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768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攻略四 实验专题Word文档格式.docx

(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________,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析】

(1)经分析得,测量鹅卵石的密度的步骤为:

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

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

③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鹅卵石的密度ρ,故本题选A。

(2)托盘天平使用时,首先要调节横梁平衡,在调节横梁平衡前,要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而在图示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中,游码仍在标尺的中间,没有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3)由图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砝码的质量为20g、5g,游砝所对的刻度值为2g,则鹅卵石的质量m=20g+5g+2g=27g。

量筒中水的体积为14,放入鹅卵石后的总体积为24,则鹅卵石的体积V=24-14=10。

则鹅卵石的密度ρ===2.7=。

(4)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不变。

(5)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底部相平,若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偏小;

根据ρ=可知,m不变,V偏小,则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偏大。

【答案】

(1)A

(2)游码没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3)27102.7(4)不变(5)相平偏大

【例2】在“测定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灯丝电阻约为8Ω。

甲乙

图专4-2

(1)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专4-2甲所示,请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或不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上述错误或不妥改正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发出特别耀眼的光,且此时电流表、电压表都有示数,则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V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示数为________A,则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________Ω。

(保留两位小数)

(4)该实验还可以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这个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W。

(5)实验小组实验过程中记录了下表内的信息,小明同学分析表内数据,发现该灯泡亮度增加时电阻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序号

U/V

I/A

亮度

R/Ω

1

1.0

0.20

很暗

2

1.5

0.25

较亮

3

正常

4

3.0

0.36

很亮

(1)①由图甲知,电压表测量了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的总电压(即测的是电源电压),应仅与小灯泡并联;

②根据题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约为I===0.3125A,电流表应选择0~0.6A的量程。

(2)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发出特别耀眼的光,说明此时电路中电流很大,可能是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未移至最大阻值处。

(3)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以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

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所以示数为0.34A,此时灯泡电阻R==≈7.35Ω。

(4)根据P=UI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UI=2.5V×

0.34A=0.85W。

(5)由表格中数据知,===5Ω,===6Ω,==≈8.3Ω,随着电压的增大,电流增大,根据P=UI知,实际功率也增大,灯泡温度升高,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①电压表测的是电源电压②电流表用的是0~3A的量程

(2)在闭合开关以前,没有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到最大(3)2.50.347.35(4)0.85(5)变大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点评】此题是“测定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考查了实物电路的连接中电压表、电流表的接法及量程的选择,同时考查了电流表的读数及电阻、功率的计算,还涉及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题型2探究型实验

【例3】(2016·

宁波)小科用如图专4-3甲所示的实验仪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10Ω1A”,AB间接入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25Ω。

图专4-3

【实验步骤】

①连接电路:

完成图甲中的连线,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3.0V,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此时滑片P在中点附近;

③断开开关,在AB间换接20Ω的定值电阻;

④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⑤断开开关,在AB间分别换接15Ω、10Ω和5Ω的定值电阻,依次重复步骤④。

【实验数据】

电阻R/Ω

25

20

15

10

5

电流I/A

0.12

0.14

0.16

AB间接5Ω的定值电阻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表格中“★”处的数值为________。

【数据分析】小科找不出上述数据的定量关系。

而其他同学都通过实验得出了“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正确结论。

【实验反思】

①小科得不到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重新实验。

②根据小科的实验数据,通过进一步分析计算可以发现,当AB间的阻值变小时,电池组两端的电压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实验反思】①使滑动变阻器的右下接线柱与开关的右接线柱相连,如图专4-4所示。

图专4-4

【实验数据】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故示数为0.26A;

【实验反思】①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需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根据表中数据和U=IR可知,电阻两端电压随阻值的减小而减小;

因此小科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是因为没有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②假设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中点位置,则当AB间的阻值为25Ω时,电源电压:

U=0.12A×

(25Ω+5Ω)=3.6V;

当AB间的阻值为20Ω时,电源电压:

U=0.14A×

(20Ω+5Ω)=3.5V;

当AB间的阻值为15Ω时,电源电压:

U=0.16A×

(15Ω+5Ω)=3.2V;

当AB间的阻值为10Ω时,电源电压:

U=0.2A×

(10Ω+5Ω)=3V;

当AB间的阻值为5Ω时,电源电压:

U=0.26A×

(5Ω+5Ω)=2.6V;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知,当AB间的阻值变小时,电池组两端的电压将变小。

【答案】【实验步骤】①如图专4-4所示【实验数据】0.26【实验反思】①没有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②变小

【例4】(2016·

北京)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

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

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

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用刻度尺测出发光物体A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④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

_________________。

(1)由题意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可知,应控制物距不变,且要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后分析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而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却没有改变自变量“物体的高度”,反而改变了应控制的变量“物距”。

故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物距不变,改变发光物体的高度,具体的改正措施:

在第④步中,应当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发光物体B及其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1)没有控制物距不变,并且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

(2)在第④步中,应当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发光物体B及其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题型3设计型实验

【例5】(2016·

北京)水平实验桌面上有微小压强计、刻度尺和装有适量水的A、B两个烧杯。

小亮学习了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后,又提出了新的猜想,为此他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图专4-5

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A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6cm,如图专4-5甲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②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B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10cm,如图乙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小亮发现大于,于是小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有关”。

请你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亮的结论是错误的。

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解析】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液体内部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深度是指自由液面到所在位置的竖直距离,与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无关。

【答案】实验步骤:

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探头到水面的距离H,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将以上数据记录下来。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使探头到水面的距离仍为H,用刻度尺测量探头到烧杯底部的距离,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将以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现象:

通过数据可发现,=。

由此证明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无关,所以小亮的观点是错误的。

题型4演示实验

【例6】(多选)如图专4-6所示,在磁场中悬挂一根导体棒ab,把它的两端跟灵敏电流计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专4-6

A.这是研究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的装置

B.这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

C.闭合开关,使导体棒ab上下运动,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D.闭合开关,使导体棒ab左右运动,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

【解析】对于课本中常见的演示实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特别留心观察实验现象,了解演示实验所起的作用,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根据图示提供的情景知道,这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闭合开关,使ab上下运动,由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若使ab左右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应选B、C、D。

【答案】BCD

【例7】如图专4-7所示,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使同一小车从斜面的相同高度开始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实验可以看出,在粗糙的表面上,小车因受到的阻力________,所以运动的距离________;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运动距离越________,越接近________运动。

如果表面光滑到一点阻力也没有,小车将保持________状态永远运动下去。

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

图专4-7

【解析】根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图,说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知道实验中用到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这是本实验考查的重点。

本题验证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它是在此实验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总结出来的。

小车从斜面的相同高度开始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小车运动到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从实验可以看出,在粗糙的表面上,小车因受到的阻力大,所以运动的距离短;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越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表面光滑到一点阻力也没有,小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永远运动下去。

【答案】保证小车下滑到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大短小远匀速直线匀速直线运动

1.(2016·

南平)如图专4-8甲所示是小宇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面镜上。

图专4-8

(1)小宇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

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①上述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光沿直线传播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C.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答案:

(1)①B②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不在

解析:

(1)①已知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多次改变光的入射角度,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因此该实验探究了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2.(2016·

齐齐哈尔)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专4-9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图专4-9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_移,光屏向________移(以上两空选填“左”或“右”),此时,把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清晰的像。

(3)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小华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4)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1)照相机

(2)右右能(3)完整(4)上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由题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2)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可知,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应将蜡烛向右移,光屏向右移。

由于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把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则光屏上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3)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小华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下半部分,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

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比减少了,故亮度会减弱;

(4)蜡烛变短后,烛焰的位置向下移动,根据光线过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像的位置向上移动。

3.(2015·

遂宁)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让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木块在三种不同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如图专4-10所示的位置。

图专4-10

(1)实验需要木块进入不同的水平面时有相同的初速度,则木块应从同一斜面________开始下滑。

(2)木块进入水平面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________。

(3)实验结论:

平面越光滑,木块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

(4)推论:

如果木块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为零,木块将________。

(5)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科学推理法和________两种研究方法。

(6)在此实验所给器材基础上,添加一个小铁球,运用这些器材一定可探究的是________

A.物体动能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

B.物体动能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

C.A、B都可探究

(1)同一高度

(2)重力和支持力(3)慢(4)做匀速直线运动(5)控制变量法(6)B

(1)要控制木块在各种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同,应让木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木块受到的阻力不同,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木块运动的距离不同,由此得出结论:

平面越光滑,木块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4)由题图可知:

木块在粗糙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大,前进的距离越短,在光滑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由此可以推理:

当木块不受阻力时,应该沿着光滑的水平面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科学推理法和控制变量法。

(6)在此实验所给器材基础上,添加一个小铁球,让小铁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滚下,获得不同的速度,撞击木块,比较木块被撞击的距离,可以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故选B。

4.(2016·

无锡)打开酒瓶瓶盖,会闻到酒精的气味,瓶盖开启时间长了,会不会使酒的酒精度(酒中酒精和酒的体积百分比)降低呢?

小明认为:

酒精的密度为与水的密度不同,若酒的酒精度发生变化,则酒的密度必定会变化。

因此只要确定酒的密度是否变化,就能作出有效判断。

于是他用天平、烧杯、量杯和白酒等器材。

测量酒的密度,操作过程如下:

甲: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乙: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白酒。

测出烧杯和白酒的总质量;

丙:

再将烧杯中的白酒倒入如图专4-11所示的量杯中,测出白酒的体积;

图专4-11

丁:

计算出白酒的密度。

(1)①同学们认为小明的操作过程有不足,不足之处是:

a.________;

b.________。

②改进实验后,小明第一次测得白酒的质量为46g,体积50mL。

过了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测得白酒质量是28.8g,体积是30mL。

a.第一次实验时所测得的白酒密度是多少?

b.分析实验数据后请判断:

酒的酒精度有没有降低?

(2)小华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探究。

她在实验室取了两个相同的烧杯,在烧杯中分别装入250mL的料酒(酒精度为11%)和水,而后将两烧杯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过了一天,测得料酒和水的体积分别是232mL和242mL。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酒的酒精度是否降低?

(1)①量杯的分度值太大,读数误差大测得的白酒体积偏小②a.第一次实验时所测得的白酒密度是;

b.酒的酒精度降低

(2)酒的酒精度会降低。

(1)①小明的操作中,量杯的分度值太大,读数误差大,同时,白酒倒入量杯时烧杯壁上有残留,测得的白酒体积偏小;

②第一次实验时所测得的白酒密度:

ρ===0.92=>;

(2)料酒蒸发的体积为250mL-232mL=18mL,水蒸发的体积为250mL-242mL=8mL,料酒蒸发的比水蒸发得快,可判断料酒中的酒精比水蒸发得快,所以酒的酒精度会降低。

5.(2016·

绍兴)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

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

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

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

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弹簧受到的拉力(N)

6

7

弹簧的长度(cm)

6.0

6.6

7.2

7.8

8.4

9.0

9.6

10.6

7.0

8.0

10.0

11.0

12.0

13.0

9.9

10.8

11.7

12.6

13.5

14.4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