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623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而强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大量农民工进城市打工,农民工为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性价比极高的劳动力供应,正是源于这些劳动力低报酬高付出的特点造就了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制造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口前景也一片良好。

然而,从2007年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地区竟然出现了招工困难的问题,即所谓的“民工荒”现象,招不到工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破产倒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

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根据现在经济学家的公认观点,我国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即表明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的过程中。

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都呈现出下降趋势,政府对在职员工的离职政策、保险政策、最低工资政策等方面的保护力度也在加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变得愈加明显。

制造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水平的提升影响效应是不容小觑的,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研究做出正面和反面两个方向的研究,继而揭示出其对我国经济综合发展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影响,规范分析的同时也兼具了实证分析的结果展示,结论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法律法规完善以及具体的宏观措施制定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国外学者们关于劳动力的专门性研究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体系。

但早期大多是关于劳动力对产出水平影响的研究,诸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等的研究。

后来,库兹涅茨通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搜集了大量的美国历年的国民产出数据,最终结果表明:

除了劳动力和资本两个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

再后来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之后一直延续这个思路,直至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提出了将人力资本引入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型里面,而且是以独立的内生变量的身份引入。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3期2015年第3期(总第195期)贾小玫:

盖尔·

福斯勒在2007年的研究中指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快速上升,但是他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在以更高的速度提升,因此他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不会明显的对中国的经济产生负面效应[1];

国外研究学者贡献比较突出的还有Gollin,他在其2002年的研究中支出:

一个国家的整体劳动力水平可以由该国家的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来反映出来,进而该国家的综合行业竞争力也将显现出来。

[2]

从以上国外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来,国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更加深入,包含了劳动力市场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国外文献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尤为突出,既有内含的全面诠释又有外延的分析拓展。

美中不足的是,国外研究学者将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充足,而且也欠缺对中国这一特殊劳动力市场状况下的针对性研究。

目前国内的研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我国依然具有劳动力低成本优势。

蔡昉在2007年的文献中表示,如果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的不充足的话,那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其竞争力水平也不会由此而减弱[3]。

在2007年的研究中,蔡昉还提出了应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现状的措施,其中包括:

改善就业、再就业环境,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来减少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冲击[4]。

学者们的大一统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是不可避免的。

2009年的研究中,都阳和曲玥在其文献中指出:

劳动力成本优势具体应该指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他们两人通过相关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得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没有减弱的结论[5]。

即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即使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但我国制造业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低于发达国家的,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也比其他国家快很多。

综上所述,我国研究学者基本认为我国目前是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

由此可见,国内的研究缺乏关于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系统论述,并且都是随着近几年劳动力雇佣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性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但我国大环境下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劳动力市场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分析较为欠缺。

二、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工资的变动及趋势分析

随着年份的演变,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1978年的数值仅仅是597元,这个工资水平在20世纪的社会背景下已是平均都市水准,当时的人可以依靠597元过着令很多人羡慕的生活。

到1990年,平均工资已经达到2073元,在短短的十二年间整整提高了3.47倍之多。

十年之后的2000年,平均工资水平达到了8750元,相比十年之前,增加了超过4倍的幅度。

直至《中国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2012年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41650元。

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从1978年至2012年,提升了20倍之多[6]。

endprint

1978—2012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变动情况:

从1978年开始,刚开始的增长速度是趋于缓慢步调的,但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演进,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数值的增长幅度也在逐步扩大,渐而达到了很陡的增长坡度。

2.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首先,源于劳动力自身生活教育成本及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针对劳动力的专门研究可以溯及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为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属的正常生存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7]。

通俗来说,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包含能够供养其自身及其家人的衣食住行、教育学习、生产培训等费用。

但根据表1所展示的1978—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情况以及表2所展示的各级各类非学历学生教育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年序的递增,我国物价水平及居民消费水平上涨的也很明显,尤其是近年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用品以及教育医疗等的费用在不断提升。

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是指:

工人创造的边际收益即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了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即随着劳动者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即劳动力成本自然而然也是上升的。

纵观我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我国劳动生产率是在逐渐攀升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高新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不仅使生产所用的器具大幅度地提升了效率,再加上劳动者自身利用先进器械以及创新的生产流程与生产方案,其劳动生产率自然上升很多。

综上所述,随着年序的演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也带来劳动力成本即工资的不断攀升。

其次,源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融合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理论的前提下成功提出了均衡价格工资论,继而从劳动力的供给及需求两方面阐明了工资水平的决定,开创了工资理论的又一大创新。

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发展越是迅猛,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必定将愈来愈多。

尤其是沿海地区制造业的空前繁荣以及其出口状况的迅猛发展态势,都可以体现出来其对劳动力用工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用工需求目前仍然得不到满足。

我国劳动力供给水平的下降可以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以及农村剩余劳动数量的下降等两个方面来体现。

《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版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的数量是9372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1%。

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数据)。

更有甚者,许多经济学家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至少在近十几年里面会是如此。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小,而且农村工业的起步很晚,城市化水平比较低,这个特殊国情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8]。

据统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数值为1.5亿多,2000年底达到了1.8亿人,2010年则达到了2.5亿以上。

但随着近年来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速度来看,农村人口的数量有下降的可能性。

再加上目前我国体制转型的改进,城乡二元化格局逐渐被打破,城市反哺农业的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不难得出结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是呈下降趋势的,这种下降趋势也将会导致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少,那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是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

自2004年我国正式颁布《最低工资法》以后,各个地区的最低工资都在逐年进行更高层次的调整。

三十多个省市在2010年调高了最低工资水准,其平均增幅在20%以上[9]。

其次,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退是必然的,即农民将享受到越来越仅次于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2020年我国的目标是实现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基本社会保障,那么社会福利水平及保障性的提升将在接下来的年限里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继而劳动力成本也将随之提高。

此外,根据我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严格规定,劳动者无论是在职期间的保险问题还是解约后的补偿问题、正常休假时的工资保障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福利享受。

三、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效应

1.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进出口额及物价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进出口额及物价的实证分析来探究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进出口额及物价的相关关系。

本文釆用1998—2012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平均成本来反映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通过1998~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集进口额来反映我国进出口情况,通过1998~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商品零售业价格指数来反映物价水平。

接下来建立模型来研究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进出口额及物价的相关关系。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模型将进出口总额(TIE)、进口总额(T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CRP)作为自变量,将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平均成本(Y)作为因变量,从而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来得出相关关系的结论。

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Y=C+β1TIE+β2TI+β3CPI+β4CRP

在Eviews上计算后得出如图1所示结果,可知各个变量的概率值都小于0.9,且R的平方值为0.980006,F=122.5396时P值为0.000000,由此可见,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各个变量整体上对工资有显著地相关关系。

设定模型显著性水平为5%,则模型具体结果如下:

Y=136973.9-0.099794TIE+0.583213TI-

(4.302707)(-1.044197)

412.6795CPI-947.7164CRP

(2.889440)(-1.990713)(-3.682252)

R2=0.985161F=165.9732DW=1.742357endprint

从表7可以看出,该回归拟合优度为0.985161,F值为165.9732,且对应的P值为零,符合条件,但是从表6可以看出进出口总额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T检验的P值大于0.05,即这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社会劳动力平均成本无显著相关性,故将进出口总额以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去除,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去掉价格指数后的结果如下:

由表8和9可知,各个变量T检验的的概率值都小于0.05,通过T检验,R的平方值为0.976254,拟合优度良好,F=246.6778,,P值为0.000000,通过F检验。

由此可见,去掉进出口总额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之后,进口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两个变量整体上对工资有显著地相关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基础性影响变量,可以引发一系列参量的变动,尤其是当劳动者工资提高的同时,拉动了国民消费水平,从而拉动内需增长。

进口额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两个指标与平均工资的相关性是最为突出的,呈现出显著地相关关系。

2.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吸引外资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劳动力成本较低,从而使得企业投入回报率高,这也就是我国所谓的人口红利优势,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有不少外国投资企业向印度、马来西亚等的方进行了转移,即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外商投资流失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在选择地区时还是不会仅仅考虑劳动力成本这一个因素的,其他方面诸如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及当地居民消费潜力等等也都是外商考虑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的选择效应才是最终决定因素。

实际情况是,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的良好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整体投资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观,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制定的种种针对外商的优惠政策、投资鼓励政策都是前所未有的。

大多数外商投资进入中国看中的是中国国内市场庞大的消费潜力。

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的趋势属于不断攀升的,但是,我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的增加速度更快,超过了劳动力成本本身的增长,继而,总体的劳动投入产出回报率却是很高的,超过了其他亚洲地区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

由此可见,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外商投资的影响是有的,但由于国内综合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我国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更大程度的提高,都使得外商选择中国进行投资的动机更加强烈。

3.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就业水平有待提升的困境,尤其是随着毕业的大学生数量的逐年攀升以及进城农民工的与日俱增,就业水平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具有重要性。

按照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劳动力成本一旦上升,会迫使很多企业尤其是实力不足够强的企业降低劳动力的雇佣,转而在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更多投资,这种情况的预测是合乎理论逻辑的。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此,我国劳动力需求即使有略微缩小的现象,但现有的劳动力规模依然不能满足现有的劳动力需求,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北京为例,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2005年失业率为2.1%,2010年为1.4%,2012年降至1.3%。

四、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面效应

(一)对内需水平的影响

工资的提升即收入的增加自然而然将会引起消费欲望的增长以及消费额度的提升。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个有利因素就在于能够引起劳动者消费水平的提升,这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显性通道,也是一个明显的因果联系。

在之前文中所展示的表3中我们已经看到了1978—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情况,明显可以看出随着年序的变化其数值也在不断攀升,并且进入21世纪以来其增长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下面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走势图来更加清晰的展示出这一变化。

图11978~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走势图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2)]

(二)对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影响

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即劳动者收入的提高达成之后,劳动者除了对自身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外,也很注重对自身教育文化以及生产技能进行提升,有了更高的收入,自然也会对自身进行更加系统有力的素质改造,以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我表现可以更突出,自我才能可以更发挥作用,利用自身更高的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水平,可以取得更高的收入以及获取自我价值满足感。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版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相比历年来的一个教育情况而言,可谓是形式良好,教育人员数量以及毕业数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也是有其有利的一面的,劳动力在增加自我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的同时,劳动力素质水平自然也得到提升。

五、应对[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对策建议

我们知道,制造业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后果是不可忽视的,要积极应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除了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外,最重要的是行业和企业对自身发展模式的改进,以适应并良好应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实状况。

1.国家宏观层面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快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威尔斯和赫西哲验证出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其根源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工业区位论,这些理论对我国目前制造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5]。

工业区位论就是指企业最佳的生产地区应该是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企业应该向企业生产成本低的地方转移生产力。

按照此理论我国制造业的梯度分布为:

东南沿海地区是高梯度区,而中西部则属于低梯度区。

但随着近几年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已经在逐渐消退中,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力量得转移是必须的。

同样的道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面临较重的成本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向中国周边国家比如东南亚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的区转移我国行业生产力量。

其次,应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前文已指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阻力便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欠缺,而城市化可以释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继而增加劳动力从业人员数量。

我国城市化的规划已经形成,城市化的加快与进展将是对劳动力供给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应当注重推动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着重鼓励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上以及资金上面都应该给予优惠支持。

除此之外,国家应保证农村人口在基本社会福利达成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得投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技术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

最后,应建立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法规。

在企业进行自我革新的过程中,国家对企业政策的出台是至关重要的。

迄今为止,国家对企业创新升级的鼓励与优惠指导政策目前来说是欠缺的,我国应加大对企业创新转型的政策出台力度,利用强而有效的政策方案或者法律法规,在约束企业正当经营的同时,指导企业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

例如建立产业研究基地、技术型大专院校、生产研究开发中心等科研与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在鼓励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方面,国家可以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奖励、企业自主研发奖励、降税免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行业应对策略

我[本文来自于www.zz-N]国制造业整体仍趋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类型,那么产业自身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应对呢?

显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制造业就应当先将此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使得劳动力成本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制造业产业的加工程度以及产业链条长度都应当得到加大。

因为,产业链长度的增加将使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加大,从而也能缩小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制造业产业的加工程度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随着加工程度的加深,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将更加高,利润也将加大。

其次,应当偏向于产品差异化的生产思路。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时代,追求个性的思想观念变得愈加强烈。

产品差异化,除了更能排除异己,在竞争中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与口碑,从而可以获得与之俱来的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最后,应当加大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产品的投资与生产。

技术含量程度越高,产品的投入回报率自然是更高的,而且可以避免劳动力成本继续攀升所带来的威胁。

我国不能再一味的停留在低端制造的定位,而应该将高新技术普及开来,将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提高起来,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自身除劳动力以外的附加值,那么,制造业产品的利润也将更加客观。

3.企业应对策略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前提下,作为微观要素的企业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应对,正如前文所说提升自身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企业应当尽力做到满足现有员工的工作期望回报,从而吸引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应当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以及教育水平等综合素质,比如,企业可以自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及相关考核体制,与大专类院校合作进行在职员工校园授课的教育,支持员工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试并予以报销等鼓励,以奖金的方式支持员工对技术的创新与改造。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要着重依赖于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与整体效应来提升自我的发展。

例如西安的高新区即为高新技术开发聚集区,中小企业可以借鉴大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跟着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或者新的生产工序,继而提高自身的效率与利润率。

企业的融资与上市等都形成了规模性的牵连体制,相互依托又相互帮衬。

从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力度相对来说将会减弱,企业自身的创造力与品牌力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其实力与竞争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的现状是不可避免的,也将是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存下去,因此,制造业等行业要想适应此环境并仍能保持优势,首先就要先利用好我国依然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我国卓越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提升迅速的优势。

即使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了对进出口总额、物价水平、我国吸引外资水平以及我国就业从业率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国制造业自身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聚集效应来用技术与资本来替代劳动力的效应从而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力度。

无论在国家层面、产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上,都应该一起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只有各个层面的应对策略齐头并进,相互协调整合,才能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面效应,又可以协调的避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力,如此一来,即使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将会迈上新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盖尔福斯勒.关注中国[N].环球时报,2007.

[2]GollinD.GettingIncomeSharesRight[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2,110(02):

458-474.

[3]蔡昉.劳动力成本提高条件下如何保持竞争力[J].开放导报,2007

(1)26-32.

[4]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7):

4-14.

[5]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5):

25-35.

[6]兰文芳.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分析,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10(11).

[7]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

国富论)[M],1776,郭大力,王亚男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2.

[8]贺聪;

尤瑞章;

莫万贵.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9(07):

170-184

[9]蔡昉,王美艳.劳动力成本上涨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发展观察,2007(4):

22-25

[10]MuratTasci,CaraStepanczuk[J].LaborCosts.E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