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107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改建道路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项目建设以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根据扶贫生态移民“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协调,综合治理,协调发展,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结合大屯彝族乡实际情况,做好道路建设。

主要指导思想是:

围绕改善生态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注重实效,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适应大屯彝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域镇村交通体系的精神,合理确定道路建设方案,严格控制土地使用规模。

以道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全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2.2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为本,切实做好“五个统筹”;

坚定不移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交通促进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合理配置乡镇空间资源,优化乡镇环境,综合部署各项建设。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城镇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以道路改造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3.节约用地原则

合理配置乡镇空间资源,以道路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土地使用价值,优化乡镇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基础建设建设。

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镇功能,加强经济发展与乡镇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善乡镇环境。

1.2.3.奋斗目标

优化大屯乡集镇环境,创造良好集镇形象,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和自力更生,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1.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3.1.本项目的建设可行性

大屯乡烙烘村官房组至烙烘村红山岩山组,仅有一条不足3米的通村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坎坷不平,车辆无法通行,给老百姓的出行和运输带来极大的不便,该线路是连接烙烘村红山岩上组与大屯乡的重要交通要道,群众各种生活必需品及农副产品均依赖此通道进出。

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从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是当务之急。

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道路通、百业兴的重要性,投工投劳修建该道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改扩建该路条件已完全成熟。

因此,建设好烙烘村官房组至烙烘村红山岩上组公里通畅工程是两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意义重大而深远。

1.3.2.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乡镇基本功能的需要

由于大屯乡旧镇区改造时乡镇规划及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过境路中有海龙公路和大纳公路两条,均在镇区交汇,烙烘村红山岩上组一直无专用过境道路;

过境客货车仅达镇区,无法深入到偏远区域,致使部分群众出行困难,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影响乡镇交通正常营运。

根据《毕节市大屯乡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大屯乡中心镇区发展空间规划为“以烙烘村官房组为城市中心,以镇区东部为乡镇拓展片区,沿海龙公路、大纳公路为发展轴展开的组团式布局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心三点、两轴”,分别为“镇区中心、三个重点中心村;

海龙公路为发展主轴,大纳公路为发展次轴”。

按照大屯乡的乡镇发展思路,必须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优先考虑的就是建设能够衔接各组团的乡镇次干道,解决偏远村落交通环境,提高道路服务水平。

本项目的建成将促进南、北两片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改善乡镇交通状况,净化乡镇环境,减少出入事故,改善乡镇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化建设,更快形成乡镇核心区道路框架。

1.3.3.项目的建设是大屯乡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镇内缺乏矿产资源,但大屯乡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浓厚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有利地理位置,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镇区内著名的“大屯土司庄园”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自然村寨“三官寨”经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考察论证,于2002年6月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民族村寨之一,2009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授牌为贵州省第一批十六个文化名村之一;

另外,大河村为千亩柑桔基地,大河口优质果园享誉四方;

溜儿河自然风景区山峦叠翠,幽谷含青,山水俊秀,气候怡人。

本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大屯乡乡镇核心区道路骨架,是全面推进大屯乡“努力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项目的建成可有效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带动民众致富。

1.3.4.本项目是加快和保障大屯乡开发建设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不但有利于改善乡镇道路交通状况,还有利于加快大屯乡南部区域的建设,改善城乡结合部的落后交通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大屯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一个经济繁荣、道路畅通的良好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态势。

工程建成后,将为乡镇经济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为大屯乡的外延拓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项目区域概况及建设条件分析

2.1毕节七星关区概况

毕节,地处贵州高原屋脊,乌江、珠江发源地,位于东经105°

36′-106°

43′,北纬26°

21′-27°

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是黔西北的大门。

2011年,国函〔2011〕130号文件,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

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

毕节市七星关区现有人口141.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3.32万人,农村劳动力70.1万个;

耕地88万亩,其中旱地79万亩,水田9万亩,25度以上坡地3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2亩,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市。

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位于川、滇、黔三省交通要冲,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全区公路总里程近2000公里,东有海龙路、居二路、大纳路,南有贵毕路,西有毕纳路、毕威路,北有毕赤路,通乡油路改造基本完成,96%以上的村通公路。

目前,横穿毕节东西和连接南北的两条国家级骨干高速公路“杭-瑞”、“厦―蓉”和穿越毕节腹地的“成都-贵阳-广州”客运专用高速铁路(350公里/小时)毕节段全面动工,毕节-威宁省级高速公路、毕节机场(飞雄机场)已开工建设,国家规划的4条铁路7个通道经过毕节并将于2011年全面动工。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一级公路交通枢纽、二级铁路综合枢纽城市,七星关区将成为川滇黔三省交汇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2.2大屯彝族乡基本情况

2.2.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毕节市大屯彝族乡地处东经105°

45′-105°

47′,北纬27°

39′-27°

41′,位于毕节市东北面。

东与本市田坎乡和龙场营镇毗邻,南抵大方县,西与普宜镇一水之隔,北与四川省马蹄乡隔赤水河相望。

大纳公路自南往北纵贯三官、大河两个村8公里地段;

海龙公路由西向东横穿烙烘、大屯、长中三村,乡政府驻地位于烙烘村官房组,距市区108公里。

项目区为侵蚀构造地貌,场区出露的岩层为三叠系永宁镇组的地层,岩性以石灰岩、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及泥页岩为主。

区内构造较为发育,以南北断裂构造带、东西构造断裂带及东西走向的褶皱共同组成了场区内构造网络体系。

镇区大部分地层都被第四(Q)的冲积物与残坡积物所覆盖;

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产状稳定,多为单斜层,倾向北西,倾角1~5º

道路经过区域地质构造简单,岩体稳定,无大规模滑坡、溶洞、泥石流等重大不良地质现象,仅局部在暴雨期间出现浅表土体滑塌,因而场地稳定,适于本工程建设。

区域地震活动不强烈,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表基本烈度≤Ⅵ度,历史上未发生过Ⅴ级以上地震。

大屯乡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冬暖、春旱、夏热、秋高绵雨的特点。

境内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700-900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4%,相对湿度80%。

受山体影响,多为东北风向,平均风速为0.4m/s,历年最大风速为23.0m/s。

年均日照1120小时,无霜期270天,雨热同季;

地势南高北低,呈依次下降的三级梯面地形,最高点在南面的韩家大箐,海拔1738米,最低点在北面大河村,海拔560米。

人口及行政区划:

至2011年,大屯乡总面积56.4平方公里,有耕地14759亩,其中水田1000亩。

辖大屯、长中、青山、大河、三官、高坡、烙烘、雅木、8个行政村109个村民组。

居住有汉、彝、苗、白、仡佬等民族。

总户数4444户,总人口18600人,其中农业人口18137人,占总人口的98.53%,非农业人口463人占总人口的1.47%;

少数民族人口6265人占总人口的35%,在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5760人占总人口的32.1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94%。

自然资源:

大屯乡自然资源较贫乏,境内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仅有煤、硅酸岩、石灰岩三种,其中煤炭储量2亿吨。

大屯乡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特色农产品较丰富。

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红薯、马铃薯等;

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早熟蔬菜等;

林果有柑桔、蜜橘、橙、柚、桃、李等。

主要树种有杉、松、柏香,经济林有杜仲、蚕桑、黄柏;

主要牲畜有牛、马、猪、羊等。

大屯乡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集彝人文化、土司文化、民俗文化于一身,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后劲。

著名的“大屯土司庄园”于199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自然村寨“三官寨”经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考察论证,于2002年6月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民族村寨之一;

2.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大屯乡在西部大开发、国发[2012]2号文件、工业强省的指导思想下,积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乡”战略,不断优化结构,抓好龙头,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构建毕节地区的商贸中心。

农业形成了粮食、畜牧、茶叶、水果四大农产基地;

旅游产业逐步形成,正在实现由农业大乡向经济强乡的转变。

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433.8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163.33万元、第二产业721.11万元、第三产业549.42万元;

林地面积29950亩,草坡2680亩,森林覆盖率19%。

第三章场址概况及建设条件

本项目一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支持,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方向,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本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民收入为着力点,以道路建设促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化的发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3.1场址现状

3.1.1.地点与地理位置

本项目是大屯乡烙烘村过境道路,是连接镇区与南部偏远片区的重要通道,其直接影响区为大屯乡烙烘村。

其中烙烘村幅员面积6.7km2,耕地面积1150亩,辖13个村民组,750户、2971人。

人均占有粮食181公斤,人均纯收入约1580元,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

项目建设起点为大屯乡烙烘村官房组,终点为烙烘村红山岩山组,全程长度为6000米,目前道路延伸到烙烘村路边,道路为原有乡村小道,路面凹凸不平,且泥泞不堪,沿线居民出行十分不便,村民往来主要依靠步行。

道路沿线基本为无人居住的山体林间,道路修建不需新征土地和拆迁,对于少量占用土地的情况,以村领导带头,进行土地使用调整,即保证道路建设需要,同时,又满足农户耕作要求。

道路建设完成后,可以实现镇区与南部偏远片区的连接,满足沿线居民出行和生产要求。

3.1.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用面积

场址土地为集体所有,无需新征土地。

项目实施完成后,对于提高道路两侧原有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当地城镇化、商业化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3.2场址建设条件

3.2.1.地形地貌

建设地点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条件良好,场址内地势大部分为山地,大部分较为平坦,局部考虑路网完整性及减缓纵坡,存在少部分开挖。

3.2.2.气象条件

年均日照1120小时,无霜期270天,雨热同季。

3.2.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道路经过区域地质构造简单,岩体稳定,无大规模滑坡、溶洞、泥石流等重大不良地质现象,仅局部在暴雨期间出现浅表土体滑塌,因而场地稳定。

场址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相对较低。

3.2.4.环境条件

场址位于乡镇规划区内,周边建筑少且主要以低矮、多层砼建筑物为主,类型为当地民居。

项目建成后将与大屯彝族乡规划建设的街道完美融合,为当地居民的出行和生产提供便利的通道。

3.2.5.交通条件

本项目起点位于政府驻地,临近海龙公路,且大纳公路自南往北纵贯三官、大河两个村8公里地段;

海龙公路由西向东横穿烙烘、大屯、长中三村。

境内拥有客运点、加油站等交通设施,汽修厂有多个,能够满足当地实际需要。

3.2.6.社会环境条件

近年来,大屯乡的基本福利建设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初步长效的体系,各级组织和政府为加强各项福利事业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证。

3.2.7.基础设施条件

a.有现成的水源点。

新建道路处于乡镇规划范围,可实现有效的供水。

b.道路区域内有健全的电网覆盖,有效的保证了生产电力的供应。

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彝族乡改建道路工程。

起点位于大屯乡烙烘村官房组,终点位于烙烘村红山岩上组。

全程长度为6000米,目前道路延伸到烙烘村路边,道路为原有乡村小道,路面凹凸不平,且泥泞不堪,途经湾子头、路边、关家坟,上寨等地。

本道路工程道路中线测量坐标X=736.948,Y=854.563为K0+000桩号,沿道路向南偏西至K6+000为终点桩号,坐标为X=1435.844,Y=1679.843,道路全长6000m。

根据业主确定,道路建设红线宽度为4.5m,砂石路面。

4.2采用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乡镇道路设计规范CJJ3-90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给排水标准图集2002

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1999

乡镇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4.3设计基本参数的确定

4.3.1.基本参数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情况,经过通行能力分析计算,采用设计速度为20Km/h,受限路段设计速度采用l5km/h,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采用l0km/h,路基宽度为4.5米,其中:

路面宽3.6m、路肩宽0.4m、排水边沟0.5m,可适应预测交通量及通行能力的需要。

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烙烘村官房组至红山岩上组道路

1

道路类型

通村道路一级

2

设计计算车速

20km/h

3

设计荷载等级

4

路幅布置形式

单车道

5

路基宽度

4.5m

6

路面

砂石路面

7

道路净高

27cm高

8

地震烈度

Ⅵ度(按Ⅶ度设防)

9

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

20年

10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30年

11

重型车道标准轴数

Nit=1000(n/d)

12

标准轴载

P=100(KN)

13

交通量年均增长率

V=0.05

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

Nh=Nda*K*S=64.68(PCn/d)

其中:

Nda=980(PCn/d)估计日交通量,K=11%,S=0.6

在交通饱和年限内,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预测:

Nda(1+v)20=171.62(PCn/d)。

纵断面技术指标表

项目

单位

推荐方案

线

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

m

150

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

40

平曲线最小半径

平曲线最小长度

15.441

道路最大纵坡

%

桥梁最大纵坡

隧道最大纵坡

最小坡长

160

停车视距

30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500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1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

27.067

4.4标准横断面设计

1.根据指定的道路控制红线为4.5m的条件下,标准横断面按设计通行能力确定,采用一个标准横断面。

单车道,车道宽3.6m,路两侧路肩宽度分别为0.2m,右侧有0.5m宽的边沟。

2.机动车道达到交通饱和设计年限时的通行能力为2NS=273(PCn/h)>

172.62(PCn/h)。

3.步行通行能力为6*1800=10800(p/h)。

4.道路机动车道取横坡1.5%。

道路标准横断面

基层采用石灰土材料,路面采用砂石材料,详见附图。

4.5平面线型设计

1.本道路工程道路中线测量坐标X=736.948,Y=854.563为K0+000桩号,沿道路向南偏西至K6+000为终点桩号,坐标为X=1435.844,Y=1679.843,道路全长6000m。

2.平曲线:

道路全段有多个弯道折角,分别编号为JD1、JD2等,见平曲线要素图。

3.竖向设计

本工程竖向设计高程以道路中心线设计高程为标准高程。

4.道路纵坡见竖曲线要素及曲线位置图。

5.道路中心最大挖方深度,最大填方深度见纵断面图。

道路横坡按标准横断面设计,车道以道路中心线为分水脊,向两侧降坡为1.5%。

6.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在保证道路中心线纵坡设计高程的前提下,与交叉道路相接时的横坡调整,施工中应与1、2号道路横坡协调。

7.道路填方超过1.0m深度的边线路肩应按1:

1.5放坡。

8.道路边线填方深度小于1.0m时,路肩按1:

0.75放坡。

4.6道路工程结构设计

4.6.1.道路机动车道结构构造

在夯实找平路基上铺设柔性基层石灰土15cm,在基层上采用砂石路面12cm。

4.6.2.路基工程

1.路基边坡及防护

路基边坡根据实地情况和《规范》要求确定路基的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坡值。

填方路段路堤边坡一般采用1:

1.25,在地面横坡陡于1:

5的斜坡地段上修筑路堤,地面应挖成台阶;

宽不小于1m,向内倾斜2-4%。

挖方路段路堤边坡按1:

0.5自然放坡,对高挖方地段中间设有碎落平台。

路堤穿水塘、河滨段,坡脚伸入水塘、河滨时,常水位+0.5m以下到滨底边坡1:

1.75,临水面用厚度不小于0.6m的浆砌片石封面;

常水位+0.5m以上到路基设计标高边坡1:

1.5。

2.道路经过水塘处理原则

道路经过沟、塘、断头河部分,当淤泥层厚度小于2米时,清淤再填筑路基,压实厚度每层小于30cm;

淤泥层厚度大于2米时,先清淤(1.5米以上),用直径大于30cm块石挤淤,再填筑路基,并进行超载预压(高1米,预压期1个月以上);

对一些近期还需保留的河道、沟渠采用临时管道过渡,控制标高及桩位由实际施工中明确。

3.路基填料要求

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按土壤种类及石灰质量确定配合比。

确定石灰土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容重。

b施工前进行100m~200m试验段施工,确定机械设备组合效果、压实虚铺系数和施工方法。

材料要求:

(1)稍具粘性的土壤(塑性指数大于4)砂性土、粉砂土、粘性土均可使用;

以塑性指数10~20的粘性土为宜;

用石灰稳定无塑性指数的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时,应添加15%左右的粘性土;

使用塑性指数偏大的粘性土时,应进行粉碎,粉碎后土块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

(2)土的有机含量超过10%,硫酸盐含量超过0.8%时不宜用石灰稳定。

(3)使用特殊类型的土壤如级配砾石、砂石、杂填土等应经试验决定。

石灰土拌和:

原材料进场检验合格后,按照生产配合比生产石灰土,当原材料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调试灰土配比。

出场石灰土的含水量应根据当时天气情况综合考虑,晴天、有风天气一般稍大1%~2%,应对石灰土的含水量、灰剂量进行及时监控,检验合格后方能允许出场。

石灰土运输:

采用有覆盖装置的车辆进行运输,按照需求量、运距和生产能力合理配置车辆的数量,运输车按既定的路线进出现场,禁止在作业面上急刹车、急转弯、掉头、超速行驶:

(1)石灰土摊铺:

在湿润的下承层上按照设计厚度计算出每延米需要灰土的虚方数量,设专人按固定间隔、既定车型、既定的车数指挥卸料。

卸料堆宜按照梅花桩形布置,以便于摊铺作业。

摊铺前人工按虚铺厚度用白灰撒出高程点,用推土机、平地机进行摊铺作业,必要时用装载机配合。

(2)粗平整型:

先用推土机进行粗平1~2遍,粗平后宜用推土机在路基全宽范围内进行排压1~2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其后用人工通过拉线法用白灰再次撒出高程点(预留松铺厚度),根据大面的平整情况,对局部高程相差较大(一般指超出设计高程±

50mm时)的面继续用推土机进行整型,推土机整平过程中本着“宁高勿低”的原则,大面基本平整高程相差不大时(一般指±

30mm以内时),再用平地机整型。

(3)稳压:

先用平地机进行初平一次,质检人员及时检测其含水量,必要时通过洒水或晾晒来调整其含水量,含水量合适后,用轮胎压路机快速全宽静压一遍,为精平创造条件。

(4)精平整型:

人工再次拉线用白灰撒出高程点,平地机进行精平1~2次,并及时检测高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