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830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Word下载.docx

(一)改善学生学习行为

案例1优秀作业评比展示

案例2学习笔记与整理

(二)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3、案例分析

案例1反馈环节的设计与落实

案例2学生在“辅导”中成长

四、让学生带着笑容就要让学生更多选择,主动发展

(一)实践“双通”理念,建设通能课程

2.设计与实施

案例1政治学科中的通用能力培养

案例2学生自主中体验通用能力

(二)把握时机,创造机会,搭建舞台

案例1仿真社会

案例2触动心灵的那一刻

案例3云南之行——直达心灵的感悟

五、结束语

 

华东模范中学(第五稿20110926)

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一种遗传素质。

人一出生,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求的欲望,本能而自主地开始了学习,人类通过观察与模仿,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保护学生的学习天性,顺应学生的发展,学校绝对不能沦落为泯灭学生学习兴趣、扼杀学生学习天性的场所。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对学校充满向往,让学生的内心充满愉悦的体验,学生的生命充满智慧和人性,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追求,这样,才能遵循教育规律,顺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终生幸福奠基。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灵,通过不同学生切合实际的分析,在感受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

就要塑造宽容的文化,以民主的管理,宽松的环境,包容的心灵,允许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犯错误,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错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

就要提升课堂,减负增效,通过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等途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喜欢学校;

就要让学生更多选择,主动发展,努力建构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时间、空间和内容,把握教育时机,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享受学习,喜爱学校,热爱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大自然的存在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使学生在喜欢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在喜爱学校的进程中感念教育,在感悟人生和社会中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这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理念,更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理想,我愿与各位教育同仁一起,探索前行,孜孜以求。

一、

让学生带着笑容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灵

写下这个标题,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一位学生写在贺卡上的诗句:

“在阳光无法抵达的地方,只有心灵可以触及”。

是的,教育如阳光般地温暖着学生,给学生以成长的养料和能量,然而在阳光也照耀不到的角度呢?

我们必须以心与心的碰触,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使人的灵魂得到抚慰、顿悟和升华,记得自己1986年初夏在华东师大写过的一篇小论文《心,需要碰撞》(获一等奖),也许这是自己对教育要关注人的心灵这一命题,第一次真正的思考。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使教育能够直达学生的心灵。

直达学生心灵的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需求和追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追求发展的内驱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愉悦的体验,让学生对校园和学习充满热爱和向往,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灵,华东模范中学进行了高中导师制的探索、教师和学生“双群体”建设等实践,努力使教育能够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每位学生的个别化分析与指导,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教育在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中,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灵。

所谓导师制,是指学校聘任优秀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个别的教育活动的一种导学制度。

华东模范中学于2007学年,提出并开展高中学生导师制的实验,在对3年实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于2010学年在高中开展分类型、有重点、面向全体学生的导师制实践。

导师在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教过程中,提供全面的、个别化的指导,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快乐健康地学习。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教师具有教学风格。

适合的教师是最佳的教师,导师制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能。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教师指导最适应自己教学风格的学生,学生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指导,使师生在一种愉悦的教育心境下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能够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导师制直接影响到学校新型人际关系的建构,在导师制实施的背景下,师生、师师、生生关系都将发生变化。

导师不一定是带教学生的任课教师,而且学生分布在不同班级,于是导师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与沟通,不仅突破了原有的培养学生的教师团队,而且大大增加了全校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师生关系的变化是最为直接和深刻的,每位学生在入校的那一刻起到毕业为止,就有一位教师陪伴着,关心、指导着自己,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远远超越了班级制下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程度,这样,导师对学生的教育会更有针对性,学生更乐于接受,效果会更好。

导师所带教的学生是跨班级、跨年级的,这个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他们之间的相互教育可能达到的效果,也会超过班级制下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

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校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从而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为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逐渐学会选择。

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

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关注学生学科学习和各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科学安排时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出问题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007学年,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华模中学开始了高中导师制的实验工作,并于2010学年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导师制的实践,试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三年结对,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心理等各方面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给学生更多愉悦的体验,真正实现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导师制的内容、途径等进行了精心设计。

学校实施导师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指导与激励,增强学生自信,调动学生追求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为学生终生的持续学习奠基。

导师制对学生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

引导学生开展人生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

顺应学生发展要求,保护学习天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师对学生指导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导教、个别导教和社会实践等。

在集体导教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解决学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共性问题;

在个别导教中,通过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化解学生个体化的疑难与困惑;

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体验获得社会中的经历与感悟。

导学关系经师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

学校对学生的流动和导师的评价等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了网上平台,保证教师和学生全程记录导学过程。

L有独特的优点,他善于开口,乐于交流。

而他的学习习惯不理想,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积累不自觉,需要老师不断督促仍难以按时完成。

一次考试前,几乎所有人(包括L自己)都认为L会流动出实验班,考试前的复习阶段,L呈现出与平时学习中完全不同的专注状态。

放学后一个人在教室复习到很晚,主动预约老师解疑,将日常学习中遗漏之处进行整理……那股子拼博劲还真让他绝处逢生,决定去留的大考中,他侥幸过关了。

置于死地而后生的L有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喜欢逢人便炫耀他考试的成功。

此时,带教导师,没有锦上添花,冷漠地泼了一盆凉水,告诉他,考试成绩有一定偶然性,质的改变需要长期的量的积累,一飞冲天后有时会摔得更惨。

同时告诉L,这一次大考的成功,证明他有足够的能力把知识学得更好。

当头的一盆冷水使L兴致索然,那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主动来找导师,似乎有些疏远了。

此后的学生会换届,L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他把学生会主席视为自己的竞选目标。

选举的结果是,落选了,他遭受了致命的重创。

此时,导师主动约他谈话,这是最需要倾诉,需要安慰的时候。

果然,谈话刚开始他内心郁结的情绪一发而不可收拾,滔滔不绝。

意外,委屈,对自己近乎全盘否定,对未来没有信心。

导师就帮他一起分析了情况,指出他的优势,告诉他接下去应该做的事情。

谈话结束的时候,L表示一番倾诉之后,他平静了许多,也明确了自己努力方向。

通过导师对L针对性的指导,L慢慢地改变着,渐渐地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继续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同时,对学习更加主动和投入了。

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是基础。

作为带教教师,应该是集师长、学长、朋友于一身,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关注和指导,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习,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带教学生的关注应该是细致入微的,并且是持之以恒的。

带教教师既要锦上添花,而更应成为雪中送炭之人。

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该成为益友,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有各种问题需要解答,各种情感需要宣泄,各种忧愁和痛苦需要倾诉,各种异样的行为需要理解。

如果以一个好朋友身份出现,中学生就愿意接触、愿意沟通。

他们的宣泄、倾诉以及师长的解答、理解,不知不觉中会起到很好的疏通、引导作用,这样会让学生的心中充满阳光和笑容。

“小胖”因体态“敦实”而得名,然而,他会常常找导师“发牢骚”。

后来,导师在与小胖的深入沟通中了解到:

小黄同学因为父母长期不和的原因,他对学习、生活产生了颓废的情绪,常常怨天尤人。

小黄还对自己母亲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不满情绪,所以他常常不愿回家,课后的学习时间也不能够保证。

作为教师,无力改变他的家庭,但是可以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保持达观的态度。

有一天放学后,沈老师发现他在操场上,了解到他因为父母吵架,母亲不做饭,而没有回家,就邀请他一起晚餐。

交流话题从“吃”开始,了解到为了减压、逃避,他吃得很多,且不太运动,就成了“小胖”。

沈老师借势以孙红雷为了试镜成功减去三十斤为例,试图让小胖明白:

人生的态度决定着人的未来,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垫脚石。

晚餐中,沈老师还与小胖交流了汶川地震中自强不息的普通人,新东方罗永浩学英语的故事,农民娃潘石屹梦想成真的追求……引导小胖既要有梦,学会追求;

又要正视现实,学会坦然。

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和不顺心,只要保持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什么样的坎都可以跨过,让小胖明白:

因为家庭矛盾学业不顺就悲观、低落,甚至悲观厌世,是不合适的。

此后,沈老师还向他推荐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希望小胖从中有所感悟: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

此后,小胖对人生的态度逐渐好转,他申请在校晚自修,学习成绩有所回升。

2010年暑假在云南考察中,他看到元阳一中同学面对艰苦生活而表现出来的那份坚定与从容,让老师感到欣慰,他很有感触地告诉同学:

他已“试着淡然”。

每个人都会经受各种失败和挫折,都会在特定的阶段面临一些“困境”。

学生时代,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和能力,指导学生自信地走出各种困境,这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如何指导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这一目标的更好达成,通过导师与学生的深度沟通,共同探讨应对困难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出挫折的阴影,走出困境。

小超同学是一位知识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知识面广,喜欢问一些课堂外的知识,意图难到老师。

带教导师金老师了解后,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学生,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而导致他这种性格可能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关,由于一些变故,家里欠了很多债,他从小感到自卑。

而且中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还是没有考到他期望的学校。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金老师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努力为小超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改善他的不良习惯和心理。

小超在高二时一度数学成绩滑坡,他很着急,成老师主动伸出援手,向小超提出只要他有空,就为他单独辅导数学。

经过一段时间,小超的成绩明显回升了,替他重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

这样的事例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小超对老师们的信任也在逐步增加。

小超特别好动,实验器材只要他碰过,多半会出现问题。

一次,金老师准备“电磁感应”这节课时,提前将实验的器材搬到了办公室。

第二天早晨,小超高兴地来到办公室,神秘地让金老师看U型磁铁。

原来磁铁断成了两节。

他故意说,老师你看这个人多坏,还故意放得那么好,让你发现不了,等到上课,你就没法做实验了。

看着他一脸坏笑,就知道是他所为,金老师很想训他一顿。

可是,转念一想,喜欢动手做实验是件好事情,多批评,就可能会打消他今后动手实验的念头。

于是老师也神秘地说:

“你知道下午我要上什么内容吗?

如果你能在我上课前就做出我要做的实验,我就真佩服你了,”于是,小超一下课就来办公室里倒腾这些器材,累了,就直接坐在地板上,继续研究。

看着他研究时那专注的表情,老师也被感动了。

中午,他就得出了研究结果,结论完全正确!

此后,只要有实验器材,小超依然会研究一番,只是,再也没有仪器损坏过。

后来,有一次因为他又经常不做作业,导师告诉他:

你最可爱的时候,就是那天在办公室的地板上研究楞次定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科学家。

你要是把这种专注放在学习上,你该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呀!

果然第二天开始,他认真做功课了,上课也认真多了。

此后,只要跟他提起地板上的小男孩,他就会认真上一段时间。

学习是学生的中心任务。

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成效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导师带教的学生是幸福的,导师们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

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加重要的是,对他们心理的疏导,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导师制的实践,让导师通过谈心等途径,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兴趣和爱好,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和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共存构成了学校,而传统的学校常常是教师的个体对学生实现教育。

建设教师的学生“双群体”,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建设,通过教师群体建设,形成作为教育者的合作团队,对每一位学生以及所有学生构成的群体的教育负责;

通过学生群体建设,形成作为被教育者的合作团队,实现每一位学生在这一团队中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华东模范中学于2007学年开始,致力于教师和学生“双群体”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

班主任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是比较广泛的,然而,学校中仅有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心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倡导“双群体”建设,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心灵的关爱者,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己和同学心灵的守护者。

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班主任显现“主任本色”。

学科无“主次”,教师无“等级”。

每门学科对学生发展具有难以替代的教育价值,每一位教师对学生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是这种教育价值和积极影响的显现,需要学校管理的智慧。

赋予班主任的“主任本色”,促进每个班级的任科教师群体建设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能够更好地促使教师群体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更多希望和笑容。

学生群体之间有共性,个体之间有差异。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容易形成一种“共振”效应,班级、年级、学校的风气直接影响着“共振”的方向,因此,学生的群体建设,对学生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位教师都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群体与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特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群体,让学生在这个群体中相互影响,在同学之间相互的关爱、理解、信任和包容中,让每位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和笑容。

为促进“双群体”建设,学校进行了必要的制度设计,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部门职能,突出年级组管理功能:

明确年级组是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单位,受教导处与政教处的双重领导,对本年级的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并通过教师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在学生组织建设方面,开展组建年级团总支和学生会年级分会的探索。

组建年级核心组,强化年级组长职责:

学校组建以年级组长为首的年级核心组,核心组成员由深入年级组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所在年级的党支部委员、工会小组长等3—5人组成,在年级组长领导下,及时分析年级情况,制订年级建设目标,形成年级教育策略,促进教师群体建设。

指导年级学生干部开展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群体建设。

年级组长对本年级的教育教学负责,有权召开全体教师和学生会议,召开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会议,有权评价本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让年级组长有责有权。

赋予班主任权限,体现主任本色:

学校明确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该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负责。

班主任有权召开班级任课教师会议,协调与本班级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可以对教师提出学科教学和针对学生教育的具体要求,保证班主任行使班级主任的职责,促进班级的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建设。

案例1一次探“宝”活动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以此为契机,学校团委在五四开展“理想火炬大接力,青春中国我能行”主题团日活动。

学校附近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

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毛泽东故居、宋庆龄故居、蔡元培故居、刘长胜故居、静安公园等。

团委进行了认真策划,将教育活动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开展红色探“宝”活动。

具体办法是:

每个团队从学校出发时,领取一项任务,根据要求自行到达指定地点,搜集相关材料与信息后,经负责的学生审核通过后,领取第二项任务,再到下一个地点探“宝”……根据完成全部任务,返回学校的时间,评出红色探“宝”活动的优胜奖。

高一、高二年级团总支具体承担了活动的组织落实。

他们分别召开团支委和班委会议,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任务与要求等;

分工前往活动地点进行联系,并选编有价值的问题;

汇编统计自行组队名单,设计了活动的旗帜,编印活动手册。

通过总支的策划与安排,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

很多同学认为:

这种活动形式“太好了”,尽管很累,几乎跑遍了整个静安区,但是和同学们一起活动非常开心。

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是本次活中获胜的关键”法宝,感受到“名人故居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了解了许多党团的知识。

小苏深有体会地写道:

“看似简单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一点都不简单,到达一个目的地需要知道到那里的线路,这是完成任务的首要点。

我们组第一个目的地是宋庆龄故居,座落在淮海路上,由于我们不清楚周边交通工具是否能到达那里,以至于我们最后是一路边走边跑到达的。

虽然我们没有弄清楚到达那里的线路,但是从中我们认识到:

一个团队必须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坚持,倘若有人在途中因劳累而放弃,我们就不能完成第一项任务了。

最后一个地点是刘长胜故居,故居就在学校周边,我们赶忙乘着公交回学校周边,下车后,我们跑步到达刘长胜故居后,就参观故居,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找老师签名。

当完成了最后一项任务时我们心中真的充满了喜悦之情,虽然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十几个小组回到学校了,但是能够完成任务,我们已经很开心了。

学生干部群体建设是学生群体建设的核心,对学生群体具有示范、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对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学校应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的原则,既为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条件,放手让他们去策划、去组织、去接受磨炼,又为学生干部的才华的展示搭建舞台,让他们去表现、去表演、去展现风采,这样不仅能促进更多的优秀学生干部脱颖而出,更能带动更多的同学投身于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凝聚学生团队,促进学生群体建设。

2009年3月25日,高三年级月考刚刚结束,教导处利用网上阅卷系统的快捷性,迅速地把考试情况的基本数据发到了年级组。

16:

30,高三(3)班班主任潘老师召集任课教师会议。

潘老师:

经过数据分析,本次考试整体上比较均衡,与开学初比较,学生状态回升,成绩稳步提高,大部分学生目标明确。

但是要想取得好成绩,还需要改进细节。

刘老师:

作为文科班,数学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好的学生有能力在高考中考出高分,但小李和小魏等4位问题很大,若数学没有起色,可能大专落榜。

沈老师:

班级中大多数人是自觉的,但还有几个学生单词不背、语法不记,在整体练习中也不配合操练,比较头痛。

赵老师:

现在班里面有七、八个同学对于历史的学习是非常主动的、兴趣很高,记忆、理解和系统整理做的都不错,但其他同学要是有他们努力的一半就好了,特别是小贺和小李等几位同学。

潘老师告诉大家:

最近她做了一些家访和电话联系等,确实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如学习情绪的变化、成绩起伏现象、偏科现象等等,需要我们及时应对,至少让学生看到,老师和家长、学生目标是一致的!

共同努力才有好的结果。

……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研讨,四位老师达成以下共识和举措:

第一,对于小李等5位学习态度不够、小张等6位有希望上一本的同学,分别由关键学科教师找他们疏导、沟通,只要他们把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出来,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第二,加强辅导的针对性,好学生要敢于把时间还给他自己,给他们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学科特别薄弱的同学,要给以更多的个别辅导机会,采用个别化的“走班”教学。

如语文课是在做模拟卷,数学老师正好有时间,在学生和两位老师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可以给他单独辅导数学。

第三,针对小刘等6到8位同学,他们应该是处于本科边缘的,都有上下的可能性,关键是一门学科的薄弱,或者是一个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缺失,4位任课教师从他们的标准分入手,以薄弱学科的辅导作为阶段的重点。

第四,爱心学校的教学要求不要太高,目标人群应该是中等及以下的同学,绝对不搞全班性的课外上课。

坚持让有学习自觉性的同学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五,晚上的家长会议,我们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不批评、指责学生,多讲我们的分析和对策,让家长、学生和我们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