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54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枫亭中学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夫镘②易能,可力焉。

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

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

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或曰:

‘噫!

刑戮也。

’或曰:

‘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

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

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

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节选《古文观止》)

注:

①圬wū:

粉刷墙壁。

②镘mn:

粉刷墙壁的工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其言,约而尽。

 

简明

B.稼而生者也 

种植

C.非所谓食焉怠其事 

松懈

D.吾之心悯焉 

忧患

3.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王承福“自食其力”的一组是(3分)

①听其言,约而尽②丧其土田,手镘衣食③而归其屋食之当焉④夫镘易能,可力焉⑤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⑥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馒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B.王承福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王承福一直都是在富贵人家干活,见证了许多富贵人家由盛而衰的变化,借此劝告人们不可“食焉怠其事”。

D.选文记叙了王承福的事迹和言行,对王承福所言,世人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5.断句和翻译(6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1)本诗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历来为诗家所称赞,请予以简要评析。

(2)本诗末句“平沙莽莽绝人烟”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经典对话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红楼梦》)

这是贾雨村演说宁国府时,向冷子兴介绍到贾宝玉时说的话。

B.“你这人太毒!

”(《子夜》)

吴荪甫要朱吟秋抵押干茧,后通过逼收贷款吞掉朱的丝厂,杜竹斋骂他,说了这番话。

C.“是她喊我给她烧的。

……你就当作我已经死了。

你给鸣凤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点。

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

”(《家》)

鸣凤头七那天,觉慧发现丫头倩儿在给鸣凤烧纸时,也给婉儿烧了一堆。

这是倩儿对觉慧说的一句话。

D.每当攒上一百多法郎时,葛朗台就会对葛朗台太太说:

“借几个子儿给我吧,我没用的啦!

”就这样,葛朗台太太又陆续把钱交给了丈夫。

(《欧也妮葛朗台》)

E.“白天你待在这里,夜晚你可以在教学里散步。

不过,无论白天或夜晚,你都不要走出教堂。

不然的话,你就完啦。

”(《巴黎圣母院》)

副主教克洛德威胁爱斯梅拉达不要离开圣母院,说了这番话。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张松献图的原因和经过。

(《三国演义》)

(2)简述聂赫留朵夫心灵“复活”的经过和结果。

(《复活》)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回答问题(6分)

【甲】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这段语录讲了君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乙】孔子的教育思想,最注重的是人格教育。

他认为教育要培养人做“君子”,向“圣人”奋斗。

他认为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圣人”的最大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如果人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他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单位,还是做一个平头百姓,他做事就不会只是想着自己。

人人都能这样,这个社会就会和谐。

(2)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君子”和“圣人”的区别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

李泽厚

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进行解构和重建。

首先是解构。

解构有两个方面:

宗教方面和哲学方面。

这两方面是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譬如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构建了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宇宙观图式。

这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

这是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

它欠缺一个到处活灵活现的人格神上帝来不断干预人世,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却又是统辖、主宰、支配、制约整个政教体制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从“官制象天”到医药占卜。

后者到今天也还在影响人们的活动和心理。

又譬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

这当然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

它否认人格神的上帝,本身却是以一种不可违抗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律令展示出来的后期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

它统辖、主宰、支配、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甚至直到今天。

儒教的特征之一是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并提升到心性本体论的哲理高度来作为信仰。

“教”在这里既是人文教育又是人生信仰。

因此解构方面,首先应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心信仰、修养和情感与作为社会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区分开来。

同时,又由于情感信仰、理性思辨、制度设定等等各有不同的层面、位置和意义,所以还应该从原典儒学中定位和厘清,看看从孔子开始的儒学教义各个章句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或不具有价值,恢复原典儒学例如《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本体”。

这样,对了解和消解传统以及今日中国的“政教合一”或称“政治宗教”,可能颇有好处。

第二,解构之后,再“重建”否?

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

但是否可以考虑回到“天地国亲师”——那松散而灵活、没有人格神上帝的儒学的“宗教”传统呢?

这个“宗教”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它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

对老百姓,它可以包容对人格神的崇拜礼仪;

对“君子”们,它可以是某种心灵寄托、行为规范、生活归依。

重要的是,“天地国亲师”不能复旧,它本身也需要一番解构和重建。

例如需要把它从过去的政治宗教即“政教合一”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它不应再是“好皇帝”和“君师合一”的政治体制和幻想信仰,恰恰应该在这里强调改“君”为“国”的重要意义,这“国”不再指任何政府、政体、政制,而是指较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于是,“天地国亲师”便可以成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家园乡土、父母夫妻、兄弟朋友、师长同学以及文化传统的某种道德和超道德的情感认同和精神皈依。

它不再具有政治的和社会性道德的性质功能,却具有准宗教性的功能和内容。

如果今天从《论语》到《菜根谭》到《三字经》等等再作出某种新的摘录编选,重要的是加以新的解说发挥,它们不也可以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吗?

在“学”的方面,则似乎不必再去重建各种“气”本体、“心性”本体的哲学体系了。

“情本体”可以替代它们。

因为“情本体”恰恰是是无本体,“本体”即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中。

它以把握、体认、领悟当下的及艺术中的真情和“天人交会”为依归,而完全不再去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

它所展望的只是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节选自《〈论语今读〉前言》,有删改)

10.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董仲舒、朱熹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他们的学说都体现了宗教性与哲学性相互交织的特点。

B.从中医和占卜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体验和行为。

C.从孔子的儒学开始,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形式就始终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

D.今天读解《论语》,要把儒学从“政教合一”中解放出来,发挥它在安慰人际、稳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11.对“天地国亲师”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它为例,旨在说明在“宗教”方面,儒学要重塑人格神,让百姓去敬拜他。

B.在“宗教”方面它具有更为广阔自由的解释空间,需要摆脱政治宗教传统的约束。

C.在更为宽广的历史中,“国”不再指任何政府,而是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D.它体现为中国人对自然、家园、亲人、师友及文化传统等社会性道德情感的认同。

12.根据文意,解释儒学为什么被称为“半宗教”。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

将所选文本类别号填入括号中,并用2B铅笔将所选文本类别号对应的标号涂黑。

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鱼鹰

杨光洲

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

鱼鹰家住卫河边,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

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神!

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

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

咋过?

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

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

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

他走到河沿,甚至于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

“这儿,一条‘铁扁担’!

”“这儿,一窝‘锅片儿’!

”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

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

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

“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

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哇!

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

“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

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

”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

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

“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

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

”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

“要不用钓竿钓吧?

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

别用这么大的网!

想一网打尽呀?

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

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

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

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条大鲤鱼。

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条黑鱼。

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

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

“别想坏了俺的规矩!

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

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

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

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织网,搬网,抛网,收网,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

“少捕点吧!

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哇!

”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地呼号。

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

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

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

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

“你知道鱼鹰吗?

“知道!

老皇历了!

你傻不傻?

”朋友不屑一顾地说,“卫河里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

鱼鹰早死了!

”(2010.6《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鱼鹰水里功夫极好,即使脚下没有桥,河中没有渡船,凭着那像蹼一样宽厚的脚掌,他随时都可以游过河。

B.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既真实可感,也传递出了叙述者对鱼鹰赞美,并透露出一丝人文情怀。

C.文章创作了鱼鹰这个生态环境的孤独守护者形象,也透露出作者对鱼鹰迂腐死板的做事方式的讽刺。

D.在“我”而立之年即将背井离乡之时,卫河已臭不可闻,这是人们随意捕捞,破坏自然的结果,所以“我”也不得不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

E.这篇小说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自然生动地为我们勾勒出野菊伏堤、蜂蝶飞舞的秋天美景。

14.指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分)

15.故事到“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

”已经很完整,因此删掉最后两段可否,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

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

“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l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3.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的“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14.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5.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明自己的看法。

四、语言文字应用(13分)

16.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请你为小学、医院、酒店茶楼各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

(每则提示语不超过20字)(3分)

学校:

_____医院:

_____酒店茶楼:

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10分)

所谓“空巢”,从字面上讲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

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500万老人过着“空巢”生活。

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而今正呈现“中年化”趋势,专家称之为“中年空巢现象”,专家表示,在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等背景下,我国的‘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

“空巢家庭”的增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父母们普遍遭遇失落、焦虑等情感困惑。

2011年1月5日,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对“空巢”‘老人权益及生活问题给予了关注,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常回家看看”有可能成为法律义务,一时间为社会所热议。

(1)请对我国家庭出现的“空巢现象”的特点作简要的概括。

(2)对“常回家看看”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你有怎样的感想或看法?

请简要阐述。

(150字左右)(7分)

五、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具有多种形态呈现的特点。

从有距离到零距离,观点、态度、信心、追求、行动、得失等都会融入其中。

要求:

以“零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枫亭中学2015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6分。

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字,该横线不得分。

]

2.(3分)D悯:

怜悯 

3.(3分)B

4.(3分)C(原文体现不出“一直都在”。

5.

(1)(3分)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2)(3分)译文:

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占据高位的结果吗?

【参考译文】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

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

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

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

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认可的功勋。

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

根据当时房租、食物价钱的高低,来增加或降低他粉刷墙壁的工价,(然后)交给房主约定的租金。

有钱剩余,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

“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

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