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831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安全心理学谈核电企业安全生产Word文档格式.docx

2012/5/2

安全B095班  淮筱斌

摘要:

安全心理学遵循心理支配行为的一般规律,旨在通过研究并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而控制人的行为,达到减少人为风险,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

从核电企业生产事故调查中可以发现,事故的发生除了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违章、设备存在缺陷等因素外,还存在人员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从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对核电系统的安全生产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有效对策,对保障核电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核电安全;

运行人员;

安全心理;

安全生产

时至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事故爆发到今天,已经过去一年有余,日本政府面对大量泄漏的高放射性污水的处理仍然没有结束。

根据泄漏情况,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将此次事故升定为7级,即意味着本次事故造成了场外泄漏,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此次事故也将核电安全推至舆论焦点,安全问题也成为核电发展关键。

一、福岛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自然灾害。

从表面上看,福岛核事故的起因是九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是不可抗力造成的。

天灾罕见,9级大地震,20米高的海啸,有史以来的案例屈指可数;

2、设备原因。

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要采用先进技术与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根本上看,能动型安全系统失灵是主因。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台反应堆都是最老的二代堆型,设计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3、用工不规范。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有许多是缺乏必要培训和足够防护措施的临时工;

4、人祸是关键。

东京电力作为亚洲最大的电力公司,在核电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非常有限,福岛一号核电站各机组的关键部件十几年没有维修和更换,安全记录更是数十次被东电篡改和隐瞒。

地震后更是心存侥幸,应对措施不当,为保护资产错过了处理事故的最佳时机。

  从核电站建设伊始,核安全问题就成为工程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最重要。

1979年发生的美国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爆炸事故,使人们意识到核电站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不安全因素。

为了减少人的失误,进一步提高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各国专家对过去所建的核电厂的设计和运行进行了总结。

结果表明,导致人因事件的原因有两种:

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引起的;

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

通过对已建成的核电站事故研究总结,发现绝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操作人员失误所造成。

从对全球400多座核电站大大小小的事故分析来看,由人操作失误引发的系统失效约占到70%。

二、核电站安全运行的人的因素

人因工程以人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机器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设计安全、高效和舒适的最优状态的技术设备及系统提供理论与方法。

由于人的行为受心理、经验等因素偶然变化的影响,使系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因工程所研究的对象还涉及到人的价值观、行为学、心理学、主观判断和理性推理。

人因工程是研究人机交互作用,把人的特点引入工程设计,以获得安全和高效的工艺设备与系统的新兴工程技术领域,是跨越不同学科的边缘学科,是国际科技前沿课题。

  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是人因工程学的基础。

过去许多心理学家都是从实验心理学研究转向工业心理学或人因工程学的,从经典的心理物理法、反应时、学习心理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信号觉察论等,都对人因工程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因素是现代人机系统的核心问题,认知实验心理学成为现代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认知工程研究的取向变化给人因工程学提出了研究的新方向和课题,把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工作在危机的事后处置工作中仍起到重要作用。

近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了紧急事件危机处置的概念。

危机干预成为重大灾害性事件和严重工业事故事前、事中和事后预防处置的重要工作内容。

核威胁和核产业的高危特征必然要视事故的危机处置为当然之责。

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运行人员保持认知稳定,运行工作迅速恢复常态至关重要。

  因此,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专业分支,是确保核电安全运行的人因工程学的知识基础。

三、核电安全运行的人因工程问题

核电站人因工程研究根据运行人员失误的信息,分析造成失误的各种因素,这包括操作员在核电站异常条件下对核电站故障和事故的诊断、决策和实施干预的准确性和响应时间认知和行为特征;

在反应过程中操作员可能造成的错误、机理和概率;

这种反应能力和错误与人素质的关系等。

人因工程围绕核电站控制室人机接口、操作员工作负荷分析、运行操作员选拔与训练等人因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分析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运行规程以及改善运行环境,加强对运行人员的培训,调整人员的素质要求。

1.控制室设计的人机工程研究

控制室是正常运行操作和应急操作的集中区域,也是核电站人误发生率最高的地方。

发展先进的核电站控制室是提高核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最有效的方法。

美国三哩岛严重核事故后,美国提出了“控制室系统”的新概念,控制室不但在其提供的工作环境中装备人机接口等硬件设备,还与在其中工作的操纵员和支持操纵员工作的软环境(操纵规程、培训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硬件设备-操纵员-软环境三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称为控制室系统。

先进控制室的发展,除了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之外,最根本的是考虑了人因工程的原则,突出了人机接口的性能,以达到在简化操作减轻运行人员工作负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与机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控制室人机接口研究的人因工程原则要求在控制室、工作空间、工作环境、报警系统、控制器、显示器、音响信号系统、标牌和位置指示过程、计算机盘与台面布置、控制-显示综合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运用人的自然习性,提供方便而舒适的工作环境,信息显示明晰一致,并要可理解、可验证。

2.运行人员的可靠性研究

人的意向错误是核电厂重大事故中的人误的一种特别重要类型。

这就需要从人与电厂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在应急操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建立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1979年三哩岛核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人们更加重视核系统中人的可靠性的评估与预计,并逐步形成在核电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电厂所用的设备正不断改进,其可靠性也在不断提高;

运行人员的运行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对于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方面的特性,既有内在弱点,又有极大的可塑性和难以控制性,因而人员的可靠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人员的可靠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涉及很多生理和心理学问题,必须根据运行人员失误的信息,分析造成失误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从而增强对运行人员的培训,改进运行规程以及改善运行环境。

3.操作人员认知培训与选拔

核电反应堆系统是一个复杂、高度自动化的人机系统,使得人因失误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并且大量的潜在危险集中在较少几个人特别是主控室人员身上。

运行人员在长期训练及现场体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通过主控室把握系统工作状态,进行复杂的控制操作。

在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以后,核能领域还加强了对人员认知失误分析、认知能力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美国的西屋公司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对核电站在严重事件情况下的主控制室运行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认知要求和认知培训进行了研究。

认知技能培训是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它源于认知心理学对人类问题解决的研究。

认知技能培训主要研究运行人员如何通过学习来完成复杂的、知识密集的任务,以及如何成为所处领域的专家。

  此外,从各国所得的经验研究表明,更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好运行人员选用和甄别工作,把好员工的入口关。

在我国选择人员的标准中,比较侧重学历,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定量测试与研究。

为保证运行人员质量,就应做适当的筛选和鉴定工作,应加强我国核电运行人员心理素质的研究。

4.突发事故应急处置

核电事故往往发生概率极低但危害严重,责任重大。

即便核电事故没有发生,工作压力和对误操作后果的焦虑,都对操作运行员工产生身心影响。

根据对核电厂的事故分析,在严重事故中,操纵员在事故发生后5分钟内,由于情绪紧张,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事故发生20分钟内操纵员不能正确判断的概率高于20%。

因此,在事故后的一段时间内要求安全系统自动投入,使核电站处于安全状态或返回安全状态,以免由于人的仓促干预而造成失误,这就是早期标准规定的20分钟不干预原则。

  在人机系统偏离其最佳状态而作业者又无法轻易矫正这种状态时,人常常会出现应激现象,伴随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急性应激反应(AcuteStressDisor-ders,ASD),而恢复机体代谢平衡达到常态水平,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

近来,国际上在第三代核电工程设计中就此提出一个严重事故72小时不响应的标准,建立了新的严重事故非能动安全缓解模式,大大提高了早期的设计水平。

  国际临床心理学规定,突发的严重灾难事件中,人的最佳心理危机干预时效就是这72小时。

因此,在工程设计之外,在管理运行过程中,还有必要针对核电企业员工坚持开展突发应急训练,并需要危机干预工作及时有效的介入,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四、结论

核电系统的事故中,人员心理因素对其影响程度不言而喻。

因此,怎样调整核电工作人员的心态,以提升核电安全生产水平就成为重要课题。

在此,我提出几点浅显的看法。

1、制订适宜的心理标准。

管理层应研究核电生产的特殊性,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标准,提高人员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确保心理素质与之相匹配的人员上岗。

鉴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都比较成熟,在工作中应该用科学的手段定期进行测试和考核。

根据岗位需要进行谈话、心理测试、培训等心理调节工作,调研并解决职工在不同的过程上、时段上的心理问题,把心理承受能力是否足够作为上岗的重要考核标准。

  2、提高主观幸福度。

调查结果表明,人的主观幸福度并非只与钱和权成正比,还与职业满意程度有密切联系。

职业稳定、目标合理的人幸福度较高。

因此,应鼓励工作人员学习心理学知识,增强自身的应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认知水平,学会正确处理期望水平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对未来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消除认知层面的误差。

同时,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亲近感,缓解压力感,减小事故风险。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适度的压力、适宜的目标、适当的奖惩等方式,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欲望,有效地激发人的满意度和工作热情。

此外,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激励方式,假如将人员安排在与之心理特征不符的岗位上,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和安全隐患。

因此,管理者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做到赋予职责、施以压力而不过载;

制订目标易于实现而不落空;

有奖有惩、奖优罚劣而有的放矢的。

  4、改善作业条件,注意劳逸结合,系统地应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好人的工作,解决好人的思想问题。

要重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布置工作时要根据体能安排合理的工作量,根据体质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

因此工作中应强调以生理为基础、以行为作目标,研究心理规律,提高工作效率。

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以人的心理为本。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应成为核电系统研究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

要将心理学理论和安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最恰当的安全对策,及时发现职工的安全心理隐患并及时消除,有效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以下文献均来自CNKI知网搜索,作者及其时间阴去。

[1]从安全心理学谈电力安全生产

[2]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安全发展的思考

[3]核电安全运行的心理学科学视野

[4]核电厂人因工程与控制室的安全审评

[5]浅谈核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6]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带给我们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