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849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1)---沪科版1.doc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汇总(上学期)

编辑:

王老师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略)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简称运动

(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注:

参照物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3、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定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4、分度值:

(直尺标的)最小刻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错误和误差的区别:

⑴产生的原因不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的错误操作造成的,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测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测量者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⑵可避免的程度不同,错误是可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少,不可避免

6、速度:

⑴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⑵定义: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⑶公式:

v=s/t

⑷单位:

米/秒千米/小时1m/s=3.6Km/h

7、平均速度:

⑴物理意义:

物体通过某段路程s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⑵注意:

平均速度不是几个速度的平均值

8、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略)

9、常见的速度值:

人步行,1.2m/s;自行车,5m/s;火车,28m/s

第三章:

声的世界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⑴声源: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⑵声音的传播: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⑶声速: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3、回声:

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用途:

测海底深度,人与山间距离等)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

4、乐音的三个特征:

⑴音调:

声音的高低。

(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⑵响度:

指声音的大小。

(和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⑶音色:

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因人而异(能区别各种乐器的声音)

5、减弱噪音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6、正常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

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次声的特点:

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光的直线传播

⑴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⑵光线:

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⑶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⑷光速: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是3×108m/s

2、光的反射:

⑴光的反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一部分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⑵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①平行光入射到某表面时,反射光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现象叫做镜面反射。

②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现象叫漫反射。

③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⑷实像和虚像:

既能用眼睛观察,又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虚像

⑸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⑹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光的作用:

①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②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区别:

⑴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

⑵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孔成的像和物到小孔的距离不一定相等

⑶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则根据屏幕距小孔距离的远近而变化

⑷平面镜是反射成像,小孔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

4、光的折射

⑴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⑵光的折射规律:

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或减小);光路是可逆的。

5、透镜:

⑴种类:

凸透镜和凹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

⑵:

作用: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6、几个概念:

⑴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或光线的反向延

长线)汇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⑵主光轴:

最简单的透镜两个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⑶光心:

薄透镜的中心叫透镜的光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⑷焦距: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7、透镜的性质: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⑵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⑶经过焦点(或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8、透镜的成像规律:

(1)凡实像皆倒立,凡虚像皆正立;凹透镜只生成缩小虚像,凸透镜生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对凸透镜来说,物在焦点之内还是焦点之外是生成实像还是虚像的分界点,物在二倍焦距之内还是二倍焦距之外,是生成放大的实像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2)对凸透镜:

实像倒,位异侧;虚像正,位同侧。

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物体移向凸透镜,实像变远且变大,虚像变近且且变小。

(3)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一定经过(或反向延长线经过)像点。

据此可画出折射光线。

9、神奇的眼睛:

⑴放大镜:

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⑵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由两组镜片构成,每组镜片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物镜得焦距较短,目镜的焦距较长。

工作原理:

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二次放大,便能看清微小物体

⑶望远镜:

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物镜要比目镜长)

⑷照相机和投影仪(幻灯机):

由一个凸透镜片组成

⑸“猫眼”:

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

从门里看,成缩小正立的像,且看到较大面积;从外向里看,凸透镜会聚一点,什么也看不见

⑹近视眼:

戴凹透镜(看远处的物体吃力,近视眼把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

⑺远视眼:

戴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吃力,远视眼把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

10、光的色散:

⑴光的色散现象: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三棱镜上,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叫光谱)

⑵三基色原理:

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基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⑶物体的颜色:

①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②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即透过什么光的颜色,物体呈什么色;③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余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④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⑤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11、光年:

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12、眼镜的度数:

(1÷f)×100(f:

焦距,单位:

米)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1、⑴力: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一个力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⑵力的相互性: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也一定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⑶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附注:

对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运动快到运动慢、由运动慢到运动快以及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⑷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为了形象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通常作力的图示,即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⑴弹力:

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⑵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测力原理:

弹簧受得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①首先看清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限度,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读取时快速准确

③观察指针是否在零位置,若没有需要校零

④使用之前,最好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可以避免弹簧被壳卡住

⑤使用时,拉力方向必须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

附注:

弹力与弹簧的改变量成正比,即:

F1:

△L1=F2:

△L2,据此,可计算弹簧伸长的长度或所受的力。

3、⑴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⑵重力的大小:

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

G=mg或m=G/g,其中g=9.8N/kg

⑶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把用细线将物体悬挂起来,线的方向与物体所受重力方向一致,竖直向下也就是跟水平面垂直的方向。

⑷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⑴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⑵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即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要素:

物体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⑷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从摩擦力大小因素出发,来探究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⑸注意:

滑动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它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第六章:

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⑴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理解:

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永远静止

⑶从定律内容可知:

运动和静止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⑷我们周围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果,此时合力为零

2、惯性:

⑴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

⑵惯性的大小: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与否、速度大小无关)

⑶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⑷应用:

若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个力

⑸注意: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力和运动的关系:

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静止)的原因

⑵要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对物体施力(非平衡力)

⑶物体受到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因为可能受到的是平衡力

4、力的作用效果:

⑴改变物体的形状

⑵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5、力的合成:

⑴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

⑵二力的合成:

求两个力的合力(一般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二个力的合力)

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①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即F=F1+F2,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