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878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7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低产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二)低效次生劣质林23

(三)低效灌木林24

(四)低产低效竹林24

(五)衰退过熟林25

(六)低产低效稀疏林25

(七)低产低效其它用材林26

(八)衰产期经济林27

第五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28

一、指导思想28

二、基本原则28

三、规划目标28

(一)总目标28

(二)阶段目标29

第六章规划内容31

一、改造措施31

(一)补植31

(二)更替31

(三)调整32

(四)抚育32

(五)复壮33

(六)综合改造34

二、改造内容和规模34

(一)低产低效次生残次林34

(二)低产低效次生劣质林36

(三)低效灌木林37

(四)低产低效竹林38

(五)衰退过熟林38

(六)低产低效稀疏林40

(七)低产低效其它用材林41

(八)衰产期经济林43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4

一、投资估算44

(一)估算依据44

(二)估算指标44

(三)投资估算45

二、资金筹措47

第八章效益分析与评价48

一、社会效益48

二、经济效益48

三、生态效益48

四、综合评价49

第九章保障措施50

一、组织和制度保障50

二、队伍和技术保障50

三、资金和质量保障51

四、宣传和信息保障52

附表1成都市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各县市区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汇总表53

附表2成都市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基地建设规模和年度分配汇总表54

附表3成都市低产低效次生残次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55

附表4成都市低产低效次生劣质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56

附表5成都市低效灌木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58

附表6成都市低效竹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58

附表7成都市衰退期过熟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59

附表8成都市低产低效稀疏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60

附表9成都市低产低效其它用材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61

附表10成都市衰产期经济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62

附表11成都市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单位造价表64

附表12成都市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按工程建设投资估算和年度分配汇总表66

附表13成都市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按各县市区投资估算和年度分配汇总表68

附表14低产低效次生残次林改造投资估算(直接费)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0

附表15低产低效次生劣质林改造投资估算(直接费)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1

附表16低效灌木林改造改造投资估算(直接费)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2

附表17低效竹林改造投资估算(直接费)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2

附表18衰退期过熟林改造投资估算(直接费)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3

附表19低产低效稀疏林改造规模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3

附表20低产低效其它用材林改造投资估算(直接费)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4

附表21衰产期经济林改造投资估算(直接费)和年度分配统计表75

前言

低产低效商品林是成都市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市森林面积的17.67%,具有较大的比重。

然而,受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影响,低产低效商品林的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其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的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成都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为了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和林业产业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丰产和高效的森林资源,为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对低产低效商品林进行改造已迫在眉睫。

省林业厅高度重视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市委和市政府亦十分重视低产低效商品林的改造工作,强调了低改的必要性;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决定以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作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并作为当前和今后林业的一项主体工作。

为此,成都市林业勘查规划设计院和成都香林林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受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的委托,根据省林业厅川林发2009[15]号文件的精神,以《成都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基础,编制完成了《成都市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总体规划》,作为全市各级市区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设计的蓝本。

由于时间仓促,报告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任务的由来

(一)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的背景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启动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加大了造林绿化力度,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为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经营主体没有开展低效林改造的积极性,使得低效林改造成为林业工作最为薄弱的环节,森林结构和质量问题十分突出。

如,有的人工林分每公顷密度高达15000株以上,既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又带来了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隐患。

低效林改造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也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推进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工作,对于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促进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以来,成都市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市宜林荒地越来越少,单靠增加商品林规模、提高林产品数量的空间十分有限;

而现存大量商品林中存在大量低产低效林,导致林产品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远不能满足林业产品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全市有74128公顷林分质量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低产低效商品林,林地生产远未得到发挥。

随着成都市森林分类工作的逐步完成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为推进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工作创造了条件;

省林业厅高度重视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工作,于2009年1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低效林改造工作,是实现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协调发展、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成为当前和今后林业的一项主体工作。

(二)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的必要性

1、是提高商品林地经济产出的需要

据森林资源清查,成都市商品林总面积252868.2公顷,商品林活立木总蓄积9440761立方米,而低产低效商品林面积占了17.67%,蓄积却仅占11.78%。

因自然或人为原因,低产低效商品林林木生长慢,单产出材率低,全市低产低效商品林分平均蓄积仅有35.50立方米/公顷,而最大单位蓄积可达600立方米/公顷;

衰产期经济林由于树种老化、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等原因经济产出极为低下;

低产竹林因其竹鞭腐烂死亡、老竹鞭蔸充塞林地等原因,导致发笋率或新竹成竹率低;

现有拟培育为用材林的灌木林地与疏林地面积共计8356.61公顷,这些林地几乎无任何经济产出,林地的生产潜力远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对低产低效商品林进行改造是提高商品林地经济产出的需要。

2、是解决林产企业原材料“瓶颈”的需要

从2005年开始,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牵头实施《成都市科—企—农一体化林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市财政连续投资近500万元在成都市相继实施了以巨桉为主体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深受山丘区林农支持,企业青睐,项目建设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就。

但,各类木(竹)加工企业的新建,现有与未来原材料供给将仍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成都市土地资源极为珍贵,林地拓展已无空间,现有的17万公顷公益林需要严格保护。

因此,对低产低效商品林进行改造,提高现有商品林地的产出,是解决林产企业原材料“瓶颈”的需要。

3、是稳定森林结构、提高森林健康的需要

低产低效商品林往往是纯林、同龄的种群结构,其林分本身的稳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低,导致森林的健康状况恶劣,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隐患严重,因而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低下,水土和林地有机质流失较重,林地自养能力不能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和火灾隐患,使林分结构更加合理,使系统的生态功能更加完善,从而提高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对低产低效商品林进行改造是稳定森林结构、提高森林健康的需要。

4、是构建和谐社会、引导林农脱贫致富的需要

市内绝大多数山丘区林农“倚山而居,以林为生”,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虽然极大地改善了整个成都市的生态环境,但却制约了山丘区林农的发展,“变相失地”林农的增加,加重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全市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有商品林面积0.028公顷,占有商品林蓄积1.29立方米,人均占有产值不到1500元,产值增加量不到50元/年,而林地收入是山区林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大面积的低产低效商品林既没有充分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又没有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影响了林木所有者对林业长期投入信心。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完成,深化林权制度的配套改革,挖掘现有商品林地生产潜力,促进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山丘区林农脱贫致富极其重要的补充。

因此,对低产低效商品林进行改造是构建和谐社会、引导林农脱贫致富的需要。

二、规划范围与规划时限

(一)规划范围

低产低效林改造的范围限定于成都市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确定的商品林或商品林林地。

具体改造对象是林地生产力明显低于所在立地条件较同类林分的平均水平低的林分,以及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影响,林分质量不高的低价值的低效残次林、劣质次生林、灌木林地、疏林地、低产低效竹林、衰产期经济林和低质低效其它经济林以及需更新改造的过熟林。

(二)规划时限

规划用10年时间,即2010年至2019年,对全市现有74128公顷低产低效商品林进行全面改造。

三、规划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2、《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

3、《低产用材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560-1999);

4、《森林采伐作业规程国家标准》(LYT1646-2005);

5、《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6、《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

7、《四川省林产业发展纲要》

8、四川省林业厅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工作的通知》(川林发[2009]15号);

9、《成都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报告》。

第二章基本情况及林业建设现状

一、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条件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

成都市地处四川省中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接壤。

成都市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

54'

~104°

53'

,北纬30°

05'

—31°

26'

之间。

全市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幅员面积123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55%。

2006年底,成都市市区面积为2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96.90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部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最高处位于大邑县西岭镇的苗基岭,海拔高度为5364米。

东部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金堂县云合镇的金简桥,海拔高度为387米。

全市丘陵、平原、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0.1%、27.6%、32.3%。

由于成都市东、西部两个部分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

3、地质与土壤

成都市地处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境内主要有龙门山断裂带、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等活动性断裂带通过。

成都市平均每2年左右就有1次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成都土壤肥沃,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

全市土壤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的平原冲积土为主,占50%左右;

低山及丘陵紫色土占20%;

山区以山地黄壤、黄棕壤为主体。

灰色及灰棕色潮土、紫色土中的矿物质基本上覆盖辖区内整个平原,且养分丰富,水热协调,肥力较高。

4、森林植物资源

成都市植被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在植物区划上属盆周西部中山植被区,植被类型随海拔的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由于相对高差很大,森林植被复杂多样,又因人为活动频繁,原始植被大多遭到破坏。

境内植物资源300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46种。

主要用材树(竹)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杉木、柳杉、水杉、马尾松、柏木、桢楠、香樟、桤木、桉树、慈竹等,经济林树种有柑橘类、梨桃类、茶、枣、核桃、油桐、板栗、棕树、黄柏、厚朴、茶树、杜仲、猕猴桃等。

成都平原区:

为农田植被,森林植物以人工栽培的四旁树、竹为主,绕村舍院落,形成典型的“岛式林盘”。

低中山、丘陵区(海拔700米-1500米):

西部、北部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由于其分布地理环境优越,水热充分,土地肥沃,人为活动较为频繁,除个别风景区外,原始植被基本被人工林、次生林所取代。

人工林主要以杉木、水杉、柳杉、桦木、喜树及“三木药材”等为主;

次生林主要为桦木、青冈、灯台、丝栗、润楠、化香、刺楸等,是历史上采伐后不断交替形成的林分,林相不整齐,林分质量不高。

东南部浅丘区分布较大面积的马尾松林;

东部丘陵则为70-90年代种植的柏木林分。

低山、丘陵区是成都市商品林主要分布区。

中低山区(海拔1500-2300米):

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高山针叶林。

建群种主要以壳斗科、槭树科、桦木科、漆树科、山毛榉科树木为主。

伴生的常绿树有木兰科、山毛榉科、栲属、石栎属、樟科的乔木。

原生树木品质较好,但由于历史原因,亚高山区采伐破坏严重,次生落叶先锋树种占林分主要地位;

形成了较大面积的灌木林地。

该区域是公益林与商品林交错区。

中山区(海拔2300米—3500米):

为高山针叶林,植被为亚高山暗针叶林,优势树种为冷杉、铁杉、落叶树为槭树科植物。

大部分区域植被保护良好,是成都市纳入生态林保护的重点植被类型。

高山区(海拔3500米以上):

植被属亚高山灌丛,草甸及流石滩植被。

主要有杜鹃花科、蔷薇科、小蘖科、毛茛科、菊科等植物。

是最脆弱的生态植被类型,属绝对禁止商品性经营的植被类型。

5、野生动物资源

由于成都市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野生动植物种类多且分布广。

境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牛羚、川金丝猴等,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熊、岩羊、红腹锦鸡、贝母鸡等。

境内珍稀脊椎动物大约578种,兽类114种,鸟类384种,两栖类24种,爬行类29种;

我市自然保护区已记录的高等植物有264科1224属3287种,占全国种数的十分之一,占全省种数的三分之一;

建城区园林种植的植物有1690种,为国内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

6、其他资源

(1)矿产资源:

成都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类,45种,其中有一定资源量的矿种有20种,主要有天然气、煤铁矿石、蛇纹石、芒硝、石灰石、白云石等。

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等地有一定的煤和铁藏量,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42.21亿立方米。

新津县有全省芒硝储量最多的矿区,已探明储量98.62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60%,远景储量达200亿吨。

都江堰市、彭州市的石灰石储量较为丰富,已探明储量为2.87亿吨。

(2)水利资源:

成都属足水区域,年均水资源总量为93.26亿立方米。

境内河网稠密,西南部为岷江水系,东北部为沱江水系,过境水量183.67亿立方米/年。

全市有大小河流40余条,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水利电力资源丰富,用于农田灌溉的蓄引提水量为22.6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6.46万公顷。

据对水资源的普查,成都地区拥有水力资源161.5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量65.3万千瓦。

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区域内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31.5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0.33亿立方米,分布在离地表20米以上的地层中,水层厚度10米~20米,水质多为重碳酸钙型。

颇为优良,具有自然净化能力,若当年开采当年即可自然补足。

(3)旅游资源:

成都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成都历来均为文化荟萃之地,从而留下众从名胜古迹。

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82处,并且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64家(国家级26个。

省级76个,市级62个)。

其中,二王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罨画池、回澜塔、升庵桂湖、王建墓、蜀僖王陵等极具特色,新津县观音寺的壁画、花置寺的摩崖造像等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俱全,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山景具有高、险、奇、秀幽的特色,如有“天下幽”之称的道教名山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高耸挺拔的西岭雪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等,水景中有汹涌湍急的溪流,清澈明亮的水潭,飞珠溅玉的瀑布,秀美如画的湖泊等等。

生物景观中有少见的珙桐林、桂花林、箭竹林、杜鹃林等植物群落和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

成都的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现以形成以成都市区为核心,不同组合,风格各异的12个国家、省市级风景片区。

成都处在由剑门蜀道、九寨沟、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旅游胜地组成的四川旅游环和由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等旅游中心组成的全国旅游环的联结点上,又是内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优越的旅游地理位置为开发利用丰富的成都旅游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行政区划与人口

成都市是四川省会,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07年,成都市辖有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候区、成华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共9个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共4个县级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共6个县。

2007年,全市户籍人口111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9万人。

常住人口125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

2、社会经济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经初步核定,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增长5.5%;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0亿元,增长18.9%;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增长13.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1∶45.2∶47.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6527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634美元),比上年增长13.7%。

成都经济总量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六位,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财政总收入996亿元。

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CCTV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称号。

3、交通通讯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铁路有成渝、宝成、成昆和达成铁路交汇于此;

公路除成渝、成绵、成乐、成雅、成灌高速公路外,还有3条国道通过,形成了以川陕、川藏、川甘和成渝、成阿等23条省级以上公路为骨干的放射型公路网络;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四大空港之一,现已开通了国际国内航线170多条。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完善。

2007年末公路里程达20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7公里;

2007年新改建公路2010公里。

2007年末全市拥有汽车84万辆,增长20.6%,其中私人拥有68.1万辆,增长22.6%。

 

二、林业建设现状

(一)森林经营与保护情况

1、林业组织管理机构现状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机关共有编制105名,设有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政策法规处、计划财务处、造林和产业发展处(挂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牌子)、规划科技处、绿化处、森林资源管理处、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公园管理处、城镇绿化建设处、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森林公安局(挂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牌子)等16个处室,有直属事业单位23个,在职职工2000余人,直属事业单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教授、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9人,工程师147人,初级职称143人,合计339人;

有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450人。

目前,已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8个,市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2个;

全市有片区林业工作站85个,国营林场5个,木材检查站16个。

为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8年,国家启动“天保工程”试点建设,全市7个区(市)县首批纳入试点工程。

2000年,“天保工程”正式实施,全市除五城区以外的14个区(市)县全部纳入工程建设范围。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全市累计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0.1万亩、点播造林0.84万亩、封山育林69.3万亩,落实常年管护面积572.39万亩,中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129万元。

全市造林绿化成果得以巩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0%提高到2006年的36.15%,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性增长。

大力推行定人、定责、定目标、定任务、定奖惩的“五定”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森林管护工作,在全市基本形成了区(市)县、管护站(林业站)、乡镇、专兼职管护员为一体的森林管护体系。

2007年,全市落实管护面积641.4万亩,落实森林管护人员1380人,实现了森林管护全覆盖,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3、退耕还林工程

成都市自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到2006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5.99万亩,其中:

退耕地还林46.09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7.4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国家平均每年投资8000万元,已累计投资5.66亿元。

工程实施覆盖我市11个区(市)县、152个乡(镇)、1321个村,涉及农户20.1万户、农民70.5万人。

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带动了林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市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其他林业建设工程

(1)林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成都市启动了50万亩以工业原料林为主要内容的林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包括新建50万亩工业原料林、5万亩三木药材、5万亩笋材用竹、27万亩低产(效)竹林改造),至2006年底共完成近15万亩苗木栽植,并进行了全面验收,幼林长势良好。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工业原料林、木竹加工业和家具产业为基础的林产业链条,通过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助农增收,给林农带来实惠。

(2)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

龙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