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语文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
b、宾语残缺:
“解决?
根本”后加“问题”;
c、宾语残缺:
“出现了?
的新型欺诈”后加“手法”。
d、“遗存或废墟”与价值不搭配,删去“遗存”。
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字)(3分)
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
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
(或:
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价值判断不同。
)
概括文字主要内容的办法:
要求考生将一段话中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概括为一句话。
答题思路:
时间——五四时期;
陈述对象——新文学阵营和旧文学阵营;
陈述内容——对“新”与“旧”的不同解释。
6.余光中先生说:
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
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
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
要求是: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4分)
【例1】墨:
打底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
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尘:
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
人类啊,我本不是灾害,应该好好思考出生我的原因了。
舒:
舍我其谁?
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7.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收“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
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
要求:
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
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100字左右)(5分)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
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再“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
拟写一份海报:
海报的格式,通常有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正文与落款。
答案示例:
海报
世博园的“零碳馆”,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是“会发光的房子”。
“零碳餐厅”的餐具都是由有机饼干处理而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游客将领取“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回答50个互动问题,最后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
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
(落款、联系电话、日期)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期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提。
(12题)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
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
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
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
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
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
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
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
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
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着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
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山水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
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可观外物。
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有余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
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
“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
”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
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
”中国的园林艺术石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8.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生活艺术体。
b.强调心中之山水。
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c.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b
强调心中之山水,从“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可知。
9.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
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c.
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从末段的首句“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可知。
10.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
11.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
中国文人用什么方式亲近自然(或“中国艺术如何表现自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
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
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
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
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
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
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
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
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
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
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
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
卡交给了弟弟。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
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
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
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
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答题思路:
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常常是: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文首:
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拍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
(3)挺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①“拍拍”:
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②“喝令”:
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③“挺直”:
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5分)
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
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
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
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从全文来看,开头第1段,叙述弟弟孩提时代的理想不能实现,后来被“浮世炎风”刮倒,从渺茫走向邪路,在整日整日的游荡中,遍尝酸甜苦辣咸,体会到了生活的
【篇二:
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txt>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6分)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4)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5)挟飞仙以邀游,。
(苏轼《赤壁赋》)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诗经》《离骚》《劝学》《师说》《赤壁赋》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
(1)载笑载言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固前圣之所厚(4)孰能无惑(5)抱明月而长终(6)如今有谁堪摘
2.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5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
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
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
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
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
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
丰急令如故藏,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
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
“吾愧吴翁、焦翁。
”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
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
丰又尝言:
“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
呜呼!
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未及属稿属:
撰写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
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
不久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
商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
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d
3.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一金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
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
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
所以选择b项。
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
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
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中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杜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a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
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4分)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
(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
“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
(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
肆,是名词店铺;
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
俟,翻译成等待;
资,是动词资助;
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参考答案:
(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
山坳。
②山翁:
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
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
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
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
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c.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
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
“我们大势已去了呀!
”(《子夜》)
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
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
(《巴黎圣母院》)
b项中“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
e项“母亲”应为“父亲”,给欧也妮送吃的的不是“查理”而是“拿侬”。
be
8.筒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相关情节。
(2)简述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
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的理解和认识,考查对名著的某一情节进行叙述。
《家》《堂吉诃德》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对于题目所设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关键是简洁明了的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
答案:
(1)(写出“冯乐山要把侄女许配给觉民”、“老太爷答应婚事”、“觉民逃婚”、“老太爷大怒”、“老太爷让觉慧替婚”、“老太爷死前才同意取消婚事”这六个要点中任意4个。
(2)(写出“叫桑丘去指挥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