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527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8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0501教师版Word格式.docx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蜡做的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6.须:

等到

  7.天公:

指天。

  8.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白雪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9.分外妖娆:

格外艳丽多姿。

  10.折腰:

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11.秦皇汉武:

指秦始皇赵政[3][4][5]和汉武帝刘彻。

  12.输:

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3.文采:

和下文的“风骚”,指的都是文学才华。

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14.一代天骄:

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

汉时匈奴自称。

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15.唐宗宋祖:

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6.成吉思汗:

元太祖铁木真。

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见《汉书·

匈奴传》。

  17.射雕:

《史记·

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

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

  18.俱往矣:

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19.数风流人物:

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

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诗歌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

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丽,令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为此倾倒。

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树)。

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人们(暗指无产革命阶级将超越历代英雄的自信)。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

毛泽东同志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

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

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

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

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

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

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

哪怕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

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

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

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

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

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

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

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二、《观刈麦(白居易)》

【原文】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及其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白文公”,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

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

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

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注释】

  刈(yì

):

  覆陇黄: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

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

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

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hè

肩挑,箪(dān)食:

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

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

浆:

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

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

青壮年男子

  南冈:

地名

  足蒸暑土气:

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炎天光:

炎热的太阳光。

  秉(bǐng):

拿着

  敝:

  相顾言:

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输税:

缴纳租税

  曾不:

从未

  农桑:

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

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

n):

岁末.晏,晚

  石(shi):

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

n"

,古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三十斤为一钧

  事:

从事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像被火烧似的被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

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

人倍忙"

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

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

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

虎口夺粮"

,时间必须抓紧呀!

妇姑:

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荷:

肩挑;

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

壶浆:

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

饷田: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丁壮:

成年的男劳力。

惜:

珍惜.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

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之语,"

愿"

字的用法与此处"

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

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

但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秉:

拿着。

田家:

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

输:

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事:

从事。

岁晏:

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

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

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

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

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牌简介】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

唐教坊曲。

陈旸《乐书》:

“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

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按:

《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

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

见所著《大唐西域记》。

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

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

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

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

但是,在扩展豪放词风的同时,在词坛上又产生过以叫噪怒张代替形象思维的不良风气。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豪放派代表还有苏东坡。

二者并称“苏辛”。

  ①破阵子:

词牌名。

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

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

梦醒。

吹角:

军队中吹号角。

连营:

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

指牛。

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

麾(huī)下:

指部下将士。

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

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xiá

n):

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

演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ì

)卢:

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lì

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

完成。

天下事:

指收复中原。

  9.点兵:

检阅部队

  10.作: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

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

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

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

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

「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

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

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

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

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

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

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

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

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

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

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

“可怜白发生!

”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诗林漫步】

课外古诗词背诵

1.山中杂诗

吴均

背景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梁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初任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历官建安王记室、国侍郎、奉朝请等官,因私撰《齐春秋》免官。

作诗清拔有古气,有人学仿他的诗风,世称“吴均体”。

本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它描写了山中幽居的景象,同时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刻画自然而传神,是吴均山水诗代表作之一。

山际见来烟,山际: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际:

边际。

○以“见”写存现,灵动了景色,

增添了人气。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中窥落日。

窥:

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窥”呼应了前一句的“见”,生动

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向:

从,在。

檐:

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的多义性所

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

了诗意的表达。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

本有的突兀感在前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竹里馆

王维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作者王维(701-760),唐代诗人。

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

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王维曾置别业于此。

《新唐书。

文艺传中。

王维》: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罔、竹里馆、柳浪、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竹里馆是王维赋诗弹琴之处,本诗写于此,故以馆名命诗。

独坐幽篁里,幽篁(huá

ng):

幽深的竹林。

篁:

竹丛;

竹林。

○虽仅客观描绘诗人置身于

竹林,然已隐露心情之怡然。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弹琴复长啸。

长啸xià

o:

嘬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类似一边弹着琴一边放肆地吹着悠长清越的口哨。

于打口哨。

○琴声与啸声,既衬出林子的幽

静,又呈现出诗人快乐惬意时不俗的生命姿态。

深林人不知,深林:

幽深、茂密的树林。

此指“幽篁”。

○不知深幽深茂密的竹林无人知

晓,林有此佳处,更不知深处佳

境的诗人孤寂的心境。

你读出他对深深竹林外世界的惦念与张望吗?

明月来相照。

相:

偏指动作“照”的对象,此处表自称。

唯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映照着我,殷勤地来相伴。

○明月的映照与相伴颇有“对影

成三人”的意味,是否也映照出诗人内心所怀着的渴望被世俗理解而不能的孤独与寂寞呢?

3.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药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

不幸,永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