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祝福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节描写等。
③小说的环境:
A、自然环境:
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B、社会环境:
交代时代背景。
补充说明:
怎样鉴赏小说: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3)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
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
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二、知人论世
一)了解鲁迅其人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
《呐喊》、《彷徨》(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他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作品有两大基本主题民族劣根性批判和民族启蒙;
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二)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鲁迅写作《祝福》时,中国正处于五四运动的低潮期,其时政府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鲁迅忧虑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但也寻找不到出路,思想甚是苦闷和彷徨。
鲁迅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是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祝福》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三、理清小说情节
倒叙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探究人物描写方法;
了解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以及了解解读祥林嫂形象所体现的价值意义。
一、回顾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二、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
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
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
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1、先请一个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评析、补充。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谱”简表。
祥林嫂年普简表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
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
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
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
秋天到鲁镇。
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
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
死亡。
2、分析外貌描写
回顾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
语言、外貌、行为、神态、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白描等
(1)文中共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肖像?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死前相遇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2)、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
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
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
然后师生对话、互动,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
论
特
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后——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小结:
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三次头发的变化给我们暗示祥林嫂悲惨的人生经历。
三次脸色(表情)的变化,为我们描绘出祥林嫂惨痛的人生命运。
三次衣着的变化给我们显示出了祥林嫂贫穷的经济状况。
不同时期的祥林嫂具有不同形象特征:
初到鲁镇的祥林嫂:
勤劳,纯朴,虽然生活条件不佳,但是精力充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量。
要求极低,易于满足的。
再到鲁镇时:
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俨然失去了充盈的生命力量。
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临死之前的祥林嫂:
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苍老不堪,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毫无生命力,已是濒于死亡。
此处作者使用了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让读者感知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总结:
总结外貌描写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总起来看,几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表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迷信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3、分析语言描写
(1)、祥林嫂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自述阿毛之死?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柳妈与祥林嫂的对话,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陷入恐惧
(3)、与“我”的对话——展示了其封建迷信桎梏矛盾心理
4、品味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5、分析动作描写
归纳祥林嫂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安分守己、顽强,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
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第三课时
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探究祥林嫂的死因;
分析小说人物(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以柳妈为代表的群众,“我”)的形象
一、回顾祥林嫂命运的变化过程
二、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这些人有:
鲁四老爷,以柳妈为代表的群众,“我”。
(一)、鲁四老爷是凶手吗?
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1、间接描写:
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
对联:
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
几部书:
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这段书房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写:
重点分析他的动作和语言。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保守、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①一处是: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
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
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
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处是:
骂祥林嫂是“谬种”,为什么?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
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
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
所以骂她是“谬种”。
(补充“贞节”,理学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甚至提出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灭绝人性。
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他通过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二)、祥林嫂的婆婆是凶手吗?
祥林嫂的婆婆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
”她虽然生活在靠“打柴为生”的“小户人家”,但却死抱着“族权、夫权”,成为高踞儿媳之上的封建家长。
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是这个圆滑的女人直接导演的。
无论是祥林嫂的娶来、绑回、再嫁,都是她亲手安排的。
她不仅取走了祥林嫂第一次做工的工钱,还把守寡的儿媳当作“商品”换钱去给小儿子娶老婆,并从中赚钱。
其毒辣和贪婪令人发指!
这说明封建家长制对劳动妇女的压榨是多么深重!
(三)、柳妈是凶手吗?
柳妈虽然地位同祥林嫂差不多,属于下层劳动群众,但她是个受神权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很深的“善女人”。
她对祥林嫂在抗婚撞案的反抗之举中留下的“疤”进行嘲讽,有意挑逗人家的疼处,并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使祥林嫂恐惧不安、彻底绝望。
这无论是否有意的说教,还是做了封建宗教迷信和神权观念的传声简,都是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深渊的无形的一掌。
这说明封建社会的“善女人”有不善的一面,深受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的下层劳动人民有时会成为迫害自己同类的帮凶。
(四)、鲁镇上的人们是凶手吗?
鲁镇上的人们起初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有所同情,“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需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而当他们听厌了祥林嫂的不幸故事,从她身上得不到新的“满足”时,便用“又尖又冷”的声调和语言奚落她。
封建思想的腐蚀,使他们失去了同情心,变得麻木、冷漠。
短工的一句“还不是穷死”的道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轻蔑和冷漠。
作者对众人们的思想感情怎样?
(p14页“大家咀嚼鉴赏”)
明确:
“大家咀嚼鉴赏”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愤激之情。
(五)、小说中的“我”是凶手吗?
分析“我”这一形象: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
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
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
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
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二、祥林嫂死了,那么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1、四老爷?
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
2、祥林嫂之婆?
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
3、柳妈?
因为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4、“我”?
因为“我”的无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2、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
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
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1、地主:
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
“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
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归纳,师生总结归纳明确:
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
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
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尤其是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他通过不许祥林嫂参加“祝福”而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
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
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
婆婆代表了族权,虽然封建礼教并不允许这样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却还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本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
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
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
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
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
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总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
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第四课时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探究小说以“祝福”为题目的现实意义。
一、分析环境描写
这部小说有哪几处环境描写?
找出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
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二)社会环境描写,以“祝福”景象的描写为主,“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猪,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
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中间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第一次是祥林嫂刚到鲁镇时: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了。
”表现祥林嫂刚到鲁镇被获准参与“祝福”的忙碌、能干与满足。
第二次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
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她“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被四婶禁止,于是“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去烛台”,还是被四婶禁止,于是“终于没有事情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第三次是祥林嫂捐了门槛后: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捐了门槛,祥林嫂满以为取得了参与祭祖的资格,因而“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岂料还是遭到四婶慌忙呵斥与禁止;
于是,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
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与自然环境的描写相互交融,很好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作品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那么题目为什么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呢?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
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讽刺地被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