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课题心得特色班级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读书心得课题心得特色班级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心得课题心得特色班级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
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
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
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
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优秀。
我们更不必为自己赶不上别人而太过自责,也不必因为境遇不好而太过感伤,怨天忧人。
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十四小闫小芳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主旋律,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构建特色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
因此我校在2010年初开展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收到了一些效果。
下面就如何加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谈谈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构建特色班级制度文化
各班级在班主任的组织、学生集体商议下制定班级公约,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安全文明条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并按公约进行班级管理活动。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主人翁精神、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
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首先一点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认识到制定各种规范的目的不是管住他们,而是保证班级所有成员的利益——秩序、公平、好习惯、高效率。
二是体现民主。
在制定班规前,先组织学习学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并分析本班实际,找出该班的长处与不足,让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
通过讨论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个性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班学生提供符合班级群体利益,自觉约束自己而又互相督促他人的言行指南。
二、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特色班级精神文化
每隔两年,在学校政教处的牵头下,各班级设计一块集班级合影、班主任寄语、班名、班训、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歌等于一身的特色班牌,将它们张贴在教室的前门上,用简明扼要的核心精神凝聚班级所有学生,提炼出具有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让它无形地赋予班级一种无尽的自豪和长足的干劲。
(1)特色班名。
各班根据自己的特色和目标,取深含寓意又富有个性的班名,如“七彩阳光中队”“杜鹃中队”“小荷中队”“绿叶中队”“蒲公英中队”“快乐中队”等等,都各具特色。
如:
“七彩阳光班”意味着中队有七个小队,他们分别发出七彩的光芒。
这七色光芒为着同一个希望而发光,那就是“争创行为示范班”。
(2)特色班训、口号、目标。
班训、口号目标化,它代表着班、队的活力,体现了班级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得以发展。
比如,“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茁壮每一棵苗、艳丽每一朵花”、“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让读书成为习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反省自己、发展自己。
(3)特色班歌。
特色班歌是改编+自创,体现班级成员整体精神风貌、希望和追求。
班歌用学生耳熟能详,特别喜欢的歌曲为蓝本,再改编,旋律是活泼、奋进、欢快的,能表达班级成员整体精神风貌、希望和追求。
如六(四)班蒲公英中队设计的班歌是《我是校园的小小蒲公英》。
歌词主题思想:
班级的孩子们就是一朵朵蓬勃向上的蒲公英,蒲公英总是在空中随风飘舞着,累了偶尔停歇又随即启程,它总是在不断地寻觅自己理想的前程。
三、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构建特色班级活动文化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的自发组织、自我调节的状态,认知结构便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加大力度建设好班级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时时处在快乐自由的状态,学习情绪不断高涨,思维得到不断兴奋。
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学会做人。
(1)班级教室内静态文化氛围布置活动
杜威指出:
“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载体外,还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作品装扮孩子们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
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温馨班队”评比活动。
开学初各班级都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主题,班主任精心构思,学生们奇思妙想,充分展现各自班级的文化特色。
如今,你走进每个教室,就好像走进一个温馨的家园、学习的乐园、美丽的花园。
每个班级既有固定的栏目,如班级特色展示牌、文化长廊、图书角、卫生角、学习园地等,又有特色的版块,如“星星闪耀”“成长足迹”“手拉手同进步”“智慧树”“星星大比拼”“相亲相爱一家人”“我为班级添新意”等,各个班级新颖的构思,匠心独运的设计、布置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创新氛围,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了健康向上的班风,还极大地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2)班级动态文化教育活动
①班委管理自主化——实行民主管理。
各班级定期召开小干部工作例会,围绕体育、科技、艺术等活动,各小组自主编创活动并及时开展。
有班级志愿者队伍,能根据班级设置的不同岗位,积极主动参加志愿者实践活动,并能向他人介绍班集体特色或志愿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等。
②班级活动序列化——活动凝神、培根。
具体思路是:
以先进的班级文化建设思想为指导,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进”(走进学生生活实际),“小”(选题小,立意高),“实”(追求实效),“新”(形式活泼新颖)为活动原则,(一二年级以游戏为主,三至五年级以活动为主),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根本目的,丰富和提升班级文化的内涵。
一是每月定活动主题,开展特色中队主题活动。
如“雷锋走在我身边,志愿深入我心田”“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迎新年,争‘四好’”“红领巾心向党”“好书伴我行”暑期读好一本书等主题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如;
星星闪烁兴趣小组活动,与消防中队、武警中队开展的争当“消防小卫士、小交警”活动,与社区开展的雏鹰进社区“五小”活动等等。
三是班级岗位多元化活动。
要求各班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学习类岗位、活动类岗位、服务类岗位等不同类型的岗位,实行班级岗位多元化、轮换经常化,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
总之,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细致而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鉴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进一步做好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工作,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更好地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教育策略研究心得
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我校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的德育协作体制。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要求教师与家长交流要真诚交往,密切联系;
尊重家长,增进理解;
激励帮助,搞好配合;
以礼相待,摒弃功利。
把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想到。
做到:
家长想到的,我们想到了;
家长没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
家长反感的,我们避免了;
家长希望的,我们实现了。
以达到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效果。
通过电话、短信的随时沟通;
学校开放日家长进课堂;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家访工作;
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的家校联谊活动,想方设法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尊重他们的感情、意见,与之真心交流。
在心理上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共同制定教育计划,明确教育方向,全方位向家长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要各自发挥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
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计划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2)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
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
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
“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
(3)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使我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够,配合不好,出现脱节的现象。
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
大部分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科学性。
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家庭条件都比较一般,家长文化水平一般,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已不再像过去那么神圣,而他们自己却忙于工作和应酬,无暇研究自己的孩子,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不观察思考社会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不懂教育规律,因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他们需要孩子有优良的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不加重视,孩子迟到帮着说情,孩子作业拖拉帮着找理由,甚至孩子和老师闹矛盾也护着孩子到学校闹事等等。
对孩子娇宠溺爱,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名次,其他一切都好商量。
孩子所提的要求哪怕是无理要求也百依百顺,从而使孩子们染上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惟我独尊的恶习,一旦私欲得不到满足,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
家庭教育表现的重智轻德的特点不能全面培养子女,削弱了教育的作用。
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首先,人们对社会教育不够重视,对它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孩子还小,不会与社会扯上关系,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
其次,有些社会活动的意义没有体现时代特点,激发不起学生的认识。
目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个别领域歪风邪气还在不同程度地盛行,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拉关系、走后门以及利用工作之便损公肥私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冲淡了正确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力量。
社会效应机构数量少,活动内容以及方式还不能适应青少年的需要。
有的以营利为目的,更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也各有不足之处,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学校教育显得孤立无援。
(三)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成教育网络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效果问题,我们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形成一股合力。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
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苏联普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教育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劳动集体的共同努力和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配合,不能各行其事;
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创造必要的环境,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
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还应根据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因此,我们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如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可以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也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校内外结合,控制学生所处环境,减少消极影响,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三个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一支多功能、全方位、网络化的社会教育队伍,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校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积极的配合,三位一体,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呈现“事事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时时有人操心”的大好局面,全社会齐抓共管,必定迎来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