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6837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历代名中医及其论著Word格式.doc

著有《易简单方集》、《笺补神农食物本草》、《医方杂说》,《无闷集》、《黄冠闷语》。

还有《济人自济经验诸方》三卷,为清·

王梦兰、梁宪应蒋伊所求纂辑。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蒋伊之孙蒋涟重校,蒋洲重刊。

《济人自济经验诸方》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广,以民间习用奇验良方为主,并兼收前代医家的精论治验,论及内、夕卜、妇、儿、折伤以及中毒等30余类临床各科常见症、危急症、重症、奇症,涵盖了治疗、预防、针灸、保健养生等方面的方药与论述,所辑成方、单方及验方1300余首。

(引自《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部》)

l翟登云,东莞人,生于清代,生卒年月不详,著有《翟氏传方》。

(引自《岭南医学史》)

l陈焕棠,东莞人,约生活在嘉庆至道光年间,著有《伤寒论归真》(现存版本异名《仲景归真》)七卷,道光己酉年(1849年)刊印,四册,《东莞县志,艺文志》及《广东文物特辑·

人文门》均载有其书目录。

(引自《岭南医徵略》)

l王牛咸,字玉邦,男,汉族,东莞县厚街人。

清同治元年(1862年)7月生于东莞县厚街墟大塘坊,卒于民国14年(1925年),终年63岁。

王牛咸擅长中医正骨、刀伤跌打,四代祖传。

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驰誉莞邑。

制售丸、酒、水、散剂药品。

其创制的“王牛咸刀伤跌打止痛还魂丸”,对刀伤流血、跌打肿痛、远年淤积、心气痛、疴呕肚痛及妇女闭经、经期腹痛、产后腹痛等均有一定疗效,行销省港各地。

王牛咸卒后,其子孙承其医术,除在当地继续开业和经营药房外,还“走江湖”,故当时东莞老少皆知“王牛咸跌打丸”。

(引自《东莞市卫生志》)。

l方闻兴(1863一?

),以字行,东莞人,广州医学卫生社第一期同人,任省城普惠善堂医席,在中医教员养成所教授《难经》、《脉学》。

(引自《岭南中医》)。

l胡真(1874-?

),字莞瀹,东莞人,自幼习儒,才气过人,毕业于两广高级师范学校,一生主要从事中医教学、医疗行政管理。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西医逐渐在我国取得主流医学地位,执政当局屡欲“废止中医”,胡真竭尽所能为中医药之存续奔走呼号。

他历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监,广东仁慈医院董事等职,为民国期间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胡真著对生草药研究多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胡真著《山草药指南》,自述“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山草药其价格亦殊低微,使人易于出资购用,断不致如现代药物之昂贵,尤其舶来品,一药破中人之产。

贫寒之家,不幸抱病,多数无力购用,虽有良医,未有不束手待毙者;

二是岭南草木繁茂,能入药者随手可拾,地无分腴瘠,随处皆有药物产生,人无分文野,随处皆能辨认药物,采之不尽,用之不竭,济世寿民,良有以也;

三是因精心研究山草药有年,深知其确有特殊之功效,往往一二味,应验如神,令人不可思议,故不敢自秘,乃分门别类,表而出之,聊备世人之使用。

”(引自《岭南中医》、《山草药指南》)。

l张应奎,字静徽,号鱼门诸生,工医,尤长于儿科。

番禺沙湾、市桥等乡镇以神仙目之。

光绪乙未、丙申(1895年、1896年)间,疫起,出秘方制药,施赠,活者甚众。

著有《自适轩医案》、《保赤良篇》。

(引自民国《东莞县志》卷74《人物略二十一·

方技》)

l钱颖根,生卒年月不详,“东莞万家租(今万江)人,少聪悟,读书观大意,精于医,同时以医名者钱谷人、罗漪兰,颖根后出,名居其上。

就医者错踵于门,儿科尤妙,所著《初生婴儿十则》,为世所宝,时比之钱乙。

”(引自《莞城名医邓寿山钱颖遗著选辑》)

l袁仰山,名万,男,汉族。

东莞县温塘乡豆角坊人。

生卒年月不详,终年60多岁。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东莞鼠疫流行,死者枕藉。

袁仰山用解毒活血峻剂,并按经络循行部位辅以引经佐使之药治疗,存活者众。

袁仰山因此而出名。

民国元年至民国3年(1911-1914年),鼠疫再度流行,群众纷纷远走他乡,医生亦多惧传染而停业逃遁,袁仰山以驱瘟神为己任,坚守莞城为群众治病,被传为佳话。

袁仰山精通《河间六书》,善治温热病,名震遐迩。

徒弟李若轩、李翼农兄弟尽传其学,也饮誉东莞。

袁仰山所著《鼠疫札记》由李翼农整理发表。

(引自《东莞市卫生志》)

l邓寿生,名慈惠,男,汉族。

东莞县莞城人。

生卒年月不详。

邓寿生为前清库生,后弃儒习医,擅长温补。

省会邻县皆慕名求诊。

治白疹(伤寒)有独到之处。

所著《辨舌秘略》由李翼农整理;

《白疹证治》及《医案》由何炎桑整理,均在《广东中医》杂志发表。

民国11年(1922年),邓寿生与李子绳、卢月湖等人,发起成立东莞县中医公会,邓寿生被选为评议长。

l欧月生,男,汉族。

东莞县高涉欧墩村人。

欧月生初为私塾教师,后遇名中医钱颖根,欧拜投门下,尽得其传,大行其医道于清末民初年间,与袁仰山、邓寿生合称“三生”(东莞“山”与“生”同音)闻名一时。

l卢月湖,男,汉族。

东莞县人。

卢月湖擅治温病,与“三生”(袁仰山、邓寿生、欧月生)齐名,日诊百数十人。

时西医传人未久,他用“金鸡纳霜”制成“发冷丸”,与中药汤剂配合,疗效卓著,开东莞中西医结合之先例。

民国11年(1922年),东莞中医公会成立,选举张子绳为会长,卢月湖与罗间樵、邓伯南被选为副会长。

l陈霭堂,男,汉族,东莞县人。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12月生于万江新谷涌乡,卒于1969年9月。

终年82岁。

陈霭堂自幼聪敏好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莞城袁秀心私塾读书,深得老师嘉许。

清宣统二年(1910年),边读书边在袁秀心的指导下自学陈修园医书,从此步人医门。

民国元年(1912年)在万江新村当私塾教师,并为学生治病。

民国4年在执教之余,转攻中医痘科、儿科。

民国5年万江各村天花流行,遂正式悬壶济世。

为求深造,民国6年拜儿科名医何占葵为师,得其家传《儿科撮要》等著述。

侍诊两年,尽得其术。

除名公巨贾之子孙有病由何占葵主诊外,其余医务均由陈霭堂主持。

民国33年10月,陈霭堂迁往莞城行医。

民国34年6月被聘任为东莞县卫生院名誉中医审查员。

1958年9月,加人莞城卫生所(今莞城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陈霭堂擅长痘科、儿科,以治疗麻疹、天花、惊风和疮积名于时。

他撰写医学论文《命门穴微血对麻疹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和《黄紫地丁合剂治疗麻疹》分别获佛山专区1959年医学论文特等奖和一等奖。

《疹前惊搐》及《几个白喉病案的探讨》等,先后在《广东中医》杂志发表。

l陈培,原名陈灿培,字茂生,男,汉族。

东莞县黄江龙和田心村人。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1月27日出生,卒于1975年12月20日。

终年87岁。

陈培自少在乡间放牛、做长工,后拜宝山芙蓉寺道士道生为师,学习跌打刀伤医术,未几其师因故辍教。

为求深造,民国3年(1914年)出外寻师,先后到广州华南寺、观音观随师五位,博其所长,学业大进。

民国5年出师后,曾在乡间及宝安、惠阳、香港等地行医。

民国8年返回本村办“陈茂生医舍”。

抗日战争爆发后,继续留在家乡,积极参加抗日队伍的救死扶伤工作,一方面以医生身份掩护游击队,向游击队提供敌人情报,并给予粮食和经济支援;

一方面尽力抢救和积极医治游击队伤病员,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建国初,东莞县人民政府送给他一块“为革命有功”的牌匾。

原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乌卜强等在1960年率广东省慰问团到东莞老区慰问时,曾接见过他。

陈培对中医正骨、炮火刀伤及杂症诊治,有较深造诣,不管在抗日游击队还是在群众中都有较高的声誉。

建国后被选为东莞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政协委员。

并先后任国营龙和农场卫生所、黄江乡联合诊所和黄江乡卫生所所长、大朗公社卫生院龙和分院院长、黄江公社卫生院副院长等职。

l单叔俊,字士彦,男,汉族,东莞石竭单屋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7月生于莞城镇,卒于1973年2月。

终年84岁。

单叔俊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从父单赞卿学习中医,并拜东莞名医邓寿生为师,取其温补之长而去其所短,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在家开业行医。

民国19年(1930年)任东莞医院中医师。

建国前夕,在莞城广仁堂中药店当坐堂医生。

1958年加人莞城卫生所(今莞城医院)工作至1962年退休。

他对治疗“温病”有较深的造诣,医德良好,不计较个人名利。

遇贫者就医,常赠医赠药。

也热心公益事业,是东莞中医公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并任第一届理事。

历任中医公会首席监事、副理事长和中医考试委员、东莞卫生协会理事等职。

1958年和1962年分别当选为东莞县政协第二、三届委员。

1962年出席东莞县第一次名老中医会议。

l李翼农,男,汉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东莞县莞城镇县后坊。

清光绪三十年随东莞温病名家袁仰山学医,勤奋过人,得袁仰山心传。

清宣统二年(1910年)行医济世,从事中医工作达75年,至1984年10月18日病逝,终年95岁。

李翼农擅治温病,善用羚犀白虎,时行热疫危症,每以大剂寒凉起之而愈。

同业称他胆识过人,有“李大剂”之称。

他一生兢兢业业,鞠躬尽瘁,除早期担任东莞中医公会理事长及统考委员外,建国后还担任几届中医学徒班上课带教老师,为发展东莞中医事业作出成绩。

到95高龄,步履艰难,李翼农仍坚持在家看门诊,直至临终前几天还为病人治病,感人肺腑。

数十年来,他认真总结经验,锲而不舍,著述颇丰,著有《外感温热篇浅释》、《麻疹条辨》、《鼠疫临床札记》等。

建国前在《广东七十二行商报》等报刊上连载《伤寒存津液论》、《运气不足凭证》等10多篇论文。

建国后,在《中医杂志》、((广东中医》等医刊发表医学论著、临床经验、医案医话、中医评述等中医论文50余篇,曾与全国名老中医蒲辅周开展学术争鸣。

1959年,受广东省卫生厅之聘,参与广东省中医验方文献审阅工作,能独抒己见,为人赞赏。

197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1980年被评定为中医主任医师,并任惠阳地区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东莞县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

(引自《东莞市卫生志》)

l陈杏圃,号景和,汉族。

东莞县大朗求富路乡人。

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卒于1954年。

终年61岁。

年少时,其父陈煦昭往常平周屋厦乡赠医,他随往既学医也兼作“伙夫”。

在父亲的潜心指导下,阅读大量中医经典著作,成为造诣深邃,医术精良,长于“温病”的一代名医。

陈杏圃治温病必《温病条辨》方,治杂病必《医宗金鉴》方,但非执古不化。

在大朗、常平、大岭山一带颇负盛名。

陈杏圃先后带徒8人。

其徒周孚民曾于民国18年(1929年)在广州《越华报》发表论文,驳斥广州妇孺学校老师、《越华报》医事顾问许修五歧视中医的错误观点。

l郭瑞章,男,汉族。

东莞高涉镇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于东莞高涉草墩村,卒于1976年,终年83岁。

郭瑞章于民国4年(1915年)在莞城随名医邓寿生学习中医。

民国8年到石龙镇开设瑞章医舍。

民国9年任石龙惠育医院中医师,1929年兼任东莞县第一届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

民国27年至民国34年,先后在香港、中堂演涌、石褐当坐堂医生。

民国35年转回石龙开业至1958年9月,其中1951年兼任东莞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医事人员甄考委员会委员。

1958年10月加人石龙镇卫生所(后称石龙卫生院)任中医师,1959年任副院长。

1972年3月退休。

郭瑞章勤奋好学,医术精湛,尤治“白疹”有独到之处。

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曾当选为东莞县第四届人大代表。

l卢觉愚(1899—?

),广东省东莞县人,出身中医药世家,令先君尝修药济人,但不取值。

卢氏治学精勤,著述甚丰,历任香港东华医院首届中医长,香港中华国医学会学术部主任,香港针灸学研究社名誉社长等职,著作《针灸问答》、《觉愚医案新解》、《实用伤寒论讲义》等。

卢氏不但中文造诣极佳,且自幼在香港的英文学校念书,精通英文。

他与主张中西医汇通的名医张锡纯书信交往多年,并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在其著作中引述现代医学新知。

此外,卢觉愚根据外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将针灸经穴与神经系统做了精细对比,直接从西文医著中翻译资料,能如此者当时在我国中医界以卢氏为第一人。

(引自《岭南中医》)

l陈渔洲,生于儒医世家,年少从父陈钟莲习医,曾在广州“医学卫生社”学习,民国14年(1925年)以“最优等”成绩毕业。

民国20年定居东莞茶山,执业50载,东坑、横沥、石排、石龙、寮步、大岭山、附城以及香港等地慕名前往求医者众。

建国后当选为东莞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陈渔洲幼承家教,博学精思,长于治温病,能采各家之长,治内科杂症,不拘一格;

治“白疹”主张养阴清化,反对温补,自成一派,颇为同道所关注。

建国前,北平《文医半月刊》、《国医砒柱月刊》、苏州《寿世医报》、福建《现代医药》等杂志,均聘陈渔洲为特约撰述员。

发表过《白疹秘钥》、《藻潜医案》、《藻潜医话》等论著。

建国后,撰写的论文、医案多次在省内外中医杂志发表。

1959年撰《我对麻疹斗争的经验》在《广东中医》第四期发表后,中国科学院摘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

陈渔洲医术除传其子陈芝高外,先后授徒10余人。

l谢其彦,男,汉族。

宣统元年(1909年)生于东莞县东坑区井美乡。

民国17年(1928年)随父谢景丸学医,民国25年正式行医。

1955年人东莞人民医院任中医,1956年当选为东莞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其后任东莞县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

1962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1965年调东莞县中医院任中医。

1978年病故,终年69岁。

谢其彦属岭南温热学派,擅长治疗时病和杂症。

以治疗乙型脑炎、破伤风等急重病著称于时。

治内科,擅养阴、重脾胃,对慢性病之调治亦有独到之处。

对妇科及儿科亦颇具匠心。

谢其彦一生勤于诊务,也忙于教学带徒工作,故著述发表不多。

所撰《芡实合剂治疗慢性肾炎五十二例疗效观察》一文在《新中医》(1973年第三期)发表后,为医坛所重。

北京中医研究院名中医岳美中运用其方,收效甚佳,被收《岳美中医案集》之中。

l周国袁,男,汉族。

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东莞县常平屋厦乡桥梓村。

卒于1957年,终年46岁。

周国哀16岁从父周沛棠学中医。

在其父悉心指点下,学业大进。

21岁开始在本村行医后迁往寮步,再返常平下墟南门街开诊。

他善用古方,医术精湛,每天排队候诊者百余人。

外诊有专人用自行车载送。

一次,往某村诊病,众人谓病者已死,他即投“回阳救急汤”使病人起死回生,一时传为佳话,医名益盛。

遗下数十万字医案给后代。

l朱敬修,原名朱深,字敬修,以字行。

男,汉族。

原东莞县园洲上南(今属博罗县)人。

民国5年(1916年)出生于东莞县石龙镇一个三代中医世家,1966年5月公差途中不幸逝世,终年50岁。

朱敬修于民国23年(1934年)考人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民国26年参加东莞中医师县试考取第一名,次年赴香港任华南国医院中药教授、东华医院中医师。

民国34年,在东莞石龙镇设中医诊所行医济世。

曾任石龙镇中医协会主席,与郭瑞章、莫椿龄并称“石龙三大名医”。

1956年应邀到广州中医学院参加全国首批中医高等院校创建工作,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副教务长和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广东省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等职。

朱敬修一生治学严谨,博取医源,在中药方剂学上有较深造诣。

在学术上主张博取众家之长,施行中西医结合,在医疗工作中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每遇沉病瘤疾,必穷源索本,悉心诊治;

遇家贫境困者,赠医施药,因而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

朱敬修曾多次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教材编纂工作,主编《中医方剂学》,著有《常用中药药性括要》一书,并将30年医疗教学经验辑成《传薪集》和《课余医话》数十卷。

他辞世时,有联挽曰:

“治病救人,群钦高手;

传经授业,痛失良师。

”言简意赅地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

l邓敬参,名慎思,男,汉族。

民国10年(1921年)11月生于东莞县莞城镇,1981年12月病故。

终年60岁。

邓敬参青少年时期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僧习医。

抗日战争期间,下山游医于粤西一带。

1955年5月返回莞城开业,时已脱却袭装。

1958年2月到广州中医学院专修针灸,一年后回莞城镇卫生院开展针灸业务。

1960年5月到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3个月,针灸术著称于时。

1965年9月调东莞县中医院任针灸科医师,1980年5月晋升为中医针灸主治医师。

同年当选为东莞县第四届政协委员。

邓敬参擅长针灸,选穴及手法皆有独到之处,尤以治乙脑后遗症为世所称道。

河南省许昌地区曾推广其法,疗效高达90%以上。

邓敬参熟习张仲景书,饶有胆识,用猛峻药治癫狂病属实者,亦常获效,医名益盛。

晚年,不但分担教学带徒任务,而且积极编书著述,先后在《广东医学》、《医药科技动态》、《新中医》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