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657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心理学资料文档格式.docx

3.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选择题)盲人视觉丧失后,听觉会部分补偿视觉的功能,因而显得非常灵敏。

4.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产生的变化,即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

这是继时对比。

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暗,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亮,这是同时对比。

5.联觉

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

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红、橙、黄等颜色使人产生温暖,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给人产生冷的感觉。

(2011年考选择题)

二、知觉

(一)知觉基本内涵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选择题、填空题)

2.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我们的电影、电视就运用了这一现象。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在暗示里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等均属于运动知觉。

(提示:

这一部分可能会考选择题)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包括形状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大小错觉等。

错觉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

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

例如,古诗“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实际上就是一种错觉。

“度日如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都描写的都是时间错觉。

胖的人显得矮,瘦的人显得高,或者是一条线段横着平放显得短,竖着放显得长,是一种形状错觉。

房间如果是白色的墙壁,家具摆放整齐,房间显得宽敞。

如墙壁是深色,物品摆放凌乱,房间就会显得拥挤,这是空间错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选择、填空,注意理解)

1.知觉的选择性

当面对众多刺激时,人们将刺激区分为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并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开来。

在特定条件下,被清晰反映的刺激叫知觉对象。

而被模糊反映的刺激叫知觉背景。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

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

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

当知觉时,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达到的,而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语言的指导能使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更迅速、更完整。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知识经验关系密切。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

在整体知觉中,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知觉过程中虽然事物的个别部分发生了改变,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人们仍然把它当做一个整体知觉。

如同一首曲子由不同的人演唱或用不同乐器演奏,仍然被认为是同一曲子。

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

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

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

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

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以上四种规律是同时存在的,在同一知觉现象中可能会存在多种规律,但可能以某一种为主。

三、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

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占主导地位;

听觉的敏感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但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如成人,也未能达到高峰。

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关。

到了初中阶段,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也在增加。

初入小学的儿童一般能很好地辨别前后、上下、远近,但对左右方位的辨认还不完善,常常要和具体的事物结合才能辨认。

三年级以后,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逐渐能够概括、灵活地掌握一般的空间概念。

但对超出其经验范围的概念掌握较困难。

小学时期是儿童时间和空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学生课间休息后经常迟到,与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完善有关。

在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时间观念发展较快,三年级儿童能正确理解一般时间概念的意义。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2012年填空题)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实物直观富于真实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实物直观不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因素,且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它无法提供某些事物的重要的感性材料,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化学反应等。

•注意:

去参观农场和工厂,演示试验以及现场教学都属于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是指观察与教材相关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模象是模拟的形象,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简化或夸张,突出本质特征。

模象直观与实物之间往往有些距离,真实性会削弱。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不受时空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广泛,是教学中大量使用的直观方式。

但言语直观所唤起的表象不如通过观察实物和模象所获得的映像完整、稳定、鲜明和准确。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选用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五、观察

(2010、2011年连续考试)

(一)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二)观察的品质(略)

(三)观察力的培养(2011年简答)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提出一定的观察方法;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4.引导幼儿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等。

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的结果。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第二节 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以讲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信息储存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的容量大,信息原始等特点。

短时记忆又称为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的时间大约为5秒到两分钟。

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约为7个单位(即7±

2单位)。

它还具有主体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等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储存,它保存的时间从1分钟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选择题、填空题)

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如我们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后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头脑中。

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如,对公式、定理和法则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多年后我们仍清楚记得我们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的心情。

这种记忆就属于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

如对溜冰动作、舞蹈动作等的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如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

程序性知识是对如何做的事情的记忆。

如动作技能的记忆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三)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即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如过目成诵。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难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精确性特征。

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或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记忆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那么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

4.记忆准备性(有些书上称为记忆的灵活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它使人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等三个环节。

(填空、选择)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信息的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

(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个体不能将输入的所有的信息记住,只有少数的信息能通过识记进入下一个环节。

2.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无意识记的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目的,并能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学习中大部分记忆都属于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如对英文字母、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

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

(二)保持

1.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或提取。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成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3.遗忘的原因(主要考选择题)

(1)痕迹消退说

遗忘就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桑代克的练习律符合痕迹衰退说的观点。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

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营销叫前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影响叫倒摄抑制。

例如,英语老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背英语单词,这是因为可以避免前摄抑制的干扰,所以效果较好。

(3)压抑动机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该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

个体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该回忆使人感到痛苦或尴尬丢人,因此被人为地压抑在无意识之中。

考试中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也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

这种现象叫“舌尖现象”。

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5.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形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反复识记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或再现;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三、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即发展规律,可能考简答)

(一)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

一般来讲,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记忆水平开始超过无意记忆水平,但这种记忆仍然是被动的。

中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和抗干扰性较强,且能自己确定记忆任务,这为中学生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的学习提供了保证。

小学低年级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中学以后有意记忆在学生的记忆中占主导地位。

(二)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只是在某一年龄阶段,某一种记忆占优势。

小学低年级形象记忆占优势。

在学习中常常借助具体形象来记忆信息。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言语记忆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具体形象记忆,但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抽象记忆已经占优势地位,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不再依赖具体事物的支撑。

第三节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的概述(了解)

(一)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不同于知觉。

(二)表象的分类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二、想象的种类(重点,理解各类想象的概念)

(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读古诗《敕勒川》头脑出现辽阔草原,蓝天白云和牛羊成群的景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如人们创造出的九头鸟、美人鱼属于创造想象。

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能够实现,那么它就变成了理想。

如果幻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可能,那么幻想就成为空想。

三、想象的功能

3.替代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4.调节作用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技能活动过程。

(注意理解,主要考选择题)

四、想象的加工方式

1.黏合

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如动画片中的孙悟空。

2.夸张

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夸大和强调。

如千手观音。

3.拟人化

它是指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

如雷公、雷婆等许多形象。

4.典型化

它是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理解,主要考选择题)

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可能考简答)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想象。

第四节 思维

一、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以其他事物为中介。

例如,早上起来看到路面潮湿,可以推测晚上下过雨。

2.概括性:

指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三)(可能考选择题,注意理解各种思维的概念)

A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特征,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

两三岁前的幼儿就有初级的动作思维,他们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三、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中的一种活动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填空、选择)可以记成:

两头发疯(分)的棕(综)色犀牛,抽打它们,并盖上盖(概)子,看看它们的比分(比较与分析)是否相等,这是多么具有戏剧(系统化、具体化)化的事啊!

五、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一)良好思维品质

个体思维品质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

一般来说,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广阔,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想到事物之间的引力。

2.敏捷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况变化时能当机立断,能迅速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和变化,主动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机动灵活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3.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指思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推理合乎逻辑。

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不受他人暗示,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别人的方法和结论,独立地进行思考。

如伽利略大胆设想,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并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假设。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能客观地分析评价事物。

(二)良好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

(重点准备,可能考简答)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五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准确的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选择或填空

①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长时间的保持。

“逐鹿者不见山”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的例子。

②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