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929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docx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注意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

 

1.毒理学(toxicology):

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

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

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

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

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

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

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

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

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

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22阈值threshold:

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3.Ames实验:

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24.微核实验(micronuleus test,MNT):

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25.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

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

 

26.姐妹染色单体SCE:

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27.遗传多态性:

(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28.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29.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

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 29.实际安全剂量:

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

 

30.联合作用:

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31.致死剂量或浓度:

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 

32.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3.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LD50或LC5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MLC:

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5.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

LD0或LC0:

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36.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7.为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8.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9.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

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40.毒性(toxicity):

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1.中毒(poisoning):

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41.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2.效应和反应:

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

 效应effect是量反应:

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

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

 

43、皮肤致敏试验2 阶段:

诱导接触和激发接触

二.简答题 

01、发育毒性表现为:

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0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

0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

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04、危险度评价由四个因素组成:

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

 

05、I相反应主要包括: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06、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

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

 

07、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08、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09、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臵包括四个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0、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

K系数法、半衰期法。

 

1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为:

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四个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人群接触资料。

 

12、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13、书写LD50值时要标明:

动物的物种和品系、染毒途径、性别、时间。

   

14、基因突变分为:

碱基臵换、移码突变;  染色体突变分为: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

 

15、生物标记物的可以分为三类: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

毒理学试题

第一章  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      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      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       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             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     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     D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