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6497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实习教案Word格式.docx

(二)

新课导入

(三)

新课过程

水平桌面的受力情况如何呢?

师:

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桌面必然受到小桌给它的竖直向上的作用力

这个力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第十章,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再举几个例子:

竖直方向:

重力G阻力(摩

摩擦力)f

水平方向:

手给木块的力F

1)压力:

物理学中把重力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方向:

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3)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A压力并非都由重力产生

B压力并不总是与重力方向相同

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演示实验]"

压力小桌实验"

,得出结论!

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压强:

再物理学中,为了定量地表是压力产生的效果,引入了压强这一物理量

(1)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

1帕=1牛顿/米2

百帕(102Pa)千帕(103Pa)兆帕(106Pa)

6:

例题:

7:

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2)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3)原理:

P=F/SA:

S一定压强P与F成正比B:

F一定压强P与S成反比

(4)举例:

(1)减小压强:

履带拖拉机

(2)增大压强:

刀叉图钉

压力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及公式

P118T12456

教学小结

这是我第一次上课,心情很激动,但课上的很好时间结构安排都很合理知识点讲解清楚语言严密衔接自然教态大方

不足之处在于和学生较生不能有效调动他们

物理系95级1班指导教师杨永昌

指导教师签字

ξ10.2.实验:

研究液体的压强

1.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

2.通过液体的内部压强的规律实验培养学生由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1.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特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压强计大烧杯水盐水刻度尺底步扎有橡皮膜的试管

(一)

复习提问

新课的导入

1.什么是压力?

2.压强的定义?

3.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问题的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固体'

'

因受到重力而对支持面有压强,而且液体具有流动性,那么它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没有压强呢?

(1)演示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的实验

A一根上端开口,下端贴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橡皮膜的情况{膜是平的}

B逐渐加水,注意观察橡皮膜的情况,[随着水深增加橡皮膜向下突出的程度越来越大]

C这就证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2)演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的实验:

a取侧壁有口开口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请同学们观察橡皮膜的情况[膜是平的]

b逐渐注入水观察橡皮膜的变化(随着水深增加橡皮膜越来越向外凸起)

内容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C.这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研究液体的压强:

当人们站在齐胸深的水中会感到呼吸困难,象有东西压在胸口,那么在水中是否有压强,水中的压强又有什么特点?

好,接下来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1)实验目的:

(2)器材:

压强极大烧杯水盐水刻度尺

(3)实验步骤:

a将水到入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到入烧杯中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出现高度差)结论:

水的内部存在压强

B改变橡皮膜的方向

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

(仍存在高度差且高度差不变)

结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的压强相等

C改变金属盒的深度,计下压强计的刻度差

结论:

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

改用盐水时,比较同一深度时的高度差谁大?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4)实验数据:

深度

橡皮膜

方向

水(盐水)

压强计

左液面

(mm)

右液面

高度差

上半部

中间

底下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4)实验结论:

a: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b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再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C:

液体的压强还与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由于准备精心而充分,实验演示和讲解都收到预期效果时间安排较好,不足之处在于给学生提的问题难度不够

物理系95级1班指导教师杨永昌

ξ10.3液体压强得计算

1.通过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方法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液体压强公式;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指导

玻璃管

塑料片

塑料桶

平盖儿

大水槽

(一)复习提问

(二)

引入新课

(三)新课过程

液体压强的特点?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液体有压强,那么如何求液体的压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液的压强计算

先来复习一下,压强的定义合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P=F/S

我们来计算容器内某处水的压强,取哪块受力面积有真样又怎样划出它受到的压力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实验:

1.一根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此时橡皮膜是平的,现在向玻璃管内注入水,可以看见随着管内水注的增高橡皮膜向下突出越来越明显

2.当玻璃管内的水面低于管外水面时,'

橡皮膜向上凹进;

3.当玻璃管内的水面和管外的水面相等时橡皮膜变平

提问:

这是为什么?

随着玻璃管插入水中深度的增加,橡皮膜突出的程度越来越小

说明容器内的水对橡皮膜有向上的压强;

橡皮膜变平,说明管内水对橡皮膜向下的压强等于管外水对橡皮膜向上的压强

由于橡皮膜很薄,可认为:

在玻璃杯水面下与玻璃管内水高度相同深度的压强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只要几算出这时玻璃管内水对橡皮膜的压强,也就知到了杯内该深度液体的压强现在我们就来计算管内水对膜的压强:

知识讲解准确,清楚实验交好,液体压强特点时间较长但我感觉有必要再次多下功夫

压强公式:

P=F/S∴F=G=mg

=ρVg

=ρShg

∴P=ρShg/S=ρgh

10.4连通器船闸

学生能利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连通器的原理

连同器的原理

连通器原理的应用

船闸的挂图,活动黑板,连通器,水

1.液体压强的特点?

答: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根液体密度有关

2.压强的计算公式?

液体压强的公式?

答:

压强得计算公式P=F/S,P=ρgh

1.连通器的定义:

首先展示几个连通器,让同学们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

(结构上的)

(实例见书上)

定义: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同的容器叫连通器

内容

(四)作业

2.连通器的特点:

连通器的水部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中保持相平

这是为什么呢?

2.分析连通器水面相平的原因:

提示同学用液体压强的知识来解释

      假设连通器底部有一个小液片AB,我

       们也可以用一个薄塑片代替小液片,

       分析这个塑料片不流动时两侧所受到

       的压力和压强情况

       由液体不流动可知:

叶片AB处于平 衡状态,由此可知液体两侧受到的压力相等,进一步可知两管液面处于同一深度,最终可知:

两管液面向平

 上述分析,每一步均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讨论然后在由教师归纳总结,不要教师一讲到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船闸:

利用的是连通器的原理

 利用河水发电,灌溉,往往需要修建拦河坝,把河水拦住,提高上游水位,河水被几十米高的拦河坝截段后,为了保持河运畅通在拦河坝旁修建了船闸

 句体而详细的介绍船闸的工作过程,要注意提到:

船由上游是往下游与从下游驶往上游的原理是一样的

P125--1.2.3

原理交代到位,表达流畅

准确清楚

速度适中,多举例更佳

11-1大气压强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大小

两个实验

托里拆里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具,水杯,硬纸片,水槽量筒,玻璃管水银

1.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液体的压强公式是什么?

P=F/S;

P=ρgh

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有压强;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演示实验:

  甲:

装满水已:

盖上纸片丙:

倒置过来

把杯中装满水(甲),在用硬纸片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已)倒置(丙),看一看纸片有没有掉下来?

水有没有流下来?

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原因:

纸片受到水的压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也是竖直向下然而纸片并没有掉下来,着说明它一定受到了竖直向上的某种力与纸片接触的是空气对硬纸片有一个向上的力

也就是说空气对硬纸片有压强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章大气的压强

(板书:

大气的压强)空气也向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

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大气压强的定义: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2.马德堡半球实验:

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讲诉马德堡半球实验;

并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连16匹马用尽全力才把半球最后拉开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3.托里拆里实验得到了大气压强的值

(1)介绍实验仪器:

一米长的玻璃管(一端开口一端封闭)水银水银槽,漏斗

(2)演示实验(边做边讲):

通过漏斗把水银管入玻璃管中,注意不要有气泡,灌满后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倒过来放入水银槽中松开食指,注意管中水银面是否下降?

是否一直下降?

待管中水银面不在下降后,测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是760毫米

(3)在把玻璃管倾斜,重量管中水银面的高度(仍是760毫米)

(4)分析:

因为整个过程中没有空气流入所以玻璃管上部空间是真空,没有压强

而管外水银面上受到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管内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大气压强跟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这样我们就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5)大气压强的值:

P=ρgh=13.6×

103千克/m3×

0.76m×

9.8N/千克=1.01325×

105帕

(6)介绍人为什么没被这么大的压强压坏

(7)举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

(8)用量筒和水槽演示课本中的想想议议

注意:

一定要先讲让学生思考,猜出可能的结论,在通过实验验证,再进一步讲解实验结果的原因

P131--1,2,3

本节课条理清晰,实验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不足之处:

实验应独立完成,应多举例;

稍微紧张

11-2大气压的变化

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知道大气压随高度减小;

大气压的大小可用气

压计来测量,知道沸点随高度压强的变化关系;

大气压随高度减小,沸点随气压变化

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气压随高度变化挂图,金属盒气压计,铁架台,烧瓶,酒精灯,水,抽气筒

思考题

1.什么叫大气压强?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证明大气压存再的著名实验是什么?

4.测定大气压值得实验是什么?

5.大气压的值是多少?

导入:

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上面的大气层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科技人员再不同的高度测定了不同的大气压值列成下表,我们来看挂图

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若以知某处高度可由表查出该处大气压值

(二)若以知某点的压强值,可由表查出该处高度

总之:

高度和压强值一一对应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表我们可以得到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是: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2.气压计:

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

水银气压计;

金属气压计

结合实物简要介绍其结构

3.标准大气压:

我们通常把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

这个值再一般计算中取1.01×

105帕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取105帕

4.举出跟气压有关的物理现象:

用酒精灯给烧杯中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水也就停止沸腾,表明水温降低这时把抽气管接到烧瓶口上抽出烧瓶内一定的空气看到现象:

水又沸腾了,证明水的沸点降低了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

解释现象:

高山上用高压锅做饭

想想议议

知识讲授全面

且有回顾和拓展

不足之处:

实验效果不太明显

12-1浮力

1.知道浮力概念

2.初步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掌握物体浮沉条件

浮力的概念,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产生的原因

量筒,乒乓球,石块,弹簧秤,烧杯,水,鸡蛋,盐水,木块,铁盒,投影仪,浮力产生的原因挂图,学生分组实验用具

1.压强公式?

2.液体压强公式?

请同学门思考一个问题

一个乒乓球落入又细又高的量筒底部,如果不把量筒倒过来,正样做才能很快地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

倒水

师:

(向量筒里倒水,乒乓球上浮再用长把铁环把球压入底部)注意观察当我把铁环撤走时,乒乓球将如何运动?

生:

向上运动

乒乓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呢?

乒乓球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

好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一)浮力定义

乒乓球能浮倒水面上,是因为它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物体如石块它受不受到水的浮力呢?

好,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

同学门都知道弹簧秤是用来测力的工具,又叫测力计

1.首先我们就用弹簧秤测出一个不规则的石块的重力,请一位同学来读数F=G=?

2.现在把石块浸如水中请同学门注意观察弹簧称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还是请同学门读数F′=G-F浮=?

示数变小了

3.将石块拿出来后用手向上托石块,结果弹簧秤的读数仍然会变小

这就说明石块在水中受到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是谁给它的呢?

生:

对石块进入水中只与水接触,这个力正是水给它的浮力

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同样要受到水的浮力,如果我们把实验用的水换成煤油等其他液体,仍然会得到相同的结论

大量的实验表明: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举例:

水中漂浮的木头受到浮力;

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受到浮力;

潜入深海的潜水艇受到浮力

上面我们通过实验证明: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那么同学们要问:

浮力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将一个长方体浸入水中,根据液体压强的知识,它的六个面都受到压力,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各个面所受的压力的情况(看挂图)

1.左右两个侧面:

作侧面的某一点深h,由于长方形的形状是规则的因此两面的压强相等由F=PS得压力相等,这样两个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互相平衡的

2.同理前后两个侧面也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3.上下表面:

由于上下表面深度不同,因而压强不同

由压强公式因而上下表面压力不同

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F这两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因此浮力F浮=F′-F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既然浸入夜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而有的物体要下沉呢?

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下沉:

将铁盒浸入水中之后铁盒下沉,它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呢?

(受力分析)生:

受竖直向下得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

物体下沉,说明浮力小于重力

因此物体下沉的条件就是

F浮<G

2.悬浮,将一只熟鸡蛋浸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后,鸡蛋最终静止在水中,由二力平衡可知悬浮的条件是F浮=G

3.上浮:

浸入水中的物体当他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向上运动,即物体上浮

(四)漂浮的条件

上浮的物体最终将停留在水面上

它有一部分浸入水中有一部分露出水面,这种状态叫漂浮,条件就是F浮=G

P149--1,2,3,4,5

教学

小结

知识点交代清晰准确全面过度自然连贯,衔接紧密,语言富有逻辑性,教学手段丰富,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挂图实验相结合

稍紧张

12-2阿基米德定律

1.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解决简单问题

有探索性实验总结阿基米德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能力和渗透方法教育

溢水杯,水,木块,石块,钩码,弹簧秤,塑料桶,水槽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3.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漂浮的条件是什么?

上一节我们知道浸入液体的物体要受到浮力那么浮力有多大呢?

如何计算呢?

1.实验:

(1)先在空气中称出石块重G

(2)把石块浸入溢水杯中求出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

(3)然后称出石块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重

(4)换用木块从做上诉实验.

结论F浮=G溢

2.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F浮=G排=ρ液gV排

(1)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2)ρ液----液体的密度

(3)上式也适用于气体

3.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h2h2

铁块,铝块各一个都重7.02牛

当他们浸没在水中时各受到多大浮力?

(g=10N/Kg)

已知:

G铁=7.02N

ρ铁=7.9×

103千克/米3

ρ铝=2.7×

ρ水=1×

求:

F浮铁和F浮铝

解:

由G=mg知m=G/g

∴m铁=m铝=7.02/10=0.702千克

V铁=m铁/ρ铁=8.9×

10-5米3

V铝=m铝/ρ铝=2.6×

∴F浮铁=ρ水gV铁=0.89牛

∴F浮铝=ρ水gV铝=2.6牛

铁块铝块受到的浮力分别是0.89牛2.6牛

4.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提问)

(1)一铁块分别浸入水中,盐水中,煤油中所受浮力那种情况大?

(2)体积相等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那一个受的浮力大?

P150-------6,7,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