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97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资料Word格式.docx

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

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

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数逗孩子笑。

(二)哭的发展

学会语言之前,哭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一项研究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进行研究,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适、心里不适(恐惧、愤怒等)、感到无聊。

(三)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有些惧怕是先天的,比如孩子都怕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突然变化、突然接近、疼痛、孤独等对他来说都是危险和受伤害的信号,是引起婴儿惧怕的天然线索。

婴儿以后对黑暗、动物、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怕是由这些天然线索派生的。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医院,白大褂)

3、怕生,6—8个月会出现陌生人焦虑,出现认生,时间越早,记忆思维发展的越好。

宝宝的情绪具有易感染性,比如,说当某个宝宝开始大声而持续地啼哭时,其他宝宝听后会很快加入大合唱。

同样,当宝宝大笑或者发出愉快的声音时,其他婴儿也会报以欢笑声。

或者,当你和别人在宝宝身边激烈的争吵的时候,宝宝都会感应到那种紧张的情绪,所以,尽量给宝宝创造平静和愉快的环境,让宝宝多保持愉快的情绪,父母避免在宝宝面前争吵,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宝宝。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父母爱吓唬小孩,用威吓作为结束小孩活动和服从规则的手段,长期这样,除了使小孩胆小外,他还会逐渐不信任这样的父母,也缺少安全感。

帮助他克服恐惧,比如怕黑,不愿意一个人睡,越早克服越好。

二、亲子依恋

(一)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

有人认为,依恋是本能,小动物也有依恋行为。

大家知道,小鸡小鸭等对出生后首先接触的运动目标,会产生依恋行为。

有些人认为,母子在出生后头几小时是发生依恋,即难舍难分情感的关键时刻。

他们因此反对把新生儿放到婴儿室,主张放在母亲身边。

 

(二)依恋的意义

从母体安全的环境中来到一个寒冷嘈杂的陌生的环境,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全感,他必须首先和一个人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就是完成孩子一生一直在探寻的两个问题之一,一个是我是谁,一个是我依赖谁。

一般是和母亲建立起来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几乎是他以后和所有人建立关系的基础和雏形。

许多成人没有安全感。

2岁之前是亲子依恋建立的重要时期,2岁之后定型。

(三)依恋的类型

对依恋的类型进行测量被称为“陌生情境”测验,即把婴儿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独自呆一会儿,然后让母亲进入其中,观察婴儿的反应。

有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60%—65%):

这种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在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

深入的研究显示70%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依恋(20%):

这些孩子对抚养者没什么兴趣,但当抚养者离开房间的时候会大哭。

奇怪的是,当抚养者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总是转过身哭着就爬开了。

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矛盾型(15%):

这些婴儿最开始不想离开抚养者去探索新环境。

之后,和不完全/回避型一样,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抚养者回来并想靠近婴儿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抗拒。

他们看起来很生气。

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四)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

1、抚养者的特征

母亲的作用

(1)感觉敏锐而有责任心(对孩子的每呼唤都要回应,做情感敏感的父母,不对孩子撒谎,帮助孩子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

(2)鼓励双方的互动

(3)温暖和接受的态度

父亲的作用:

(1)影响婴儿性别角色的形成

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也就是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研究表明,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单身母亲家庭生长的女孩,在以后与男性交往时往往表现焦虑和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缺乏稳定而可靠的男性榜样。

(2)影响婴儿个性品质的形成

由于父亲引导婴儿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的、技术性的,所以父亲影响他们的是进取心、合作性、自信心等男性特征,使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坚持和克服困难,婴儿从母亲哪儿多学到同情心、关心人、温和、善良等特征,结合起来才能帮婴儿形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3)影响认知的发展

婴儿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等活动,使得婴儿对动手操作感兴趣,能激发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求知倾向。

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婴儿交往的数量与婴儿的智商有正相关,也就是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时间越长,智商越高。

(4)影响社交技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婴儿的气质类型

(1)什么是气质

气质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医学认为,气质是人某些方面的、较为持久的行为风格,是宝宝对环境刺激做出应答的行为方式。

宝宝的气质特征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且相对稳定,每个宝宝从婴儿期起就有自己的气质表现:

有的爱哭、好动、不认生;

有的则比较温顺、安静、害羞、怕生人。

(2)气质的主要内容

  ·

活动水平

  指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如游戏、进食等一切活动的数量多少,反映宝宝的日常活动量。

节律性

  指宝宝睡眠、进食、大小便等生理活动是否有规律。

趋避性

  宝宝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是接受还是躲避。

适应性

  宝宝是否容易适应新环境。

反应灵敏性

  宝宝对周围环境中的现象如光、噪音等反应是否敏捷。

反应强度

  宝宝对任何事情反应的程度是强还是弱。

心境特点

  指宝宝平常是开心的、友好的行为多;

还是不高兴、不友好的行为多。

分心程度

  指宝宝注意力是否容易被转移。

注意的持久性

宝宝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与短。

 根据宝宝各方面的表现与上述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是构成宝宝的气质类型。

(3)不同气质类型的基本特点

医生通常将气质类型分为4种:

难养型、易养型、中间型、启动缓慢型。

  ①难养型

  宝宝在睡眠、进食、大小便等问题上难养成规律,看见生人就害怕,对新事物采取拒绝态度,适应较慢;

较难抚养,多为消极情绪,好哭,好动,遇到困难后大声哭叫。

  ②易养型

  宝宝在睡眠、进食、大小便等问题上容易养成规律,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见人就笑,对人友好,主动大方,情绪多为积极性,反应中等,适应快,较易抚养,将来不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③启动缓慢型

  宝宝对新事物和陌生人的最初反应是退缩、适应慢,反复接触才能慢慢适应、反应强度低、活动水平低,无论是积极反应还是消极反应都很温和。

  ④中间型

  根据特点不同又分中间偏易养型,表现特点与易养型接近;

中间偏难养型,表现特点与难养型接近。

(4)不同气质有好坏之分吗

不少爸妈非常关心自家宝宝的气质是好还是坏,其实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也不决定宝宝智力水平的高低,各种气质的人群中均有优秀人才,不论哪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性两个方面(下表所示)。

但气质类型的确能明显影响宝宝的活动方式,且对性格形成起很大作用。

如易养型中乐天派相对较多,独立而机敏,善于人际交流;

难养型者趋向被动、违拗、倔强。

  宝宝气质的两面性

 

气质类型

积极面

消极面

易养型

随和、适应强、开朗

行动轻率、感情不稳定

难养型

敏感、情感丰富

任性、适应慢、易发脾气

启动缓慢型

冷静、情感深沉、实干

淡漠、缺乏自信、孤僻

(5)不同气质类型的养育对策

  ①易养型气质

总体来说,易养型气质宝宝的爸妈是比较顺畅的,因为宝宝生活规律性好,性情开朗,容易适应环境,对事情的反应比较随和。

只要爸妈尽心养育,注意营造相互愉快的环境,不用爸妈费太多神,宝宝就长大了。

 但是,爸妈千万别忽视易养型气质的宝宝也有消极的一面,他会行动轻率、感情不稳定,有时即使不舒服或不适应,也往往不容易露在表面,或表达不明显。

如果爸妈不认真观察或把宝宝的表现没有当回事,就会耽误宝宝的病情或潜在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对策

  对易养型气质的宝宝,爸妈平时要关心他的身心情况,尤其是对宝宝的轻微抱怨或申诉均应特别予以查问,让易养型气质的宝宝全方位健康成长。

  ②难养型气质

  好动,指宝宝动作多,频率相对较快,好像精力特别旺盛。

好动多见于难养型气质的宝宝,这不是宝宝故意这么做,而是宝宝表现故有的气质。

  面对好动的宝宝,采取嫌烦、抱怨、听之任之、训斥等做法都不是上策,爸妈从小对宝宝就要有意识地引导。

  【让好动的宝宝释放能量】

  训练方法:

  ①只要宝宝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让宝宝自己做,比如吃饭、穿衣、自己去大小便、帮助爸妈拿袜子、鞋子、梳子、毛巾等。

宝宝开始做不好,爸妈要以最大的耐心引导他,反复重复地做,使宝宝有动的(释放能量)机会。

爸妈还要为宝宝每个动作的成功给以称赞。

  ②爸妈每天抽出时间和宝宝一起做游戏、玩玩具、涂鸦,结束后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纸笔等,放到指定地点;

既培养宝宝做事有始有终,又让宝宝有释放能量的机会。

  ③必要时爸妈定期带宝宝参加滑板等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有利于宝宝大脑皮层协调性的发育。

  【及早养成生活的节律性】

  爸妈越早认识宝宝的气质类型越好,尽管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但相对来说难养型气质宝宝的生活规律性是差些,这种无规律的生活不仅让家里成员难安宁,关键是在宝宝成长过程中,他自己也相对难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容易出现体质差和易患病等状况。

  所以,爸妈首先是逐渐训练宝宝的生活规律性,让宝宝的饮食、睡眠、大便等从杂乱无章变成有规律。

当生活有了规律性,他的任性、适应慢、易发脾气的缺点就会减少,而反应快、情感丰富、精力好的优点就会凸现出来。

  ③启动缓慢型气质

  启动缓慢型气质的宝宝在1岁之内爸妈常感到宝宝比较静,不好大哭,也不太大笑。

拿出新买的玩具,宝宝并没有爸妈预想的那么高兴,但宝宝还是拿在手里,经过审视一些时间后,才逐渐表现出对玩具喜欢或不喜欢的心情。

  这种宝宝做事情认真、思想集中、不露声色,但接受和适应新东西较慢,有时会被爸妈误认为宝宝反应迟钝或“笨”;

同时行为抑制、社交性能力差、对环境情绪反应强烈,表现胆怯、淡漠、孤僻等。

  1.给宝宝制造预先体验的机会。

例如家里要来亲戚,在亲戚没来之前,先对宝宝介绍亲戚的情况,亲戚对宝宝如何喜欢,亲戚和父母关系如何亲密,教育宝宝如何礼貌接待亲戚。

预先给宝宝设计一下交流用语等等,这样宝宝就预先熟悉了即将发生的事件,在宝宝的大脑里有了印象。

当亲戚来了,爸妈尽可能鼓励宝宝与亲戚接近,并及时表扬宝宝的每一个进步。

这样就使宝宝很快拉近了与亲戚的距离。

  2.5~7个月的宝宝常有怕生的表现,见到生人会大哭,怕生人碰,这是正常的。

但1岁以后宝宝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环境,或对新的物品总是高度警惕,不敢接近,总爱粘着家人等,就已经显露宝宝的启动缓慢型气质了。

  ①有意识带宝宝与同龄宝宝或稍大些的宝宝一起玩;

  ②引导和鼓励宝宝与其他宝宝交换玩具或物品,让宝宝体会交换的乐趣;

  ③引导和鼓励宝宝在人多的场合说话、表演、传播信息等,增加宝宝的自信心,同时给宝宝向外表露的机会。

  这样就可以让宝宝逐渐大方起来,避免宝宝以后发生孤僻或自闭等心理问题。

(五)依恋类型的结果

很多研究者认为依恋类型会导致很重要的社会性、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结果。

有些研究者认为婴儿早期的依恋越积极,他们长大后就可以更成功地离开抚养者。

安全型依恋的其他好处包括:

安全型依恋让宝宝产生最初的对外部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以后更自信、更多朋友、成人阶段的关系更好

与之相反,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

呈现更多负面情绪

有行为问题

对其他孩子充满敌意

儿童虐待的四种类型:

1、身体虐待:

攻击,如摇晃、踢、咬、打或者刺等,造成身体伤害。

2、性虐待:

爱抚、暴漏癖(没有经过孩子同意随便抚摸它,国外很注意)

3、忽视:

不能满足儿童基本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以及医疗照顾,教育或者监护等。

4、情绪虐待:

会造成严重精神和行为障碍的行为,包括社会孤立、反复物理的要求。

嘲笑,屈辱,恐吓等。

三、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每个孩子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周围的世界,发现自我并逐渐长大成熟的。

自我意识就是孩子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知道我是谁,我叫什么,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

能用指示代词“我,你”表示自我与他人。

(二)自我意识的意义

婴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语言掌握的力量是一样的,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一步和标志。

因为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才是建立成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在人群中消失。

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身上,孩子一定要经过非常投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而后才能走出自我,步入社会。

(三)自我意识萌芽的测试

至今为止,“镜子测试——鼻子上的红点”是最好的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

实验的过程很简单,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

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

“那是谁?

”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

有一个被人普遍接受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如下:

1、5—8个月

婴儿显示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但是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映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因为,这一阶段,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9—12个月

婴儿显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

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

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题的认识。

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12—15个月

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做出的活动与他人所做出的活动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15—18个月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

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镜像)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反应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

5、18—24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表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表示自我与他人。

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定自己。

表明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所以,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四)促进自我意识萌芽的训练方法

1、自我意识工具:

拨浪鼓、镜子。

玩法:

先给宝宝一面镜子,让他两手摸着照着,你可以指着镜中的宝宝,呼唤他的乳名;

再让他俯卧在床上,用立着的人脸大小的镜子放在他的头部上方距眼20厘米左右的地方,用哗铃棒或拨浪鼓在镜子后面逗引他抬起头、挺起胸,来观赏自己的小脸。

也可以妈妈经常抱着宝宝照镜子,指着宝宝的五官说出名称,再指着自己的五官说出名称,让宝宝知道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

还可以选择一个镜子固定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直径13——15厘米,高质量防破碎的,让宝宝能够直接看到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