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9984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鞍区病变的CT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号、囊性、实性、流空、钙化等

辨别诊断

三、垂体影像解剖学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颅颊囊的向上移行。

神经垂体来源于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整合,其间可有中间部。

腺垂体正常呈长带状,上缘形态取决于鞍隔孔的大小,正常高度<

8mm,青春期结节部可增生。

神经垂体分正中隆起、垂体柄和垂体后叶。

垂体柄径线<

4mm。

垂体后叶正常呈新月形或结节状高信号,可发生偏位。

正常垂体的高度:

矢状位和冠位都可测量。

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按照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6,8,10,12(mm)原则”:

6mm:

婴儿和儿童

8mm:

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

10mm:

哺乳期妇女

12mm:

孕后期和产后妇女

垂体的血供

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

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双侧叶

正常垂体的CT强化特点:

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双侧叶

四、鞍区解剖与常见病

1、垂体腺:

蝶鞍内,双侧对称

垂体腺瘤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2、垂体柄:

上粗下细

生殖细胞瘤

嗜酸性肉芽肿

转移性肿瘤

淋巴瘤

3、 视交叉:

一字形

胶质瘤

脱髓鞘

水肿

4、下丘脑:

三脑室外侧壁和下壁

错构瘤

5、颈动脉:

海绵窦侧壁通过,流空

动脉瘤

闭锁或闭塞

发育异样

6、海绵窦:

静脉复合体,外侧壁颅N

神经鞘瘤

感染性病变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动静脉瘘

7、脑膜:

覆盖海绵窦,上外侧较内下侧厚

脑膜瘤

感染性病变:

TB

非感染性病变:

结节病

8、蝶窦/颅底骨:

蝶窦含气、粘膜及骨壁

蝶窦粘膜来源的癌:

鳞癌、粘液囊腺癌

骨、软骨来源肿瘤:

软骨瘤、软骨血瘤

感染性疾病:

细菌或霉菌

五、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1、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临床表现有不同-垂体瘤发病的四类人:

“美、丑、阳萎及失明”。

功能性腺瘤常引发内分泌改变,常见为:

泌乳素腺瘤--“美化瘤”:

闭经-溢乳。

生长激素腺瘤、ACTH腺瘤--“丑化瘤”:

 肢端肥大、巨人症、柯兴综合症。

性激素腺瘤--阳萎。

垂体无功能腺瘤--视力障碍(失明)。

8-27%的垂体瘤不引发症状,不发病,常为偶然发现。

垂体瘤大小区分:

  微腺瘤:

直径≤l0mm

  小腺瘤:

20mm≥直径﹥l0mm

  大腺瘤:

50mm≥直径﹥20mm

  庞大腺瘤:

﹥50mm。

内分泌评价

内分泌检查对判断肿瘤的激素分泌重要。

可对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起定性诊断。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对肿瘤定位。

常常利用的内分泌指标:

PRL

正常:

<

25ng/ml

肿瘤的可能性不大:

25-75ng/ml

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

75ng/ml

肯定肿瘤:

200ng/ml

症状评价

闭经-溢乳1年:

84%可能有肿瘤。

闭经:

25%可能有肿瘤。

溢乳:

14%可能有肿瘤。

月经紊乱:

肿瘤的可能性较小。

常结合内分泌检查来评价症状学改变。

PRL增高的药物性原因:

消化道药物、镇定药物、降压药物等。

2、神经垂体病变常见症状-尿崩症

源于ADH分泌过少,肾曲小管排钠利尿。

病因:

下丘脑、垂体柄或垂体病变等。

临床应区分肾性尿崩症和中枢性尿崩症。

MRI对尿崩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六、鞍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辨别诊断

垂体病变

垂体肿瘤

空蝶鞍

垂体囊肿

Rathke裂囊肿

垂体术后改变

神经垂体病变

需辨别诊断病变

鞍结节脑膜瘤

鞍上星形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

鞍区转移性肿瘤

垂体瘤病理:

垂体肿瘤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常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坏死、囊变,偶可钙化。

肿瘤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人鞍上池,向下可侵入蝶窦,向双侧可侵人海绵窦。

垂体瘤的CT表现:

1)蝶鞍扩大。

2)直接征象:

鞍内肿块,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平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

3)间接征象:

垂体高度≥8mm;

垂体上缘隆突;

垂体柄偏移;

鞍底下陷。

MRI表现:

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CT。

1)平扫: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2)动态增强:

呈缓慢低于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

为渐进型强化曲线。

垂体微腺瘤多呈低于正常垂体强化的结节,但也有血供丰硕的富血供微腺瘤。

生长激素腺瘤有更明显的侵袭性生长特性,常累及海绵窦,常不能完整切除肿瘤,需要作进一步的医治和更多的术后评价。

ACTH腺瘤(柯兴综合症):

肿瘤小或不能显示,多位于中间部。

垂体生理性增生多见于青春期和女性怀胎、哺乳期,中间叶为Rathke’s囊残余,不强化。

应与垂体瘤辨别。

2、空蝶鞍

空蝶鞍是指垂体窝内CT不能显示垂体组织,MRI垂体明显受压变扁,呈薄纸样位于垂体窝周围;

部份性空蝶鞍垂体窝内垂体高度明显缩小,小于4mm。

空蝶鞍与年龄有关,可引发空蝶鞍综合症,主如果垂体功能消退的表现。

可能的机理:

鞍隔孔生理缺点-过大,鞍上脑脊液搏动使鞍上池脑脊液从扩大的鞍隔孔下疝,压迫垂体至萎缩、变薄。

垂体功能消退:

垂体高度可表现为降低或空蝶鞍改变。

3、垂体囊肿

垂体囊肿为垂体少见病变,以垂体及临近结构压迫产生症状。

CT、MRI表现:

1)垂体窝内的液体密度或信号。

2)有囊壁结构,液体局限化。

3)占位效应。

女,37岁,视力下降2月,MRI发现垂体区囊性占位,手术为垂体囊肿。

术后视交叉下移。

垂体囊肿:

垂体区为囊性液体信号,多不能区分正常垂体组织。

4、Rathke裂囊肿

Rathke囊肿是胚胎Rathke囊的上皮残余,囊壁有分泌功能,液体增多形成囊肿。

囊液可为浆液性或粘液性。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部位:

鞍上鞍内均存在(75%),鞍内(20-25%),仅在鞍上(<

5%),典型部位在垂体前后叶间。

1)垂体前后叶间的囊性病变。

2)囊肿信号与囊液的性质有关。

3)增强后无强化。

Rathke裂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间,信号与囊液的性质有关,对前后叶及临近结构产生压迫。

5、垂体术后改变

垂体术后改变与手术的方式、术后的时间有关,熟悉垂体瘤术后正常转变,有助于区分手术并发症,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

垂体瘤手术方式:

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和经额垂体瘤切除术。

垂体瘤术后正常转变:

垂体内密度或信号改变与渗血、积气、充填物等有关。

经额手术同开颅手术后的改变。

手术并发症:

近期-垂体之外结构损伤,颅内血肿,感染、脑脊液鼻漏等,远期-可出现视交下疝等。

MRI增强有助于区分肿瘤的残余或复发。

女,42岁,垂体瘤术后视力下降,复查MRI:

视交叉下疝,蝶窦为填充物的混杂信号。

6、神经垂体病变

神经垂体病变较少,其中中枢性尿崩症是常引发垂体后叶MRI改变的主要病因。

中枢性尿崩症是垂体后叶ADH分泌异样。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尿崩症,MRI的价值在于明确中枢性尿崩症,区分尿崩症的原因。

中枢性尿崩症MRI表现:

1)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呈低信号。

2)可出现异位垂体后叶高信号。

3)垂体柄中断。

4)下丘脑区病变。

垂体后叶的偏位,为正常发育变异,不要误为肿瘤。

尿崩症-正中隆起星形细胞瘤,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后叶呈较低信号。

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为低信号。

下丘脑垂体区未见肿瘤性病变。

男,42岁,性欲下降半年,尿崩症1月,外院MRI显示垂体柄及正中隆起增大,明显强化,考虑炎症,经激素医治后半年,病灶明显吸收。

7、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起源于胚胎时期的Rathke囊的残余鳞状上皮。

有两个发病顶峰:

8-12岁及40-60岁。

临床主要表现头痛伴视力障碍、中枢性尿崩症。

病理为鞍区的囊实性肿块,囊内有胆固醇结晶、角蛋白脱屑及正铁血红蛋白。

常发生于鞍上,向鞍内生长,压迫临近结构。

混杂密度或信号囊实性肿块为其影像学特征,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50%有钙化。

5-10%可发生于鞍内。

8、其它鞍区肿瘤

鞍结节脑膜瘤为鞍上脑膜肿瘤,可向鞍内生长,类似垂体瘤。

鞍区转移瘤表现为鞍上下的软组织肿块人,需与垂体瘤辨别。

鞍旁肿瘤(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等)类似垂体瘤向海绵窦的侵犯。

鞍结节脑膜瘤是鞍上肿瘤,通过鞍隔孔向鞍内生长,正常垂体受压。

具有脑膜瘤的所有特征。

鞍区转移性肿瘤,较少见(1%),鞍上下同时存在,垂体破坏性改变,其它区域常归并转移病灶。

男,52岁,头痛1年多,MRI发现右边鞍旁肿瘤,手术为海绵状血管瘤

五、鞍区肿瘤的诊断和辨别诊断

鞍内肿瘤

垂体微腺瘤:

成人多见,儿童少见。

Rathke裂囊肿较常见。

颅咽管瘤为鞍内不常见肿瘤(5-10%)。

转移瘤:

不常见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脑膜瘤:

罕有。

鞍上肿瘤

垂体大腺瘤:

最多见。

脑膜瘤、颅咽管瘤、星形细胞瘤(下丘脑及视交叉)

及动脉瘤:

常见。

前五类肿瘤占鞍上肿瘤的95%。

生殖细胞瘤和畸胎瘤、转移瘤、囊肿性病变:

不常见。

鞍旁区肿瘤

主要发生于蝶骨和海绵窦。

单侧常见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

双侧同时累及常见的肿瘤为垂体腺瘤(侵袭性),脑膜瘤,转移瘤;

不常见淋巴瘤。

小结

垂体病变的发生与其解剖有明显关系。

垂体病变的症状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垂体瘤好发于四类人。

不同垂体病变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