉璃阁一起,丰富了山的轮廓。

阁下有高台座,不在山巅而在南坡山腹,一方面强调了它和昆明湖的密切联系,更主要是显示了它与山的亲和关系。

以人工补足自然,二者就是这样交融相亲的。

体量较大、体形宽厚的楼阁,是范围广大的全园构图中心。

在阁下山脚与湖岸之间,建造了东西长达700米世界最长的长廊,把山麓的众多小建筑统束起来。

长廊在靠近佛香阁组群轴线处向内弯转,与凸出的岸线一起,围成一座广场(图3-1-6)。

(图3-1-4)北京颐和园(楼庆西摄)

  由佛香阁大台座南眺,可尽览湖区景色,对面龙王庙岛是建园初东扩湖面时特意留出的。

岛上树木葱茏,楼亭隐现,与佛香阁遥相对望。

这种手法称为“对景”。

岛东连十七孔桥,石砌,与岛相比体量稍大。

  长廊西端水中有一石舫,为石建西洋巴洛克样式。

此类风格在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更多,由在宫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

  颐和园前山前湖区性格开朗宏阔,真山真水,大笔触,大场面,大境界,建筑施以华丽彩画。

其中佛香阁建筑群用黄琉璃瓦顶,风格浓丽富贵。

  在昆明湖西部筑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性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

(图3-1-7)承德避暑山庄图(《承德古建筑》)

  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

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性格幽曲窈窕。

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味。

  从颐和园我们可以体会到皇家园林的基本观念,仍是“有若自然”,具体手法学习私家园林,只是更注意分划景区,使性格各异,以丰富整体感受。

  避暑山庄在河北承德市北,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03~1790),是皇帝每年夏天避暑的地方。

全园据地形可分为四大景区:

山峦区最大,在园内西部;湖泊区和平原区各在园东部南、北;宫殿区占地甚少,在南部山、湖二区之间(图3-1-7)。

  宫殿依前朝后寝方式布局,是皇帝理政和居住之所,形体朴素,色彩淡雅。

  湖泊区是园林主要景点所在,在大小水面中有许多岛屿,以堤、桥相连,岸线逶迤多变,步移景异,富有江南水乡情趣。

建筑布置在岛上或岸侧,依据地形,采各自成组方式,如烟雨楼、金山等。

总体则是分散式布局。

  平原区富塞北草原风光,有大片草地和林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