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385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联解体二十年地方财政研究Word下载.docx

据西方估计,1928-1975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

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表现比以前差一些了,经济增长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

1991年苏联的人均GDP为9,130美元。

失业率在1-2%之间。

1990年苏联出口金额1107亿美元,排名第9,进口1147亿美元,排名第10。

二、苏联解体过程和独联体的诞生

1.关于是否保留苏联的公投。

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8%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波罗的海三国、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

然而,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政治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反而站在了叶利钦分裂主义一方,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2.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从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开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截至1991年12月25日,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分别独立。

3.八一九政变失败。

1991年8月19日,苏共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以及叶利钦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混乱,措施不够坚决,没有利用苏联公投带来的正面效应果断采取措施,挽救苏联的最后努力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

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4.独联体诞生。

在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5.总统辞职。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6.改旗易帜。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俄罗斯联邦国旗。

俄罗斯联邦于1991年12月27日在联合国正式取代前苏联的席位,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的前苏联国旗也换成俄罗斯国旗。

换旗仪式于27日下午举行。

由于联合国各成员国的旗帜是根据其国名的字母顺序排列的,俄罗斯的三色国旗在罗马尼亚与卢旺达两国的国旗间升起。

为什么“强大的”苏联会一夜巨变?

一、苏联的强大表现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领域

从政治领域看,苏联的前身是俄罗斯军事封建帝国。

自16世纪起,沙俄经过几个世纪的侵略扩张,到19世纪末,俄国成为一个吞并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绝大部分波兰、摩尔多瓦、西伯利亚、高加索、中国的部分地区、中亚细亚等地区,横跨欧、亚的庞大殖民帝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考虑到当时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和国内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列宁提出了在平等、自愿、民主联合基础上建立统一联邦制的设想。

1918年7月10日,全俄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在俄国建立联邦制国家。

1922年12月26日,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建立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

1924年1月31日,全苏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到1956年时,苏联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下设20个自治共和国、18个自治州和民族专区。

成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从军事领域看,苏联是唯一一个在历史上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诸国在波兰签署了《华沙条约》,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1949年成立)和华沙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立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时隔8年后的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才成功登月。

1970年,为了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苏联五大航母集群同时在世界五大洋巡弋,这标志着苏联军事进入鼎盛时期。

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有关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的讲话。

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就正式秘密试验了“天基防御计划”,比“星球大战计划”早20多年。

在苏联研制的“天基防御计划”武器实验中,就是将美国的军事卫星当靶子练。

同时为了抗衡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研制了“边缘系统”。

按照该系统的设想,即使美国通过核突袭消灭了苏联大部分军队,甚至炸毁了克里姆林宫,“拔掉了”苏联国防部,切断了苏联的大部分通信网络也没有关系,只要埋设的地面传感器探测到美军核打击已经发生,“边缘系统”就会启动反击程序。

从经济领域看,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80年代GDP世界排名第二。

根据苏联的一些统计年鉴和西方国家报刊资料编写的“苏联基本数字手册”中1980年的数据来看,苏联经济实力在1980年能达到美国的2/3,是2010年俄罗斯的10倍以上。

苏联的国民总收入为7,054亿美元,同年美国为10,528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方面,苏联为2,667美元,美国为4,730美元,苏联是美国的56%;

苏联钢产量为14,800万吨,美国为10,38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43%;

其他如粮食产量、肉制品产量和奶制品产量等,苏联分别是美国的71.7%、56.2%和155.4%。

二、为什么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会一夜巨变

但为什么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会一夜巨变,20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原因(见表1)。

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消失了,它代表着人类对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的失败对于现在的我们——无论是中国这样依然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国家,还是美国那些自始至终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财产。

社会科学是不能通过实验来进行证明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以史为鉴。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20年国内外学者的不懈研究,我们已经总结了苏联解体的一系列可能的原因。

这些因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的。

本文将重点放在为什么这些因素会成为因素,也就是说,在这些因素背后更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苏联的政治经济是如何运作的。

(一)苏联的经济政治运行

苏联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实践方面的尝试,从而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按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来决定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建立的。

在这个逻辑中,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所有生产资料应该全民所有,实行国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这样的生产关系决定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而决定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见图1)。

表1苏联解体的原因

原因

内容

内部原因

十月革命的原罪

认为十月革命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均先天不足,从而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种子。

斯大林模式

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葬送说

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经济崩溃说

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上层自决说

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错误路线说

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即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把国家引上了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意识形态说

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是苏联演变的思想渊源;

“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迎合了国家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共需要;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和平演变的政治策略。

抛弃说

认为苏联各级干部党员二战后逐渐成为特权基层,贪污渎职,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苏共主动放弃领导权

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和关键原因在于苏共放弃领导权,没有了党有效的参与解决经济的无序状态,以及没有能够替代党的机构的市场机构,从而使苏联经济陷入泥潭。

道德民主的丧失

认为苏联模式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失败,在道德民主层面上也是失败的。

因为苏联模式不尊重人、反而从精神上和政治上压迫人。

外部原因

和平演变学说

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阿富汗战争

认为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压倒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民族矛盾学说

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

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东欧剧变

即西方社会所称的1989年革命。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东欧剧变影响了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地位。

军备竞赛

认为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历史合力说

苏联演变是多种原因交错的结果。

图1苏联的政治经济运行模式

这种经济政治模式有其优点,在特定目标下,它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这是其他模式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模式引导苏联成功地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引导苏联成功度过了世界大战战火的洗礼。

十月革命前,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但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时,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

“在这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重型机器制造业、汽车和拖拉机工业、坦克和航空制造业、电力动力工程、新机床和仪器仪表以及高合金钢的生产等。

”“从1925年到1935年,电力生产由世界第11位升至第3位,煤炭开采由第10位跃升为第4位,生铁熔量由第6位升到第3位,拖拉机生产则达到了世界第一。

”正是因为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基础工业,才使苏联能经得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成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军。

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又依靠高强度的指令性计划体系恢复经济。

“到1948年,工业生产指数已超过战前水平。

电力生产早在1946年就已突破1940年的指标,煤炭生产的指标在1947年被突破,钢、水泥和生铁、石油分别在1948年和1949年超过1940年指标,机器制造业在1948年的生产量也超过了战前水平。

当然这种经济政治模式也有其缺点。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是行政的附庸,只能算是国家这个大工厂的一个车间或生产小组,没有丝毫的自主权。

这种体制压抑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主体缺乏生机和活力。

因此,从50年代后期开始,在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在1959到1965年间,苏联工业的年均增长幅度为9.2%,1966到1970年间为8.5%,1971到1975年间降到7.4%,1976到1980年间只有4.4%。

由于许多年内一直不重视消费品的生产与供应,国营商店内物品短缺,价格上涨。

到80年代后期,消费领域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1987年为7.3%,1988年为8.4%,1990年为10%—11%。

苏联体制的这种弊端更多的是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体现的。

例如苏联的民族问题、关键领导人的决策带来的后果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尽如人意等,从而当一切问题视乎无解的时候,苏联人民选择了放弃,并且把矛头指向了社会主义这样一个追求目标和掌握权力的个别人,就这样苏联解体了,并且接受诘难更多的是领导人和领导人的决策。

(二)苏联模式“僵局”的破解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知道有些历史是可以避免的,虽然历史不会给我们重新来过的机会。

苏联是不幸的,因为它是人类第一个验证并付诸实施社会主义的国家。

苏联的不幸在于他认为自己无法从图1的逻辑中跳出来,只能改弦易张。

想要从图1的逻辑中跳出来,需要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同时改革。

首先,从经济层面看,必须有两个明悟:

一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一定要坚持计划配置资源,换句换说,市场和计划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法,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

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二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不是因为追求社会主义,而是为了在资金技术欠发达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换句话说,坚持重化工业优先发展道路与欠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实践中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将大多数生产资料国有化(见图2)。

图2三位一体的苏联经济体制

所以,即使苏联能够有第一个明悟,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允许市场和价格机制起作用,但是如果不调整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那么苏联也无法走出图1的“僵局”。

所以,尽管苏联断断续续搞了30多年的改革,权利逐级下放,提高企业在分配奖金、发放工资、发展生产和制定规划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对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刺激,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级各类企业的活力始终没有焕发出来。

反之,如果有了这两个明悟,那么苏联完全可以在不解体的情况下突破经济层面的“僵局”。

其次,从政治层面来看。

韩非子在《难势》中写道“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者也。

”所以,我们看权利本来就不是凭靠德行和智力来运行的,只凭借所占的权位,即靠强权运行的。

此中智力只在权术中,才有用武之地。

而势与术的关系是,权术是用来保住势位的,从而从属于势。

那么势从何来?

西方政治思想史关于势的来源有两种思想。

一种是王权之势的来源。

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都认为世上实际存在的主权国大多数是通过征服取得的;

一种是民主政制之势。

卢梭在《社会契约》中说:

“人生来自由而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

如果自由被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力,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而最好的体制应该是民主共和国。

而苏联的政治模式和王权专制体制不同,和民主政制也不同。

许葵在《关于苏联74年社会主义和苏联剧变的历史思考》中说:

“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变成了党的专政,而党的专政变成了领袖个人专政。

苏维埃成了形式上通过党的专政机关做出决议和法令的工具,成为形式上的民主象征。

”所以,这种体制和王权专制体制相比,内部有更大的不稳定性,权利斗争非常残酷;

但是权力的传承维系于威信与威望,因此比专制王权更有正义性。

而和民主政制相比,社会缺失创新创造力,忽略人类对平等自由的偏好。

所以苏联政治模式僵局的打破需要民主政治和提升政治文明。

没有这样的制度平台,就难以摆脱公权不彰、规则扭曲、秩序紊乱和官民关系紧张的状态,难以使经济和社会生活进入和谐稳定的正规。

如何评价和看待苏联的解体

印有五角星和镰刀锤头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不仅割断了一个大国苦难辉煌交织的历史,也将世界推入“单极时代”。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也是20世纪末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对于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判断,都要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来掂量。

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可能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苏联解体后,世界是更加和平了,还是更加动荡了?

全球经济是发展了,还是衰退了?

人类文明是进步了,还是开了倒车?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

世界是更加和平了,还是更加动荡了?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历了40多年冷战。

这个时期,虽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但是人类是在核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

随着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立、北约和华沙两大军事集团的抗争结束了,从而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到爆发世界大战的前景。

尽管过去20年发生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但是,这些战争不再具有大国对峙的背景。

大国间的关系,有合作也有竞争,但合作是主导面,这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局部战争不断,但总体和平是有保障的。

其次看第二个问题:

过去2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快的。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统一市场。

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对峙,全球市场是割裂的。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关键因素,全球市场的形成,对全球经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1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额为23.3万亿美元,到2010年为63.15万亿美元;

全球贸易额从1991年的4万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5万亿美元。

2001年中国加入WTO,十年之后的12月16日,俄罗斯也获批加入WTO。

至此,世贸组织将最后一个重要经济体也纳入贸易规则之内。

由此可能带来的鲶鱼效应将为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和全球经济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过去20年,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迅速扩展和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信息革命为先导,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

1991年,手机还是一种极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到了2010年7月,全球手机拥有量突破50亿。

过去20年,一批发展中国家崛起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

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总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一半,数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快速改善,几亿人摆脱了贫困。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两个引人瞩目的变化:

一是战争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在下降。

战争曾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后手段。

进入新世纪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表明,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这是人类文明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二是把人类连接起来的因素在增多。

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在加深;

另一方面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如此之严峻,诸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流行疾病。

人类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妥善地应对这些挑战。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主动把握历史的未来

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国际关系史也是国家史。

世界风云变幻,中国人有自己的观照。

对照1991年和2011年,我们找到这样两个“交集”:

一是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消失,西亚北非地区陷入动荡。

尽管两件事相隔20年,但是一些人探寻“传导效应”的目光没有变,把祸水引向中国的邪念也没有变。

二是意识形态对立进一步凸显。

无论是当年热炒的“中国崩溃论”,还是今天的“不可持续论”,其最终指向都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干扰中国发展环境、压缩中国战略空间的小动作并未停歇。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不过是花样翻新而已。

苏联解体是一面镜子,为我们观察国际关系走势,思考国家发展道路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不寻常的视角。

苏联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让中国知道了很多,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迷信改革,不能迷信制度的变革就能解决一切,不在于制度要不要变革,不在于改革要不要改,而在于怎么改。

中国的稳定发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换来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恰恰是因为没有听信别人的误导,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二,改革是充满了风险的,这是最起码的、最大的共识。

改革也许会带来好的,也许会带来坏的,我们再不能把改革单纯地作为一个好东西,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这是很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改革必须有深刻的理性,要循序渐进。

苏联改革的弱点是它的浪漫主义,它在不清楚原有体制是如何造成令人不满意的状况下,就想去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改革必须有深刻的理性,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改革也要循序渐进,要让改革所带来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去消除问题,而不是通过改革直接消除问题。

就像今天的中国,中国今天问题很多,能改吗?

官僚主义能改吗?

腐败能改吗?

现在很多人提出了很多药方,但在中国没有市场,为什么?

因为这些药方似乎是在消除弊端,但问题是采用这些药方要有条件。

我们与其去提出很多消除病症的药方,不如去创造能够采取药方的条件。

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很多改革措施是不能采取的。

现在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清醒多了。

尽管原有的相对集中的体制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如果在目前情况下取消这样的体制,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

为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国的改革力度远远超过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国。

改革是痛苦的,也是值得的。

改革的收益终将高于付出的成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这个道理的甜头。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破解发展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