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立项+匿名申请+评审书Word下载.docx
《初中课题立项+匿名申请+评审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题立项+匿名申请+评审书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含终身教育、社会教育);
D.其它
研究类别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
C│综合研究。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其他研究。
最后学历与学位按最后获得的学历与学位填写。
申请人所在单位属性限报1项,并在选定栏目内划“√”。
最终研究成果A.专著B.译著C.研究论文D.研究总报告(必含)E.工具书F.电脑软件G.其他
六、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可自行加页。
若有其他不明问题,请与×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咨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地址:
市×
区联合路119号,邮编:
一、基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应用EEPO有效教育理论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研究类型
B应用研究
预计完成时间
2016年3月31日
负责人基本情况
研究专长
MS-EEPO
专业技术职务
中学高级
年龄
50
行政职务
校长
最后学历
大学
最后学位
学士
工作单位性质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区市县科研机构
(教师进修学校)
初中
√
小学
幼儿园
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育行政部门
其他教育
机构
主
要
参
加
者
序号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学历
学位
工作单位
1
1972.6
数学
本科
2
1970.11
3
1974.1
物理
4
1978.11
语文
5
1979.4
中学一级
6
1987.3
中文
研究生
硕士
7
1977.7
8
1979.7
英语
9
1987.2
信息技术
10
1972.1
11
1986.6
地理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
MS-EEPO管窥
著作
2013年12月
有效课堂研究
论文
国家级刊物
2012年12月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承担的重要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以校为本构建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
省级课题
2012.7
东北三省
完成
四、研究阶段及预期成果
阶段性预期成果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2014.4-2014.7
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报告
2014.8-2014.10
文献综述
2014.8-2015.8
有效教育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
2014.8-2015.12
实施有效教育的体会及典型教学案例
论文与教学设计
符合学校实际、科目实际的有效教育方式、方法
2016.1-2016.2
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教育案例
文集
2016.3
有效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最终研究成果(必含课题研究总报告)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2015.12
2015.12
研究总报告
五、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的界定、省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以内,可加页)
一、本课题的界定
EEPO:
是EffectiveEducationinParticipatoryOrganizations的简称,意思是“效率优先,过程优化”,其核心是“有效教育”思想。
有效教育:
融合东方教育擅长的知识性和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性,有其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采用一系列新课型方式,充分运用“听、看、讲、想、做、动、静”七大要素,为学生构建起开放的学习环境,采取多元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完善构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教学方式:
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指有效教育的各种课型方式,包括要素组合式、平台互动式、哲学方式、三元方式、二值体验式等。
学习方式:
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包括5项基础、5种防范、5个速度、5个量化指标、5个关注、5个控制、5个排序、5项思维等。
转变: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课堂,存在诸多弊病,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把“知识性、个性、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省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一)以往的五种基本教学方式
1、近代以前的“典型结构”:
“讲—听—读—记—练”。
2、夸美纽斯结构:
“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3、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教学”: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二战后教学模式:
经典性教学结构(案例教学等)和开放式教学模式(愉快情景方式)。
5、“底朝天”的典型结构: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
(二)第六种基本教学方式——有效教育
有效教育把“知识性、个性、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
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看,“三性合一”的有效教育,其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可操作性和实际功效都超过了以往的五种基本教学方式,按照基本教学方式的排序,简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
有效教育的五大板块:
1、课型方式:
要素组合式、平台互动式、哲学方式、三元方式、二值体验式。
2、学习方式:
5项基础、5种防范、5个速度、5个量化指标、5个关注、5个控制、5个排序、5项思维等。
3、评价方式:
经典性评价、单要素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4、备课方式:
图文备课式、板块结构式。
5、管理方式:
单元组管理、E-S管理、逻辑框架管理。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合作精神的产生
有效教育认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单元组,不同于时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形式包括编码分组、空间分组等;
有共同的目标,有标识,有口号;
有明确的分工,如组长、发言人、声控员、计时员等。
单元组内要做到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和亲和力。
分组和收组迅速,通常在3秒之内完成。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任务,组员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要关注其他组员的感受,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落到了实处。
(二)知识性的落实
课堂上有效利用各种板卡,可以做到防空讲,强化知识性。
板卡不同于平时所用的练习本,板卡方便学生之间交互、传看、展示和评价,能增加对知识的强化次数。
(三)个性的产生
单元组内成员在分工时就考虑到了每个人个性的差异,完成任务的过程更是促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
完成任务时通常要进行表达展示,教师只是引导者,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
(四)创造性的产生
学生利用板卡或单元组采用相应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时,课堂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四、研究目标
在认真学习领会EEPO有效教育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行动研究,达成如下目标:
1、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促进教育观念更新,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2、研究制定出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有效教学操作方法,并验证其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推广性,丰富和完善有效教育的方法体系。
五、研究内容
1、基于EEPO有效教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备课模式
2、基于EEPO有效教育模式构建课堂教学组织立体结构的实践研究
3、基于EEPO有效教育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4、基于EEPO有效教育模式构建自主反馈的教学评价内容与策略
5、基于有效教育环境下的高效能校本研修策略的实践研究
6、基于EEPO有效教育的作业内容与形式的实践研究
7、基于MS-EEPO有效教育哲学方式课型中的思维拓展实践研究
8、有效应用平台互动式课型解决初中语文课的“三高”问题。
六、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运用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创设丰富、生动、直观、有效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单元组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作为引导者,适当点拨,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现超越发展。
(二)拟创新之处
1、有效教育的首创性
有效教育作为第六种基本教学方式,属于最新的教学方式,符合课改精神,是课改的必然产物,并将随着实践更加完善。
2、有效教育的实用性
各种课型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可以任意组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边缘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效教育的可操作性
有相对应的方法体系,创造出了一整套“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易学易操作。
七、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基本思路
1、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并且通过以下实施方案
①影响有效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②各科目如何运用有效教育的各种课型方式
③每种课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④课题实施的时间和阶段性成果
⑤具体的实施计划和人员分工
2、有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①各科有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并进行反思,发现问题
②对实施方案进行不断的调整
3、有效教育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①制定评价标准
②梳理影响效果的因素
③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推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孟照彬教授和广西、云南等有效教育实验区所出著作、文章等,进一步了解有效教育思想内涵,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观察法、访谈法:
通过观察学校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有效教育模式的运用情况,以及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师生对于运用有效教育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认识,从而找到问题。
3、行动研究法:
各科目教师应用有效教育模式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边实践,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技术路线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2014.4—2014.7)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制定调查问卷和访问大纲,进行预测后适当修改并正式进行测试,分析影响因素;
4.形成研究团队后,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学习讨论;
5.撰写开题报告,筹备论证会。
第二阶段:
(2014.9—2016.1)实施阶段
1.制定相关研究计划
①获取相关的实验前数据
②成立实验监管机构
2.进行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形成原始数据并分析;
3.根据方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教育的实验研究,并记录相关数据;
4.撰写中期报告,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对整个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5.根据调整后的方案继续实施,不断排除无关影响因素,保证整个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6.总结后半阶段的实施成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阶段:
(2016.2—2016.4)总结阶段
1.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并进行分类;
2.发表论文,发表分析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
3.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会,进行结题工作的准备;
4.申请课题,成果上报。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研究时间、研究经费、研究技术设备、所在单位所提供的条件等)。
(限1500字内,可加页)
一、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孟照彬教授提出的EEPO有效教育直指我国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信息存储单元固化,一味单向灌输、效率低下等痼疾,运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全方位挖掘学生智力潜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面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教育策略。
与传统教育理论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方法体系,创造了一整套“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学生整体素质较低,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校利用×
教育文化体育局引入有效教育这一有利契机,确立了“全员参与,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
校长带头钻研有效教育理论,开办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质量管理与信息资源处研究制定了团队备课、团队看课、团队评课等制度,做到了人人都上有效教育模式课。
我校多名教师多次在×
区内和×
市EEPO有效教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展示风采,特别是三位教师在2012年EEPO有效教育全国校区观摩活动中崭露头角,得到有效教育创始人孟照彬教授和全国各地同行们的赞扬。
平时扎实训练学生学习方式,探索应用多种课型方式。
教育改革显实效,学生素质大提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校2013届学生中考加试学科A等率大幅度提升,均超过60%;
中考全面告捷,50%以上的同学公费升入高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实践有效教育的过程中,×
校长先后组织编写了两本《EEPO有效教育内部学习资料》和《MS-EEPO管窥》一书。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校科研工作重点集中到梳理总结运用EEPO有效教育理论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方法、策略上来。
鉴于此,确立研究课题为:
《应用EEPO有效教育理论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二、主要参考文献
[1]李正良,陈健萍.有效教育实践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2]党雪妮,罗海峰,刘莉.有效教育实践例解[J].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三、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情况
校长:
对有效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得到MS-EEPO有效教育创始人孟照彬的高度认可。
他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是位实干型校长。
老师:
教学经验丰富,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对初中教育和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分别是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工作热情高涨,一直参与学校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制度保障
我校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对本课题的研究做出有效的筹划和安排、精心的组织和协调,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足够重视和优先考虑。
2、时间充裕
学校在科研时间上给予保证,各学科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团队备课,每天安排至少一节全校有效教育展示课,各年级组和备课组组织教师互相看课、评课。
3、师资力量
我校借着×
区努力创建教育强区的东风,师资力量进一步得到优化,新聘请到三名骨干教师和十名优秀研究生,他们全面参与了有效教育课改。
本课题的参与者都是具备教学研究精神,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多数为中学高级教师,他们对有效教育理念有很多想法和实践。
4、物质条件
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教师机房网络畅通,图书馆藏书丰富。
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教科研活动,定期派人外出进修,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学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