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546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3 大小:20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10000名考试公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指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练习一】

1.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哲学上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

A.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B.指导人们提出了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C.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D.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练习二】

1.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这是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第二章唯物论

一、物质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练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

09长春事业单位

A.水中月B.生产关系C.影子D.梦中树

2、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物质世界先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二、意识

(1)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3)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

人们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形成人工智能。

本质上:

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

人的思维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

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电脑代替不了人脑。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实际应用

1、一切从实际出发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想问题办事情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

(3)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4)正确对待和估价自己;

(5)反对主观主义: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内容

(1)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及能力

(2)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能力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心态

人的心态对人类改造、认识世界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

心态对认识、改造世界有导向

  激励

  抑制作用

  控制

  调节

3、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要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练习】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二元论;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3)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练习】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1.爱因斯坦指出: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了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可观事物的能力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2.对于同一颗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做是美,木林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使用价值看做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做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说明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理性认识是感知性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影响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诗句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差别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4.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预见作用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

1.“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所犯的错误是()

A.夸大人的自觉活动B.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C.强调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D.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有()(多选)08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4.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联系与系统:

系统的含义:

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基本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是整体性。

整体由部分构成,但又不同于部分。

整体性观点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在总览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和处理好局部性的问题,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真题精选】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

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蕴含的哲理是()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B、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C、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世界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运动

1、含义: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载体;

(3)二者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物质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B、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3)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3)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真题精选】相对静止是指()。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运动的一般状态

C.与运动完全对立的状态

D.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

【真题精选】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二)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与规则、法律有联系又有区别

3、规律的性质

可知性:

人类可以认识规律。

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不能消灭、创造,违背它,会受到它的惩罚。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可利用性: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或改变某些条件,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4、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

(1)首先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

(2)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发展

1、发展的含义

(1)含义: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

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

运动。

(2)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结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学习)

(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创新:

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

即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体制、新科技。

(四)时间和空间

任何物质运动都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性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特性是三维性。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离的。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无限性与有限性。

【真题精选】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说明了()。

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真题精选】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表明()。

A.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B.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量和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练习】质与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真题精选】“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

”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事物变化的状态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a坚持适度原则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

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

b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c重视量的积累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

【真题精选】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成语是()。

A.一叶知秋B.盲人摸象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肯定。

马克思指出: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有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一切、全盘抛弃,是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

(3)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

这个进程,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进程。

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

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进程,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个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

但是,这个相似,并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

这个新发展又为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C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

D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5)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b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A.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a对立(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b统一(同一性):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所以矛盾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又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

【真题精选】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其哲学依据是()。

A.意识决定物质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D.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练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斗争性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新事物一定要代替旧事物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

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B、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A.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B.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也包含着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要正确认识事物,深化认识,必须经过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多次反复。

B、这一原理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哲学理论依据。

(3)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a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